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双面绣是谁发明的(双面绣是谁发明的作品)
点击阅读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温州有两座宋代古塔:白象塔、慧光塔,因其文化遗存丰富,被浙江文物界誉为“古刹文化双璧”这两座“宝藏古塔”直线距离不过6公里白象塔曾出土一千余件北宋时期珍贵文物,特别是北宋彩塑观音立像,分别成为浙江省博物馆和温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上为外函,下为内函) 慧光塔虽然仅出土69件文物,却珍品迭出,创下多个“之最”:制作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的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和舍利函,是宋代漆器标志性器物,代表中国漆器最高水平。
历经千年,它的美无法复制、无法超越北宋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为典型的伊斯兰玻璃器,是温州“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物之一三方双面绣经袱,是中国双面绣品所能见到的最早作品,是温州早期绣品的实物见证。
北宋雕版印刷佛经精品“大悲心陀罗尼发愿文”,是现存宋代刻本中唯一的明道二年刻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也是国内迄今发现并保存完好,与北宋名臣胡则有关的唯一一件文物。……
△北宋 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慧光塔出土的文物继上期白象塔之后,本期,三十六坊君为读者介绍这座曾经创造众多“之最”的慧光塔。古寺名塔
今人多知道仙岩景区的梅雨潭,和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但鲜少有人知道这处知名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将仙岩列入“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南朝刘宋时期,山水诗鼻祖、时任永嘉太守谢灵运,就曾游览过仙岩,写下《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一诗,其中有“。
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之句慧光塔,又称仙岩塔,是圣寿禅寺(仙岩寺)的著名标志仙岩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历代高僧辈出,宋真宗、宋神宗曾分别赐“圣寿禅寺”、“昭德积庆禅院”额。
从慧光塔出土北宋经卷题记可知,宋景祐、庆历、熙宁时,仙岩寺为东瓯名刹,僧侣多达数百名此后屡经兴废,但香火持续不断
△上世纪60年代初的慧光塔1966年底至1967年初,附近农民在慧光塔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塔中发现文物69件,除3件为清康熙年间外,其余均属北宋庆历(1041)以前从出土佛经上可以了解到,慧光塔在宋代称“仙岩寺塔”,于景祐元年(1034)至庆历三年(1043)历时十年建成。
元延祐五年(1318)重修古塔,并命名为“慧光塔”《仙岩山志》记载:“因致蕴禅师将至前三日,塔杪神广煜煜,若悬灯然,众指以为佳兆,故名”元代温州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描绘了元代温州和瑞安的城市风貌,圣寿禅寺(仙岩寺)和慧光塔都被绘入其中。
▲元代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局部,可见圣寿禅寺仙和慧光塔)珍品众多
宋代漆器标志性器物:经函、舍利函慧光塔内还出土了两件精美的佛教宝函,堪称宋代漆器标志性器物。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经函(上为外函,下为内函)一件是识文描金檀木经函,以檀木为胎,分内函和外函,是一套经函,内藏书经一卷外函上的部分髹饰是立体的,以漆灰堆塑了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并镶嵌以珍珠;底纹以描金的技法,绘有花草、乐器等;函底还有金书“大宋庆历二年”(1042)。
△识文描金檀木经函内函上的细节内函通体髹金,上面饰有缠枝忍冬纹、双凤纹、飞鸟纹、神兽纹等,采用了多种描金法,有贴金箔、毛笔描绘、晕金等经函运笔自如流畅,纹饰繁缛,精美无比,见者无不惊艳这套经函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专家评价这件漆器代表了中国漆器的最高水平,至今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打开后另一件是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长方形、通体施紫色漆。此函堆漆描金,上镶嵌珍珠。函的四面中部工笔金绘人物画。从构图内容来看应是简化的道家故事《朝元仙仗图》。
△舍利函内的北宋錾刻开光莲花纹带盖金瓶舍利函底部有金书十一行,题记供奉清单,还有施主名位根据题记,此函作于庆历二年(1042)十二月舍利函内装有錾刻开光莲花纹带盖舍利金瓶、金漆木雕东方持国天王像、刻花蓝色
玻璃舍利瓶等金银器、佛教造像和玻璃器,堪称“宝函”。若是“买椟还珠”发生在当代,那么这个舍利函的“椟”与“珠”还真的难以取舍。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底部)宋元时期,温州漆器号称全国第一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漆器之类,独出永嘉……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其初精致之甚,奇彩异制,夺目光烜”南宋陈谦于《永宁编》中曰:“温居涂泥斥卤,土薄艰艺,。
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工不宜粟麦而粳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宋代各地漆器中,只有温州漆器店铺敢冠以“温州”地方品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旧宋门”。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内至少有三家以上温州漆器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就记有“温州漆器铺”,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记载杭州城里著名的漆铺有“彭家温州漆器铺”等品牌
△北宋描金花鸟纹檀木经函内函漆器还是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外销商品,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温州漆盘”与我国的金银器、丝织品、锡器、青瓷器等商品广受真腊(今柬埔寨)人喜爱到明代中期,温州漆器仍然享有盛名。
明人黄成曾整理总结古代丰富庞杂的髹饰工艺,著成《髹漆录》一书,但其中提到的很多工艺在当世已找不到对应著名鉴定大家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指出,“浙江瑞安县慧光塔发现的经函和舍利函,是宋代识文的实例……它不是用漆写起,而是用灰堆起……不是文质异色,而是花纹及地子一律是紫色。
”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这件北宋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气泡和杂质极少,清澈透明呈浅蓝色,具有极高的玻璃熔制水平迄今为止浙江省仅发现3件古代玻璃瓶,其中两件在温州慧光塔,一件在杭州雷峰塔地宫。
除这件保存完整、高品质的蓝色舍利瓶外,另外两件玻璃瓶出土时都已碎裂或残破北宋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造型美观典雅,是一件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玻璃器,与众多宝物藏于前文提到的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内瓶内装有较多的白色细珠粒,专家认为这些细珠粒应是影骨舍利。
△蓝色玻璃舍利瓶与五代画家贯休《十六罗汉像》中玻璃瓶有相似之处北宋时期,温州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活跃,被誉为“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籍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认为该玻璃瓶应是从海路输入温州的,是伊斯兰玻璃手工业兴盛时期较典型的产品。
因此,这件舍利瓶是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北宋 刻花蓝色玻璃舍利瓶底部专家认为,这类玻璃器主要流行于北宋早期印尼爪哇海发现的北宋初年井里汶沉船、印坦沉船中,曾发现大量同类玻璃瓶,以蓝色和绿色为多,磨刻纹饰处工艺细节完全一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天津蓟县辽清宁四年(1058)独乐寺塔塔基中,也曾出土相同磨刻工艺、较高大的玻璃折沿瓶。
在这些玻璃瓶中,慧光塔中出土的这件刻花蓝色玻璃瓶以其别致的造型而备受瞩目
宋刻佛经精品:大悲心陀罗尼发愿文慧光塔中发现的文物中最多的是经书,有金书、银书、墨书写经35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北宋刻本大悲心陀罗尼发愿文”,是我国现存的宋代刻本中唯一的明道二年刻本,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0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件经书名列其中
△北宋刻本大悲心陀罗尼发愿文这件经书是佛教经典,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咒”就出自此书慧光塔的这件“发愿文”是北宋雕版印刷刻本,外有厚黄褐色纸作夹套,夹套上尚残留有一段扎缚的彩色丝带。
经文共7页,每半页刻字5行,行17字,小字双行;前段为大悲心发愿文,后段为84句大悲咒,保存完好,用纸上等,刻工精致,是十分难得的宋刻佛经精品刻本,即是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的书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历代流传下来的唐宋刻本极少宋代刻本在明代已被视为珍宝,明代出售宋版书甚至以页论价至清代嘉道年间,价格更是高得惊人,黄荛圃《书跋》就记载他听说有位无锡浦姓书贾,手头一本残缺的宋本《孟东野集》就叫价每页二两银子。
完整的宋刻本书价更是要翻上几番
△发愿文卷末有“胡则印施”题跋“发愿文”的另一珍贵之处在于,它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并保存完好,与胡则有关的唯一一件文物,对于研究北宋名臣胡则具有重要价值卷末刊印一行小字题跋:明道二年十二月,太中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胡则施印。
胡则(963-1039),字子正,浙江永康县人,曾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任温州知州胡则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清官,范仲淹曾为他作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因为他一心为民、勤廉担当,深受百姓敬仰,民间尊称为“胡公”,如今温州尚存多处胡公大帝庙纪念胡则。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同志接见永康县委书记,评价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之孙胡拱在净光塔的捨砖除此之外,慧光塔中的佛经珍品还有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卷,是台州白云北山净名庵主梵才大师长吉于景祐三年(1036)夏,书于仙岩寺圭峰教院长吉是一位受宠于皇帝的僧人,不仅精通经文,且善诗赋。
皇祐元年(1049)客居杭州,范仲淹赠以《和僧长吉湖居五题》又如《宝箧印陀罗尼经》共五卷,尺寸与杭州雷峰塔所出刻本一致,经文中的“殷”、“敬”等字都不避宋讳,应属五代吴越刻本。
双面绣品最早作品:经袱慧光塔中出土了三方包裹经卷用的经袱,是我国双面绣品所能见到的最早作品。
△北宋团鸾红罗双面绣经袱塔中发现的三方经袱都呈方形如团鸾红罗双面绣经袱,以杏红单丝素罗为地,用黄、白色粗绒施平针绣成对飞的翔鸾双面团花,两面一致,可见纺织技术精巧这件经袱是至今所见双面绣品中有具体年代的最早作品。
温州是我国纺织业发达地区之一,早在南朝刘宋时,就采用低温控制蚕种卵期发育与人工越冬,达到年养八辈蚕宋代,龙湾国安寺石塔内曾发现木刻套色版画《蚕母》,温州纺织业有官办和民办作坊,产品以缂丝、瓯绸、溪绢、绉纱等最为著名。
双面绣经袱就是温州早期绣品的实物例证参考材料:《白象慧光》 金柏东主编 温州博物馆编《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 见证温州“海上丝绸之路”》陈培培 《从“北宋刻本大悲心陀罗尼发愿文” 看一本经书一座宝塔与一位名臣的故事 》陈培培 原载《温州晚报》
《我国唯一现存北宋明道二年刻本——在瑞安珍藏》 俞天舒 编辑:子君责编:汤琰琰审核:陈铣
识别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