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赶集市(赶集市是什么意思)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1-12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收录了四川、重庆很多县市的赶场日期,据不完全统计,仅书中收录的这些县市,就有2975个集市,平均每个县市都有好几十个,其中最多的

没想到赶集市(赶集市是什么意思)

 

我有个朋友,最近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城乡集市赶场日期》。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收录了四川、重庆很多县市的赶场日期(如图),据不完全统计,仅书中收录的这些县市,就有2975个集市,平均每个县市都有好几十个,其中最多的江津市多达117个。

赶场,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赶场日,又叫逢场天,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没什么概念了另外,城市里,哪怕是县城,一般也是没有赶场这个概念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赶场,是专属于小镇和乡村人民独有的记忆。

有的城里人也会对赶场感到好奇,甚至有人专门周末开车去周边农村体验一下赶场的热闹氛围以前,每逢赶场日,场镇四周的群众都要来场上买卖货物,当然也有来凑热闹闲逛的相邻的场镇,赶场天一般都会错开,比如,我在一四七逢场,那么隔壁乡镇就在二五八逢场。

以前,很多场镇上的商户,只在赶场天做生意,其它时间就关门了,反正也没多少生意,也有些流动商贩,哪个集镇逢场,就到哪个集镇上做生意。

热闹的赶场天(网络图片,地点不详)1935年,四川作家李劼人在《死水微澜》里曾描写过赶场的热闹场面:“本来已经够宽的石板街道,经这两旁的小市摊子,以及卖菜,卖零碎,卖饮食的摊子担子一侵蚀,顿时又窄了一半,而千数的赶场男女,则如群山中的野壑之水样,千百道由四面八方的田

塍上,野径上,大路上,灌注到这条长约里许,宽不及丈的长江似的镇街上来……”这种热闹场面,在四川大部分地区,都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后便慢慢走向衰落在我的记忆中,以前,每个逢场天,四面八方的群众都赶往镇上,挑着担子,背着背兜,在镇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用微薄的收入换回一些日用品。

狭窄的街道两旁总是摆满了背兜和箥箕组成的简易小摊,卖着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或者生活用品,穿着千篇一律蓝布或者黑布衣裳的人们涌动其中,喧哗声长久地浮动在整个小镇的上空,透出大家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里的充实与快乐。

午后,很多人的交易已经结束,人们就在镇上走亲访友、聚众闲聊,或者钻进茶馆里打牌,暮色降临之时,再带着满足的笑容,走上少则几里多则十几里山路回家去。几天一次的逢场天,似乎比现在的过年还热闹。

重庆市大足区的赶场照片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大的场镇已经不再专门设赶场日期了,加之在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想买什么随便都能买到,于是即使在老一辈农民的心目里,“赶场”也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了,赶场日的概念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在将来,不知道赶场这种形式,会不会彻底从四川人的记忆中消失呢?你还记得家乡的赶场日是哪一天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巴蜀风物志,定期分享有关四川的深度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