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环组词语(环组词语和拼音)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2-07

“瑗”“环”“钏”“镯”“串”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臂饰的叫法,它们都类似于今天的“镯子”,那么在古代,它们指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如果不是到底有什

全程干货环组词语(环组词语和拼音)

 

“瑗”“环”“钏”“镯”“串”都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臂饰的叫法,它们都类似于今天的“镯子”,那么在古代,它们指的是不是同样的东西,如果不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摩羯三钴杵纹银臂钏用臂饰修饰手臂部位的传统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玉器装饰自己的手臂了虽然它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却在典籍制度中没有被重视和记录下来,唯一一次在官方的服饰典制中出现是明代洪武初年的皇后“燕居冠服”和“命妇常服”制度中,但也只是规定了不同等级身份所佩戴的材质区别,并没有涉及到任何的形制问题。

李静训墓出土金手镯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礼服是身份的象征,必须要具有可视性,也就是说得看得见,而臂饰是隐藏在内部的很难被发现的一种饰物,非常私密,所以制度就会将它忽视然而臂饰的装饰价值很强,又具备很高的财富价值,所以在民间颇得宠爱,可谓生生不息。

三星堆玉瑗,碧玉质,淡绿色微黄肉面平好两面边缘凸起好径5.8,肉宽1.5,通径8.6厘米在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早期,把孔径大于边宽的环形玉器统称为“瑷”玉瑗《尔雅 • 释器》载 :“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这里的“好”是指当中的孔径,“肉”是指孔径周围器物的边宽这类大孔的“瑷”在新石器时期的各地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出土,并且很多出土时就套在人骨的手臂上

三星堆玉瑗,碧玉质一面有褐色瑕斑,另一面好缘及肉面局部呈黑褐色好径6.4,肉宽2.2,直径10.6厘米通常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玉璧,玉璧和玉瑷的区别在于孔的大小《说文》载:“瑗,大孔璧,桂馥《说文义证》:“孔大能容手。

”玉瑗也做天子召见诸侯的信物,作为牵引器,起到安全和导向的作用。

三星堆玉瑗,碧玉质,青黄色肉窄,周缘平直好大,两面边缘凸起好径6.2,肉宽1,直径8.2厘米而“瑷”这个名称在汉以后就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环”、“钏”,大概到了唐宋时期有了“镯”的叫法“环”从玉,“钏”和“镯”从金,从字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三样臂饰在材质上的区别——玉和金属。

“钏”字最早出现于东汉末服虔编著的《通俗文》一书,曰:“环臂谓之钏”,这就清楚地解释了钏的用途——缠绕在手臂上的装饰,所以也叫“臂钏”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俗词辞书,收录的基本都是汉代新出现的字 因此可以推论,“钏”字的出现大约是在汉代或更早。

战国 马家塬墓地 金臂钏

东汉,金川玉环目前从文献、画像和考古发掘的“臂钏”首饰来看,基本分为四类,一种是戴在肱骨(也就是上臂)上的“臂钏”,第二种是流行于河北、辽宁等地的扇面状的开口手钏,第三种是缠臂丝环,第四种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圈成套组合。

壁画中带在肱骨上的臂钏

首都博物馆藏 金臂钏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手臂上的臂钏,辽宁省博物馆藏

云南博物馆藏,臂钏套组“环”一开始特指玉制的臂饰,后来慢慢地与金属臂钏通用了唐代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两对样式相同的玉臂环,出土时装在莲瓣纹银罐中,器盖墨书“玉臂环四”,因为是玉制的,所以叫“玉臂环”,除此之外,还有三枚墨书为“钏”的柳叶型金钏。

莲瓣纹提梁银罐的罐盖上写着24个墨字,均匀书写在6个莲花瓣之内。

金兽首铰链玉臂环

鎏金铜兽首铰链玉臂环宋代嫁娶讲究“三金”,即金钏、金镯、金陂坠,可见“钏”与“镯”是不同的。

南宋,金花卉纹带插销镯

宋,金臂钏,常熟博物馆藏自明晚期后,因为封建礼教的日渐深入,女性佩戴臂钏的现象减少,取而代之的就是“镯”,镯特指带在手腕上的环状装饰品《看云草堂集》云 :“钏,俗名镯,亦曰镮”;《事物异名录》载:“臂环曰纒臑,亦曰镯子”,此外还有“镯头”“压袖”等称呼。

明,金八宝镯

金钑花钏和金镶宝石镯,出土自梁庄王妃墓

明,双龙兽金镯到了清代,不论男女都流行带“手串”,“串”字应由“钏”演变而来,既表明了形态又表示了来源《清稗类钞》载 :“香珠,一名香串,以茄楠香琢为圆粒,大率每串十八粒,故又称十八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小型的“数珠”或“素珠”,并非一定是十八颗珠子。

故宫博物院藏,碧玺翡翠十八子手串

故宫博物院藏,茄楠木嵌金珠团寿手串其实,在真实的民间叫法上,以上很多都是通用的本文只是在时代和形制上做简单的分类和梳理,希望大家有一个概念性的轮廓型的认知以上关注我,和你一起用考古学视角解读历史!(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