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义乌地图(义乌地图全图大图)
那时万罗山叫“中山公园”,上设防空哨。县里巡回放映电影《八百壮士》。
每年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鸣响防空警报,意为警示勿忘“九一八”国耻日但是,如今很少人知道日军曾窃用泰顺地图,意图进犯泰顺且早在1939年,泰顺拉响防空警报,进行首次防空演习,很多师生与民众参加了演习活动。
同年,战时电影《八百壮士》在泰顺各大乡村巡回放映,激励了一代人电影以淞沪会战为背景,现实中有不少泰顺人参加了这场中日大会战
▲勿忘“九一八”(自网络)
记下日军罪证的泰顺地图看过晚清刘鹗著名的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情节:老残途中偶遇在京城任吏部主事的德慧生,他急着送家眷南归原来德慧生在朋友家中见到一张东三省舆地图,详尽标注山川险隘、村庄地名,日本人训练陆军把这舆地图当作功课,野心昭然若揭,他敏锐地预知第二年东北可能会发生战事。
事实果如德慧生所预测的那样,无论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还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都在一步步地染指东三省
▲“支那派遣军参谋部”复制的《泰顺县城》图泰顺这个明代嘉靖年间遭受倭寇荼毒的山区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遇到类似于《老残游记》中的这种情况现今保存有一张“支那派遣军参谋部”复制的题为《泰顺县城》的地图,“支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支那派遣军”就是抗战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关内的侵略军。
▲左下角标注“支那派遣军参谋部”的泰顺地图地图绘制着泰顺城墙街巷、山川湖泊、集镇村庄,桥梁道路、铺舍路亭等在地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宛若船形的城墙、海拔一千多米的的天关山、地处交通要塞的登云桥和仙居桥、商贸繁华的百丈口市(地图标注名)、碗窑作坊林立的洪口……。
▲标着天关山高度、登云桥位置的地图地图的精确度与详细程度远远超过了清末泰顺学者林用霖的《分疆录·地舆全图》,测绘者精确地计算出地图的比例为五万分一这幅地图原本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军陆地测量总局”在民国十六年(1927)测绘的,不知何时落入日军手中。
日寇可不仅仅是收藏地图那么简单,也不是为了泰顺一日游,他们复制一批《泰顺县城》图分发到部队里地图左上角印有一列文字:“昭和二十年一月复制”,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的年号,昭和二十年是1945年,可见直到抗战的最后一年,日本还野心勃勃。
地图右上角有一个显眼的“秘”字,日军把这当做军事机密,暗地里筹划着见不得光的计划。
▲地图左边印着“昭和二十年一月复制”这张地图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日军复制泰顺地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他们有侵略泰顺的图谋抗战时期,日军先后三次侵占温州,头两次大肆劫掠物资,没多久就撤出第三次是在1944年9月9日至1945年6月17日,温州沦于日军之手达282天。
这个时期,欧洲战场的德军在反法西斯同盟军的夹击下节节败退,而东方的日本同样面临着美军在太平洋的连番攻势与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场的战略大反攻1944年春,一架抗日同盟军轰炸机被日军机枪击中,飞经泰顺时,美籍飞行员跳伞着陆,飞机坠落在司前芭蕉湾,英士大学的师生们参与营救飞行员。
种种迹象表明,美军加大对日军的反攻态势日军为确保东南沿海要地,防止美国海军在此登陆,向温州及福州附近沿海持续增兵9月9日,日军再次攻占温州,妄图长期占据
▲日军侵占温州(自网络)在此背景下,1945年1月日军成批复制《泰顺县城》图,可以想见是把泰顺列入侵略计划当然,也有可能在抗战初期或者更早的时候,日军就秘密搜集或盗绘泰顺地图了这正如一群强盗研究某户人家的房屋布局,大门、厅堂、卧室、储藏室、保险柜各在什么位置,如何快速偷抢。
▲地图右上角的“秘”字及图中的“百丈口市”
县城设立防空哨泰顺军民对日军的险恶动机早有警觉,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就成立了泰顺县抗敌后援会1938年4月,一支由著名作家林斤澜等人组成的新四军流动宣传队从平阳出发进入泰顺,经过百丈、洪口、罗阳、大安、三魁、东溪、月湖等地,他们刷写抗日标语、表演抗战剧目,教唱抗日歌曲,把抗日救国的思想种子播撒到泰顺的土地上;欲要打败敌人,必先了解敌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把讲演稿编印成《日本概说》,分发给民众阅览;县抗日自卫委员会主办的的《泰顺新报》,每期转载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1943年《泰顺新报》转载缅甸抗日消息《泰顺新报》的编辑徐志炎听闻日寇南侵京沪,义愤填膺,写下诗句:书生潦倒岂无困,半为忧时半为贫家国沉沦空有恨,英雄涕泪愤难伸庙堂衮衮多尸位,水陆绵绵尽寇屯焉得乾坤一掷手,横磨百万净倭尘
人们对日寇的暴行咬牙切齿,期望有一双乾坤巨手扫平寇氛回想明朝时期的倭祸,泰顺人心有余悸,那时倭寇在东南沿海神出鬼没,横行无忌而今实现机械化的日军远比昔日强悍,海陆空立体攻势,泰顺人开始把警惕的目光投向蔚然的天空,担心某一时刻可能会乌云乍起、敌机轰隆。
1937年,泰顺县政府对面的万罗山亭楼设立一个防空监视哨
▲罗阳万罗山亭那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人们把万罗山改称为“中山公园”县里遵照《杭州防空情报无线电分所无线电广播电台警报播音实施办法》,要求每日有人守着收音机,一收到新的防空警报,就要立即通知中山公园亭楼的防空监视哨,做好戒备,及时传递信号。
若是有其他作战情报,还要编一份列表送到县政府校阅
▲1937年泰顺文件提到县防空监视哨(中山公园亭楼)万罗山这个泰顺较早设防空哨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县防空办公室在这里挖建防空坑道,安装防空警报器这应是中苏珍宝岛战役后,形势严峻,泰顺响应“备战备荒”的口号而设立的。
由此可见,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防空坑道旧址(万罗山对面老县衙旧址)山的北麓有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38年为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一周年而竖立的,县里各界人士参加了竖碑典礼碑上那由泰顺学者许笃仁题写的九个有魏碑之风的大字,棱角分明,铁骨铮铮,一如英烈挺拔的脊梁。
而碑前汪精卫夫妇的跪像,是千夫所指的“软骨头”
▲万罗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防空哨发出的是嘹亮的警报,而纪念碑就似一个无声的警钟,它面朝县政府驻地(即老县衙),时时警醒县里的工作人员不要对日寇疏于防备1944年6月,为防备日军空袭,县城又新设了防空监视哨。
哨所配备哨长、班长各1名,哨兵6名,另有炊事兵1名,按月领取公粮他们每日值班,二十四小时密切注视着天空的动态,一旦有日机临近,就发出警报,工作人员随即紧急指导民众避难疏散
▲1944年泰顺城区防空监视哨员兵人数今天,人们从民国时期的《泰顺县城图》中,能看到赤砂山上标着一个“防空哨”县城东南面的城墙跨赤砂山而过,此地被清末贡生潘钟华称为“半城半乡之地”哨兵站在此处既可观察城外东南面的状况,也可向城内迅速传递警报。
▲民国时期《泰顺县城图》赤砂山上有个防空哨
国耻日举行首次防空演习1939年5月,泰顺还举行了历史上首次规模较大的防空演习起初,生活在偏僻山区的泰顺民众对先进的轰炸机所知甚少,防空意识薄弱,虽然县里机关多次进行宣传警示,仍未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日本侵华投掷的炸弹然而,日军的炮声离得并不遥远,1938年2月,日军飞机突然飞临温州上空,轰炸温州南郊、南塘飞机场此后一直到6月,日机每月都有几次空袭,很多工厂、民居、商店被炸毁,造成许多无辜平民伤亡。
到1939年,日机轰炸温州频率越来越高,有段时间几乎天天有炸弹投下,永嘉县政府、永嘉城区码头街道、温州中学等惨遭轰炸
▲1938年温州被日机炸后的一个现场这些噩耗接二连三传入泰顺,引起民众的恐慌与警惕县政府以此契机,决定举行一次防空演习他们在先期做了许多筹备工作,召开各机关商议表决,成立泰顺县防护团,下分总务、工务、警报、警备、配给、救护防毒、消防及灯火、交通管理等十一股,。
共计500余人,其中消防人员大多挑选青年壮丁。时任国民党泰顺县政府县长何芸生兼任防护团团长。
▲1939年报纸报道泰顺举行防空演习何芸生在广州黄埔军校当过教官,军事演习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他对演习步骤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5月9日,泰顺举行了初次防空演习,防护团成员、县城各校师生、社会民众一同参加这个活动,。
安排在此日演习有特殊的纪念意义1915年5月9日,袁世凯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丧权辱国后来,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举行纪念泰顺的首次防空演习也以学校师生为主,这既是一场军事演习,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五月九日国耻日纪念碑(自网络)演习准备就绪后,先是警报股发出第一声警报,凄厉悠长的鸣声响彻县城上空各校学生及民众急忙避入指定的防空壕中,各股工作人员闻警声如闻命令,也随即出发之后,第二声警报响起,防护团的人员分组工作,有的指挥调度人员救险,有的维持交通秩序,有的疏散人群,有的进行物资配给,有的指挥学生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工作人员模拟空袭可能会引发的各种突发情况,如人员受伤时,医护人员及时上前救护;日军投下毒气弹时,工作人员进行防毒;民居厂房因为空袭引发火灾时,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灭火
▲1939年报纸报道泰顺防空演习的过程大家如临大敌,紧张而又有序地演习着,渐渐地进入状态,仿佛这就是一幕真的空袭现场,旁观者一时难辨真伪警报声一次次地警醒着人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做好防空准备县长何芸生在民族大义上毫不含糊,后来,他离开泰顺回到家乡义乌,正值日军在当地烧杀掳掠,他与众多义士组成“义乌南区各乡镇联防办事处”。
他任自卫组长,与日寇进行多次英勇的武装斗争1943年,因叛徒告密,何芸生不幸中弹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地呵斥道:“要死容易要降难!”
▲何芸生(自金华新闻网)
巡回放映电影《八百壮士》1939年,泰顺除了开展防空演习之外,还进行一系列纪念抗日英烈、宣传抗日事迹的活动为了扩大宣传面,浙江省教育厅利用广播、电影、录音等先进技术在各地推行“电化教育”据1998年版《泰顺县志》记载:这年秋天,省教育厅电影巡回施教队在罗阳、大安、三魁、筱村、莒江、司前等地放映《谢晋元死守四行仓库》等无声影片。
▲1998年版《泰顺县志·大事记》记载1939年巡回放映抗战电影这部电影取材于淞沪会战中的一个真实事件:谢晋元率领的第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为掩护大军西撤,坚守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与日军鏖战四天四夜,他们实际只有四百多人,为壮大声势,对外宣称八百人。
▲1938年泰顺电影巡回队开办费但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那两年并无片名为《谢晋元死守四行仓库》的电影可能是谢晋元名声响亮,电影巡回放映时以“谢晋元”之名作宣传,又或是其他原因这部电影片名实为《八百壮士》在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第二年,即1938年,导演应云卫就以此为题材拍摄电影《八百壮士》,由袁牧之、陈波儿主演。
台湾在1975年也重拍过这部同名电影到2020年,导演管虎又一次重拍同题材的电影《八佰》,一时间火爆各大院线而八十多年前的那部在泰顺巡回放映的第一版《八百壮士》,同样风行一时,受到国内乃至东南亚观众的好评。
▲1938年《八百壮士》的电影剧照尽管有声电影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存在很多年,但在动荡的抗战环境下,中国电影拍摄制作技术落后,不得不以无声默片的方式拍摄电影宣传片《八百壮士》电影片头是一个唱大鼓的女歌手在台上歌颂八百壮士,台下观众认真倾听。
歌曲唱毕,电影画面跳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中国战时电影,右为《八百壮士》因为是默片,观众只看到官兵搏斗、炮火闪耀、机枪扫射等画面为了让国内外的观众看懂影片中的情景对话,在官兵谈话的屏幕下方有一行英语字母,几秒钟后切换到一个灰黑色的大幕,上面浮现汉字对白,采用中国传统从右往左竖排的方式。
与当代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没有华美生动的画面,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也没有细致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在战时拍摄的电影场面更具真实感,更能震撼人心
▲《八百壮士》剧照,左边为人物对话,几秒后画面跳到右图的灰黑色屏幕,上面的文字为谈话内容
参加淞沪会战的泰顺人那个时候,电影对于泰顺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省教育厅来泰顺巡回放映《八百壮士》等电影,定然轰动一时,各乡各村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聚集而来,万人空巷,场场爆满又有多少青年男子看了这部影片后慷慨激昂,愤而投身于抗日队伍当中。
在坚守四行仓库的四百战士中,虽然没有泰顺男儿的身影,但泰顺人没有缺席这部电影的时代大背景——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中,上海守军在闸北堡垒同日军巷战(自网络)当“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时,黄埔军校第八期学生、三魁秀溪边人邱翰儒所在的部队,两次奉命回戈上海,补充前线兵力明朝时期,抗倭英雄戚继光将数千义乌兵训练成战无不胜的铁军。
抗战军队也许是想复制戚家军的辉煌,这年冬天,上级命邱翰儒等人前往义乌招募一批壮勇成立三团,他们夜以继日地训练,随时准备驰援上海可是,一个月后上海就沦陷了
▲邱翰儒1998年版《泰顺县志》记载的“抗日战争泰顺籍阵亡将士暨文职牺牲人员名表”中,在1937年8月至11月牺牲于上海的就有8位,他们是刘志远、蔡家弟、林传视、徐元兴、柳远箸、黄廷辅、陶方武、林敦其中,仕阳溪东村的林敦是陆军第62师361团2营5连的上等兵,他在惨烈悲壮的上海吴家库战役中牺牲,被“小诸葛”白崇禧追认为烈士。
▲1998年版《泰顺县志》记载抗战时期在上海牺牲的泰顺籍将士名单在抗日战争第一场大会战中,泰顺义士与无数战士用血肉之躯顽强地阻挡日军闪电战的步伐,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那烽火岁月里,电影里与电影外一幕幕感人的抗战事迹在演绎。
无论是防空哨、防空演习,还是《八百壮士》之类的抗日电影,都在警醒国人铭记历史、洗雪国耻如今国家太平富强,但每年9月18日仍拉响防空警报,让这刺耳的鸣声警醒勿忘国耻,让和平时期的人们回思那段抗战血泪史,它引人哀思,也催人奋进,催策国人奋发图强,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警钟长鸣(自网络)====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本期撰稿:陈能雄 参考资料:《抗战中的温州》1998年版《泰顺县志》《金华文史资料》第二辑图片来源:部分自县档案局等
“泰顺3000年”征稿启事为传播泰顺故事,助力旅游发展,县委宣传部开设微信公众号“泰顺3000年”编辑部诚邀各界专家、文史爱好者和广大市民踊跃供稿,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欢迎社会各界为公众号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邮箱:ts3000n@126.com联系电话:0577-59283308也可以直接关注公众号后留言互动哦!扫长按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