周鸿儒_周鸿儒拼音
日军入侵期间,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滕县、沛县等地与日军激战,无数抗日志士壮烈殉国。杨官屯是冯子固的老家,靠近湖边,方便隐蔽与撤退,因而是当时部队休
文: 杨德俭日军入侵期间,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滕县、沛县等地与日军激战,无数抗日志士壮烈殉国沛县是冯子固的国民党第五战区指挥中心,周边6县抗战大本营杨官屯(今杨屯)是冯子固的老家,靠近湖边,方便隐蔽与撤退,因而是当时部队休整、养伤、转移的主要区域。
民国27年后,杨官屯村东的一片空地上有两行东西向排列的坟墓每一坟前立一木牌,上写姓名、籍贯,许多木牌上的籍贯都是“四川”另有不少将士尸体无法辨认,这些木牌上就是空白因绝大多数将士为四川人,故当地群众皆称这片墓地为“蛮子林(实应为陵,百姓土语习惯称林)”,其实并不包含任何贬义。
采访抗战老兵开化民“蛮子林”在当地老年人中多有记忆,但有关“蛮子林”的说法各有不同据相关文史资料、新闻媒体报道、集中座谈及重点采访几十位老人的回忆资料,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滕县战役后,一些成功突围的将士与伤病员从滕县向西撤退,过微山湖至杨官屯休整了一段时间。
当时有四五百人从湖那边过来,有担架抬着的,车推着的据程传修、吕复刚等人回忆,伤兵都藏在老百姓的地窖里,周边群众轮流给这些伤兵送饭后来,没救过来的伤病员集中埋葬在杨官屯村东 参加滕县战役的川军22军团长何煋荣之子、抗日史专家何允中说,父亲曾告诉他,1938年3月17日,滕县战役时期,曾接到122师师长王铭章的指示,突围离开滕县。
他们的突围路线便是从滕县向西,坐渡船越过微山湖,抵达沛县一带进行安顿的
其二、以上这些将士被冯子固的抗日大队收编了,健在的冯部战士—孔庄村冯昭勋回忆,他曾与滕县保卫战中幸存的四川籍战士并肩作战,“他们都光着大脚板走路,不穿鞋”后来一起参加了孔庄、小屯等战役“当年小屯打鬼子,四川籍抗战将士牺牲六、七人,尸体被拉到‘蛮子林’埋了。
”其三、参加过滕县战役的抗战老兵开化民(卞庄村人)回忆:滕县战役中,有川军将士从滕县向西撤退,过湖到达杨官屯开化民等被俘,在混乱中又逃出来退到临城时遭伏击,向西过微山湖退到沛县被冯子固收编到胡子良团,日军打小屯时,“我押担架。
这一仗死了许多人,也死了一些蛮子,蛮子都埋在杨官屯东头了”其四、冯子固收编了境内川军散部巴蜀抗战研究院研究员马民康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会战专辑中,发现了抗战老兵李金安的回忆录,他是当年参加滕县保卫战的一名川军,他们从滕县撤退的时候是跟着薛家斌跑到夏镇(今微山),遇到日本鬼子就过微山湖到达沛县。
陈宝德县长《我写我心》书中收录了他父亲陈殿玺的回忆录:“有国民党从山东败退下来的一部分残余部队,约有二三百支枪,负责人是薛家斌,自称薛司令又在本地补充了一部分人,总起来约有一营人驻扎在大屯唐家祠堂里......五月初七日傍晚,把孔庙西南角徐沛公路上的一座小木桥折断虚架在河面上,鬼子的汽车到沛城去必须经过这里。
夜晚又开来一个连,埋伏在小桥周围的隐蔽处......十八个鬼子全部消灭,三辆汽车撞坏一辆,其余两辆开往大屯薛司令部去了”
《沛县文史资料》第五辑有周洪儒、孙念忠、杜学俭的文章描述:滕县保卫战中逃出来的22集团军45军薛加斌团的川军聚集大屯,曾在沛县南门伏击、全歼日军21人1938年8月中旬,“全部官兵均被冯子固收编......他们出生入死,辗转湖西与日伪军血战......并把战场上牺牲的川军官兵全部运往杨官屯东边的墓地安葬,在每座墓前立一小石碣,刻上姓名、职务、住址与战绩(编者注:群众座谈皆说是木牌,没有小石碣,没写战绩,大多受访者印象有50多个坟墓)”。
其五、梁心美、杨怀平、吕高群、张敬刚等证实:20世纪八十年代,杨屯中学扩建时,地下大约1.5米(1957年大水,墓地上有淤泥)处发现两排人骨(挖出一小部分异地掩埋) 其六、有说滕县战役后,把部分阵亡将士尸体一车一车地运到杨官屯这边来埋葬(编者注:多数人认为此说不可信)。
其七、2016年10月10日,根据程传东提供的线索,我们一行4人前往卞庄村,实地采访了滕县战役老兵开化民老人,为揭开阵亡川军将士墓地“蛮子林”的真实面纱提供第一手资料开化民,现年95岁,能走动,耳稍聋、口齿不清,但对战争年代的事记忆深刻。
他15岁当兵,17岁参加滕县战役、小屯战役1958年任卞庄大队大队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审查,免职老人回忆滕县战役时说:“我们45个人自报奋勇参加奋勇队,与蛮子一起爬梯子、拼命,蛮子打仗不怕死,光着膀子向前冲不弯腰。
后来,我们活着人被俘虏,在混乱中又逃出来退到临城时碰到鬼子,打了一仗,向西过微山湖退到沛县”“滕县战役中,死的人可多了,逃出来的人都散了,有些人从滕县向西来,在杨固屯(注:杨官屯的民间读音,即今杨屯)住过。
”
采访抗战老兵开化民“我们退到沛县跟丛慎文的部队干过,后来,冯子固把我编到胡团(注:胡子良的团),日本鬼子打小屯的时候,我押担架这一仗死了不少人,我的首长都没有了也死了一些蛮子,都埋在杨固屯东头了”“后来,我在王洪元(注:老人不识字,无法确定王洪元三个字的写法)的连队里当一排长,日本鬼子投降时,鬼子和翻译官一个劲地给我们的军官鞠躬”。
采访家住“蛮子林”附近的杨屯村民梁心美以上种种说法虽不统一,但归纳起来,可以认定:1、墓地产生于抗日战争前期,有东西向两排、50余座坟墓,墓前立有木牌2、沛县境内的川军由滕县战场转至杨官屯和滕县至夏镇再到沛县、大屯的两支滕县战役中幸存的散兵组成。
3、这些散兵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与日军作战,被冯子固收编后,与当地抗日武装一起参加了孔庄、小屯战役4、“蛮子林”安葬的是滕县、孔庄、小屯战斗及沛县南门战斗等战场上与日军作战殉国的国民党军队将士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川军将士的遗骨,也有少量不明籍贯的抗战将士遗骸。
蛮子林遗址 杨屯中学旧址5、墓地附近有一所杨官屯小学,起初,有群众自发为英魂烧纸解放初期,学校组织学生清明节扫墓祭奠1960年,在小学的基础上建成杨官屯中学这时,由于村体扩张、学校扩建、大水淤没等原因,已经没有了墓地的痕迹。
参加集中座谈人数:43人重点受访人:李东虎、开化民、冯昭勋、吕高群、程传修、梁心美、董明奎、梁心善、吕复章、周鸿儒、蒋中勤、吕复刚、李瑞祥、张敬刚、张宜兴、杨怀平、吕中中、吕高军编辑整理:杨德俭作者简介。
杨德俭:沛县汉文化研究协会会员、沛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沛县谱牒文化协会会员、沛县微山湖文化研究会会员、杨屯镇昭阳书画院院长、《杨屯镇志》主编。
(作者近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