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伏字组词(伏字组词和部首)
U+4F0F四角号码:23284仓颉:OIKGBK编码:B7FC规范汉字编号:0460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拼音:fú 注音:ㄈㄨˊ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造字法:亻简体部首: 亻
伏的部首笔画: 2总笔画: 6笔 顺: 撇竖横撇捺捺五笔86:WDY 五笔98:WDY UniCode:U+4F0F 四角号码:23284 仓颉:OIK GBK编码:B7FC 规范汉字编号: 0460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低下去:此起彼伏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隐藏:伏兵埋伏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姓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风姓,出自上古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的字为氏传说,生活在“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到一个风景特别的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始繁衍人类的任务,就是交给了伏羲女娲义兄妹清朝初期学者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察后,才得到这些苗族的传说按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义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在伏羲氏的苗裔后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时也是宓氏,古代“伏”、“宓”两姓通用源流二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名人侯植,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南北朝时期有个汉族人名叫侯植,武艺绝伦,跟随北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赐姓为俟伏侯氏,在《北史》中称作“俟伏氏”。
后来侯伏氏跟从魏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再次改受赐姓为贺屯氏,因而,侯植的后人形成了侯伏氏和贺屯氏两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侯伏氏、贺屯氏这两支族人中大部分改为伏氏,也有部分贺屯氏改为贺姓。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后北魏王朝又灭了北凉国,并逐吐谷浑部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均为北魏王朝所统治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
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坚决的汉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氏鲜卑人,都被融入汉族,皆汉化改为汉姓伏氏、或乞氏源流四源于风姓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伏不齐,伏不齐,公元前521/502~?年待考,亦称宓不齐,字子贱,春秋晚期的鲁国人。
伏不齐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者之一,在史籍《史记》中说他小孔子三十岁,但在典籍《孔子家语》中则记作“小四十九岁”在伏不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因称伏氏、宓氏,后多称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伏侯龙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中国姓氏集》中记载:“后周时有大将军伏侯龙恩”伏侯龙氏,属于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鲜卑拓拔部侵占西北地区后,曾长期被拓拔部所控制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伏侯龙氏亦随之改为汉姓伏氏。
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后,北魏王朝大乱,许多鲜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纷纷改回原姓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深远,很快,北方少数民族以鲜卑、慕容二部为代表,迅速融合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汉化仍旧因循下去,伏侯龙氏不但依旧改为汉姓,而且在宋朝以后还分衍有伏氏、龙氏、侯氏三支。
源流六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阿至罗国国王阿伏至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伏罗氏,全称为阿伏至罗氏,是南北朝时期西域阿至罗国的国姓,出自其缔造者阿伏至罗,汉史简称其为伏罗氏在史籍《魏书》中记载:“阿至国王姓伏罗。
取汉姓伏氏”阿至罗国,为古突厥语,汉称就是高车国,是南北朝时期匈奴民族西部分支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所创立在此次战役之后,不少故高车族人被唐军裹挟而返,留居于中原内地,以先祖之名的谐音汉字为汉姓,称伏氏、罗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伏羲即太昊,风姓出身于甘肃省天水市,现天水市有伏羲庙,朝圣的游人极多他率各部落沿黄河南下到河南淮阳传说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结网、打猎、饲养畜禽以充庖厨,故又称包羲 他始画八卦,造书契、建都于陈州古称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鳄之头,蛇之身,鹰之爪,鱼之鳞,虎之眼,组成新的图腾——龙自封为龙师,定龙宫,现留龙湖龙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簇徽,龙成为华夏民簇新的图腾华夏子孙称之为——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淮阳县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络绎不绝,多时达十万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淮阳县举行首届姓氏文化节五、人口分布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十四位门阀。
据《郡望百姓家》记载: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据《元和姓纂》记载,伏氏望出太原、高阳、平昌远古时有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叫伏羲,传说八卦就是他所创还有传说他和女娲繁殖了子孙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黄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
伏羲又称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书说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为了天下人都听他的,不想别的主意,就将读书人活埋了,将书都烧了,就是焚书坑儒的故事。
伏生就偷偷将一部上古典藉《尚书》臧在墙壁里汉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识分子,伏生取出墙内的书,除损坏的部分,还剩二十多篇那时有学问的人剩下没几个了,汉文帝就赶快派了人来向伏生求学,学习尚书,并传抄这部经典伏姓迁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广泛的,理出个头绪来,无疑是对伏姓子孙寻根有益的。
同时,从其后裔的分布状况中,亦可反转过来省视其悠久的传说史,从而进一步佐证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从伏姓(宓姓)的形成情况看,故里天水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长期处在戎族居地,经济、文化不如黄河中下游,导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区形成,出现伏姓由东向西播迁的走向。
这是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符合的
六、家谱文献河北任邱伏氏宗谱一幅,(民国)伏万生纂,木刻活字印本山东伏氏家乘十九卷,附伏氏佚书佚文,著者待考,民国乙丑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山东伏氏家乘十九卷,(民国)陈蜚声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五册。
七、郡望堂号郡望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
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平昌郡:即顿邱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顿邱,二汉属东郡,魏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阳置顿邱郡,县属焉。
”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约公元五世纪),将顿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邱,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安丘县:汉朝时期置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安丘县西南部。
堂号太原堂:以望立堂高阳堂:以望立堂平昌堂:以望立堂安丘堂:以望立堂鸣琴堂:春秋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齐为单父宰不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弹琴作乐,看来不象他的同学巫子期治单父表现得勤劳。
但是单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们夸奖他是“鸣琴而治”,所以叫作“鸣琴堂”,孔子夸奖他有“王佐之才”藏授堂: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到了汉高祖灭了秦朝以后,伏生扒开墙壁,见书发霉损坏了一些,还剩二十一卷。
伏生便在齐、鲁一带聚徒讲授在汉文帝执政时期,他已九十多岁了,汉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错跟伏生学《尚书》,由伏生的女儿口授,错逐一记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八、字辈排行云南玉溪伏氏字辈:“钰宗孔旋家传兴志雁山东临沭伏氏字辈:“敬丙再庆祥开广圣传”。
湖北黄梅伏氏字辈:“昌维永正精守堂章”伏氏一支字辈:“张都昌腾建光卿云震桓典彪”宿迁屠园乡伏氏字辈:12-41世辈分:锡树法焕培,方知(刚出生)浩运泰登高思建立,宜从作述来共创伟大业,千秋广贤才
九、姓氏名人伏妃,上古时期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相传为洛水之神伏胜,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阳陈国迁到鲁国(今山东南部的济南)。
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伏生是时九十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
其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韩店苏家村西原有伏生祠,邹平原有伏生书院,曾设伏生乡伏生墓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口子村西南,为汉代墓葬,原有石牌坊大门有“尚书在造”的金子匾额几经破坏,现墓封土直径45米,残高2米,有“徽君伏生墓”.“伏生墓序”石碑两通。
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伏允,唐朝吐谷浑吕夸子惰开皇末国乱,国人杀其兄而立之炀帝即位,令铁勒击破之。
允东保西平境而复破之,遁客党项,大业末始复其故地高祖即位,与之通和贞观年间拘留唐使为由,诏李靖等往讨破之,其子顺举国降,允遂自尽而死伏恭,字叔齐,朗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人)东汉明帝宰相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任剧县令.常山太守等职,为官公正廉洁并以施惠政办学校闻名。
明帝永平二年(59年)迁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辞相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终年90岁 伏无忌博学多识,继承家学,传习儒业永和元年(公元136年)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年》元嘉年间(公元151-152年)无忌受诏与黄景共撰《汉纪》。
此时,无忌利用校书便利,广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删削,编成《伏侯注》一书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山东诸城)东汉光武帝宰相建武六年(30年)封不其侯,世袭济南伏生后代,父为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教授门生数百人。
初仕西汉成帝朝,后仕王莽朝为后队属正更始刘玄立,任平原太守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以名儒旧臣被征拜为尚书,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拜相,任大司徒,封阳都侯。
任相秉节持重,颇有风范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过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迁归原籍建武十三年复被起用,未及就职而病卒伏湛高祖父年孺,父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伏湛九世祖伏胜,伏湛子伏隆字佰文或佰明,另子伏翕承爵位,伏翕子伏光,伏光子伏晨,伏晨女伏孙为汉顺帝贵人,伏晨子伏无忌,伏无忌子伏质,伏质子伏完,伏完娶汉桓帝女尚阳安长公主为妻,生五子一女。
伏完长子伏德,次子伏雅,三女伏寿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四子伏均,五子伏尊,六子伏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废后伏寿及两个皇子杀伏完.伏德等伏氏宗亲100余人四百多年的名门望族自此凋敝!伏滔,子玄度,东晋官员.学者。
平昌安丘(现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学,远近闻名任参军,封闻嘉县侯,任永世县令后任参军,并领华容县令,任著作郎,专掌国史,并任本州大王后迁官游击将军,仍兼著作郎,死于任伏恒,南朝齐、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传父业,能言玄理。
知名于世任齐太学士博士,东阳郡丞,卫军记室参军等任中书侍郎,任永阳内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尽职守,郡民为其立祠歌功伏龙,原名维景,改名龙,字云程江苏埠宁县人幼年入安徽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赞助熊成基举,避疑改名龙,转入第九镇三十三标,充上士。
辛亥革命时策谋响应,参加雨花台之役,失败后退镇江,民军攻南京时任营长旋率军攻克彭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节九师,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民国2年春,二次革命后,赴南京任第六师师长,失败后退居上海。
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奉命图长江,派人至江阴,说服军队独立自任赴通州运动独立,密泄被捕,后就义于通州时年32岁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追正其为陆军中将伏曼容,南朝宋.齐大臣著名儒仕字公仪平昌安丘人初以讲学为业。
任宋官到辅国长史.南海(今广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临海太守等尤喜《老子》.《周易》撰《丧服仪》.《周易集解》.《毛诗集解》《丧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父伏胤西晋司马都护,宋司空主薄。
伏曼容子伏恒伏恒长子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知命伏不齐,春秋时期鲁国单父侯,也称伏子*是孔子的学生 曾当任过单父宰,当时他鸣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样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称他为君子,后来被追封为单父侯伏完(?-209年),琅邪东武(今属山东)人,东汉末大臣,汉献帝伏皇后之父。
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伏寿(180?—214年),汉献帝皇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作为皇后二十年,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