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静夜思(静夜思古诗原文)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26

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

新鲜出炉静夜思(静夜思古诗原文)

 

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请试试刷新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⑶疑:好像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