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读报网(读报网电子报刊)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2-20

到处传——农民读报组》作者:武德祖《解放日报》采取的做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该决定第三部分专门提出,“报纸应当把建立和领导通讯员网和读报组的

墙裂推荐读报网(读报网电子报刊)

 

中国美术馆藏延安时期的木版画《胜利的消息到处传——农民读报组》 作者:武德祖《解放日报》采取的做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使读报组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高度的重视1950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该决定第三部分专门提出,“报纸应当把建立和领导通讯员网和读报组的工作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读报组在全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据《黄浦区志》《普陀区志》等记载,1952年是上海读报组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年6月,仅黄浦区就有读报组3730个,36000余人参加;普陀区全区有读报组5000多个,参加人数达20多万。

全国各地成立的大量读报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舆论上获得政治认同,同时,读者的不少批评意见,也被报纸迅速采纳,推动了报纸工作的不断改进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组织了五个街头读报组,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向村子里的群众讲解时事《人民日报》重视读报组并接受读者意见、改进报纸工作诞生于烽火岁月的《人民日报》,也见证了读报组的历史变迁。

《人民日报》是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早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时期,报纸上已有读报组的报道1946年5月16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2版刊登一条新华社消息——《增加工资减少工时后 淄博矿区煤产倍增 平绥铁路工人反奸后工作积极》,报道中写道,“平绥铁路工人……员工生活改善后,积极性大大提高,每日工作八小时外,尚有两小时从事政治文化与业务学习。

各段站间,均已成立工人读报组和业务剧社,过去每公里需两个半修道工人,现在只要一个半人”这是《人民日报》上提到“读报组”的最早报道《人民日报》有关“读报组”的最后一篇报道,是2005年4月8日第5版的头条文章——《黑龙江省绥化市:“读党报用党报”蔚然成风》,在报道的图片说明中写道,“绥化市望奎县卫星镇敏西村的‘农民书社’里,读报组的农民在阅读人民日报。

2005年4月8日,《人民日报》第5版《黑龙江省绥化市:“读党报用党报”蔚然成风》从报道数量上看,《人民日报》上有关读报组的报道总篇数接近800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标题中直接出现“读报组”的报道,全部出现在1958年之前。

从这些标题中,能够看出在那个时期,读报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工作比如:《宣传员刘际魁把“抬扛铺”变成读报组》(见1951年12月26日第6版),《北京市十区一元堂药店读报组 揭发资方卖假药的罪行》(见1952年2月23日第6版),《绥远丰镇陈家村读报组 领导群众积雪滚地打井防旱》(见1952年3月12日第6版),《中共陕西省委及陕西日报号召 六月底前发展六万个读报组》(见1952年5月10日第2版),《读报组是对农民进行宣传鼓动的良好形式》(见1954年10月19日第3版),《晋中南农民的斗争讲坛 读报组 俱乐部 黑板报 鼓动牌》(见1957年7月29日第1版),等等。

从《人民日报》这些报道的关注点,可以明显看出读报组的四个重要作用:一是读报组在战争年代有效宣传党的革命主张,扩大党的宣传队伍,是人民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信息的重要来源;二是读报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权威规范、贴近便利的渠道;三是在传播手段较为有限、通讯方式相对落后的时代,读报组及时获取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办报的意见建议,发挥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纽带作用;四是读报组有效增强了报道的传播效果,国内外大事能够通过读报组得到更快的传播,扩大了读者群体的覆盖面。

举个例子,说说《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读报组广泛听取读者意见的1950年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本报优待读报小组订阅办法》,按照该“订阅办法”规定,全国各地读者,由三人以上组成《人民日报》读者小组,可享受订阅报纸七折优惠,享受优待的各读报组每月至少应来信一次,反映该组或其他读者对《人民日报》的意见与要求。

同年5月13日,《人民日报》从读报组的反馈意见中,选出秦皇岛开滦磅房读报组近千字的读报心得,在4版“读报组反馈”栏目刊登在这篇心得中,该读报组一共提了四条意见,前三条是对《人民日报》刊登文章的学习体会,第四条则对改进办报提出如下意见:。

在报头一角刊载《提要》,这给读者,尤其是工作繁忙的读者以很大帮助读者们从《提要》里,可以分别出新闻稿的性质的主要或次要,以及各稿的版位,而不浪费地来分配自己的读报时间不过我们希望贵报要保持或再进一步的做到《提要》文字的简明与条理化。

1950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4版《秦皇岛开滦磅房 读报组报告读报心得》开滦磅房读报组这份意见中所说的“提要”,是《人民日报》于1950年5月1日在报眼开设的新栏目,名称叫做《今天本报提要》,最初只是将重点报道的标题和主要内容进行罗列,方便读者了解当天报纸的重要稿件,最初的“提要”,文字较多,行距很密,并不太方便读者阅读。

在收到开滦磅房读报组的这封来信后,《人民日报》头版“提要”大有改观下图所示,是1950年5月7日和5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期“提要”相较于左侧密密麻麻的文字,位于右侧的“提要”,在“文字的简明与条理化”上,变化非常明显,这是《人民日报》在办报中重视读者意见的一个突出案例。

1950年5月7日(上图左)和5月17日(上图右)《人民日报》头版《今天本报提要》新媒体时代读报组功能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传播载体的日益丰富,读报组逐渐淡出人们视线1994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在《“机”多文化少之忧》中就谈到了当时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不少农村,农民家里有了电视机、收音机等声像设备,随之而来的是放映电影减少,有线广播尘封,看戏如久旱盼云霓,农民剧团已经解散,识字班读报组再难聚头如今,虽然人们很少提及读报组,但是读报组自创办以来,其活动和影响已持续至今。

不少地方还在完善探索出赛诗会、微书评等新颖的读报形式,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读报组还是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在2018年6月召开的《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火箭军政治工作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李宏,便在会上分享了他因读报而“出名”的难忘经历:1978年12月底,李宏所在的生产队组织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一个重要的学习材料就是12月24日刊登公报全文的《人民日报》。

由于生产队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读报的任务便落在了刚考上高中的李宏头上这次读报,被李宏称为“人生第一次在一百多人面前读《人民日报》”他回忆说,因为这件事,到家里提亲的人也多了起来,读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读报组在形式和方法上已不适应新形势,然而通过读报来传播新闻、收集民意民智的探索却并没有消失,读报组正在转化为更加贴近时代的新形式发挥着作用。

比如:在新媒体平台上,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每天早上五点多准时推出的“来啦!新闻早班车”,通过文字和音频形式,第一时间给受众带来最新资讯;人民网制作的“读报看报”“国家日历”等视频节目,用新颖的视频形式,从党报新闻中感受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媒体还把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作为与受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诸多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分享信息、听取意见、改进工作随着时代发展,“纸”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可能会发生各种变化,然而“报”作为权威性强、公信力高的内容承载者和呈现者,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如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如何实现报道效果的不断提升?读报组的历史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深刻的启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王向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