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萌发的近义词(萌发的近义词?)
零碎、孤立地应用部分科学方法学技巧,而不严谨遵从科学活动完整范式的做法就是伪科学。
拙作《科学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科学的有限性、局限性与唯物主义的修正》于两周前发出没想到,引发最多的竟然不是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讨论,而是关于科学内涵的各种妄言!竟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出自己个人对科学的胡乱定义:“。
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也就是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 把世界观与方法论相混淆,概念混乱如斯,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其实,最令老败感到奇怪的不是他的概念混乱,而是这人哪来的巨大勇气,就敢认为自己有资格给科学下定义!须知科学的概念内涵是全世界科学工作者们的共识,不是任何个人可以妄自定义的!。
事实是,绝大多数人未曾受过系统完善的科学方法学训练,不曾有过任何科学研究的实践体会,对科学这俩字到底是啥意思概念模糊这很正常,完全不是错,没啥不好意思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才经常轻易地被各种打着科学幌子的拙劣骗术所欺骗。
也正因为如此,老败在讨论科学的有限性与局限性之前,先要讲科学的起源与科学的概念内涵,给大家做个科普从科学界公认的概念开始,将读者的认知水平拉升到应有的程度,一步一步展现推理过程,才使大家容易理解后面关于唯物论世界观的探讨。
这样,即使读者对科学的理解水平比较低,只要耐心去读、认真去学,他也可以对后面的内容产生自己合理的思考与判断必须强调的是,文章是老败写的,但其中关于科学的概念内涵可绝非老败个人观点,而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读者如果发现自己对科学的概念认识与此共识不符,正确的态度应是“闻过则喜”、“恍然大悟”,而不是狂妄自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甚至去质疑。
当然,任何个人都有权坚信自己所坚信的观点,哪怕是荒唐与谬误但若想与别人讨论些什么,则只能以社会共识为共同出发点,否则就是驴唇马嘴,毫无意义也有人说,老败文中科普的科学概念是“狭义的科学”其言下之意,还存在着一个“广义的科学”概念。
追问下来,原来这些人是把人类认识世界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技巧,比如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综合、演绎推理…… 就当作了科学确实,人类在千、万年中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上述认知技巧在科学出现之前早就被广泛应用。
依靠这些方法技巧,远在科学出现之前几千年,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爬上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并且,这些认知方法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这些朴素的认知活动只是构成完整科学内涵的部分必要条件而已。
科学是其概念内涵所定义的,包括但不限于这些认知活动的一整套行为范式零碎、孤立地应用其中任何成份都无法达成严谨、高效地认知世界这个目的正因为科学有严谨完善的行为范式,才带来了其认知世界的高效性,进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以至于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将科学 “神化”就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将科学这样一种方法论当作世界观去信仰,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无所不能这些人还把科学当作“政治正确”的标签乱贴但凡想称赞某事物是“好的”、“正确的”时,就称其为“科学的”。
但其实,他连科学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需要警告大家的是,零碎、孤立地应用部分科学方法学技巧,而不严谨遵从科学活动完整范式的做法就是伪科学比如,某人见到了自己周围的三、两位亲戚、同事,再加上自己,在新冠感染后,喝了藿香正气水,然后症状有所缓解。
基于这些现象事实,他就以归纳法总结出“藿香正气水可以治新冠”的结论然后宣称,“科学已经证明藿香正气水可以治新冠”,因为“归纳法就是科学方法”这种谬误,如果我们以所谓“广义的科学”的名义给予认可,就会为各种有意无意的骗子大开方便之门!。
科学是有着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有着自身有限性与局限性的方法论、认识论,无所谓“广义”、“狭义”之分而伪科学泛滥,多少罪恶得以假科学名义而行,正是因为太多人对科学的内涵缺乏了解,思想中却存在着“广义的科学”,这样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
这个莫须有的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就是伪科学的同义词,毫无存在的必要我们应该坚决拒绝!附:《科学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科学的有限性、局限性与唯物主义的修正》前两段一.科学起源的唯物论基础老败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有位佛学达人,经常强调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认知是科学,比如占卜未来、心灵感应之类,真令老败哭笑不得(理由请见本文最后一章)。
从新文化运动大呼“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百年以来,“科学”二字已经成了“政治正确”,经常被当作道德标签,凡事贴上了就自带正义光环所以三教九流、各路神仙无不雀跃争先,纷纷在额头上自钤“科学”大印,以示其正确性不言自明。
可到底什么才是科学?似乎根本没人关心在“政治正确”的感召之下,在“救国救民”的理想使命之下,老败从少年时代就决意投身科学工作也算天遂人愿,至今在其中摸爬滚打了半辈子,有了点感悟与思考,在此跟读者诸君分享一下。
首先,咱们说说科学的起源新文化运动所呼吁的“赛先生”(Science),即现代意义的科学,并不是与人类文明共同出现和演进的,而是远远短于人类文明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的科学大约是在1500年代,西方中世纪之后,在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中才开始萌发的。
而科学一经萌发便蓬勃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 赫拉利,在其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中,将“科学革命”与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和大约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并列为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的三大里程碑事件为什么现代意义的科学在西方出现得如此晚近呢?因为,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前,西方是一个被基督教神权彻底笼罩的世界。
而基督教的“神创论”就决定了对任何未知的探索都是不必要的,甚至属于宗教异端行为其逻辑是,神创造了世界,所以神必然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如果人发生了任何疑惑,就应该去向神请教而神给人类最完善的解答就是圣经现实中遇到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去查圣经就好。
上帝在圣经里早已写好了答案所以,有问题,找神父他去帮你查圣经,找答案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千奇百怪,总有神父们绞尽脑汁也没办法从圣经里附会出答案的情况此时,神父们的回答是,这点破事你忽略它就好因为,既然上帝没把这事写进圣经,就意味着上帝认为你不需要知道这个。
那你就该听从上帝旨意,忘掉这事你看,一切逻辑自洽所以,科学的求知性与探索性,从世界观上就与 “神创论”相矛盾科学是关于如何探索、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认识论这个认识论的世界观基础是唯物主义。
在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认识论与神创论世界观的认识论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认为没有一个人或神可以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科学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总结一下,科学是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方法论、认识论而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无神论天生契合所以,只有在基督教神权对西方社会统治力下降,对人的思想控制有所放松,古希腊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得以复苏之后,科学才可能产生。
在此多说一句题外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创世界故神知一切”的观念好像没那么严重但“祖先崇拜”的心结可是很重现世的疑难总是要从古人成法中去寻找答案这或许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科学概念的内涵与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科学从大约500年前萌芽之后便飞速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各种知识以加速度,甚至爆炸式的速度续不停地产生和积累这是普罗大众都有目共睹,可以亲身体会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本身思想方法的持续变化和演进却很少被普罗大众所了解。
事实上,科学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修正过去的错误做法,不断寻找、发现、普及应用更加合理、准确、高效的做法现代以来的知识爆炸,正是科学方法持续改进,减少错误,提高探索、发现效率的结果。
至今,科学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明确、有效的行为范式在进一步讨论科学这个概念之前,或许有必要帮助读者诸君复习一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普通逻辑学》说:“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从上面定义可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存在着 “负相关”,即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越小反之也成立,概念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大比如,“人”这个概念,只有生物学内涵而“中国人”这个概念,除了“人”的生物学内涵外还具有国籍、民族等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内涵。
所以“中国人”的概念内涵就比“人”的概念内涵要多同时,“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就是其适用范围,就要比“人”小许多“人”里面只有一部分才适用“中国人”这个概念前面说过,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从萌芽出现以后是持续发展的。
所以科学的属性也有动态变化 到了今天,科学这个概念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内涵呢?有一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E·Stanovich)痛感于当时心理学研究中的伪科学泛滥,在1983年出版了一本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直译为“如何简单明了地思考心理学”这本书大受欢迎,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到现在已经再版了11次之多! 这本书的多数再版都有中译版本,但每个中译版本的书名都略有不同。
其第11版的中文名就叫《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区分心理学中的科学与伪科学所以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什么是科学?”老败在此借花献佛,借用书中的内容向大家解释科学这个概念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系统实证主义的运用 ”而实证主义的意思是: “依靠观察的做法,通过检验来认识世界”第二,科学的特征是 “公共知识的产生……即科学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特定个体的头脑中从一种重要意义上说,科学知识在提交给科学共同体供他人批评和实证检验之前根本不存在。
……科学通过重复程序来实现其公开验证的理念一项发现如果想在科学领域引起关注,就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提交给科学共同体,即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第三,科学是对“可检验理论的探求”这个探求是一个循环往的复过程,即:”。
提出理论去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预测,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 科学的独特优势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法,这些错误是我们知识库的一部分。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第三点中“可检验的理论”,是科学方法论的核心一个理论如果是“可检验”的,它必须是“可证伪”的“科学理论的表述必须总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对与某理论相关的新证据进行评价的方法,必须始终具有使数据证伪该理论的可能性。
这项原则通常被称为“可证伪性标准”“……科学上的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它能对一组数据做出解释,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做出预测…… 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 它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必须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这个“可证伪性标准”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界定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关键标准”科学之所以能不断清除谬误,趋近真知,根本原因就来自于这个“可证伪性”“…… 要让科学发挥作用,一定要让每个科学家都具备证伪的态度。
…… 因为易犯错的科学家们沉浸在一个相互制衡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其他科学家提出批评并清除他们同行的错误科学的力量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特别有道德,而是来自他们不断交叉检查彼此知识和结论的社会过程”以上就是科学概念的基本是内涵。
了解了科学概念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去明确、确定科学概念的外延,即科学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明确科学概念的外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排除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这对读者们应该不难理解第二个目的,恐怕是读者们不太想到过的,那就是:明确有哪些事情是科学做不到的。
长久以来对科学的道德化和神化,使得很多人产生了一个误解,仿佛科学是万能的不!科学绝不是万能的!科学是一种“操作主义”的方法论而已“操作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方式建立在可观察事件的基础之上,或与之相关联,而这些。
可观察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所以,科学这个方法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些事是科学做不到的什么事是科学做不到的呢?那些不可观察、不可测量的事情科学就做不到 比如,科学回答不了“本质主义”的问题科学理论不是 “
从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做出终极解释的理论” 生物学家彼得·梅达沃(Medawar)曾写道:“那些科学不能回答,并且在科学发展的可预见范围之内也不可能得到回答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孩子们会问的。
‘终极问题’……我能想到的这样的问题有:万物是从何开始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