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相告司马迁(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中华史圣一一司马迁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会长任罗乐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汉代皮氏龙门(今河津市阳村街道西辛封村)人,
中华史圣一一司马迁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会长任罗乐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汉代皮氏龙门(今河津市阳村街道西辛封村)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出身史志世家,幼年在家乡龙门一边耕种放牧,一边读书10岁诵习古文,20岁开始漫游,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任郎中官,随武帝巡行各地,曾奉命出使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元丰元年(前110),汉武帝举行自刘汉王朝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典礼,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太史令却因病滞留周南(今属河南),不能参与其事,深感失望,病情加重此时,司马迁出使归来看望父亲,司马谈在弥留之际,握着司马迁的手,哭泣着嘱咐他一定要继承父志,光大祖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
司马迁也流着眼泪表示,一定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元丰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太初元年(前104),他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之后,便开始编写《史记》由于司马迁秉笔直书,“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惹得“帝怒,削而去之”。
他崇黄老而薄五经,深为武帝怨恨武帝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给李陵辩解获罪下狱,翌年被处宫刑武帝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负责掌管文书,起草诏书遭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种奇耻大辱,不但是对他肉体的摧残,也是对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致命打击,为此他曾痛不欲生。
但他能退而深思,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等皆为圣贤发愤之作,况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也”为了死得重于泰山,他摒弃了轻生念头,把编著《史记》当成终生奋斗的历史使命从此他发愤著书,以毕生精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唐代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巨大贡献在于: 第一,《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及传记文学体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第二,司马迁弘扬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为后世树立了光辉榜样 第三,司马迁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妙的艺术手段,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史记》文字生动,笔力洗练,形象鲜明,爱憎分明,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被誉为“史圣”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他的伟大人格、浩然正气、勤奋精神和高风亮节,享誉古今中外他为中华民族文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对于司马迁的研究,不仅要弘扬他的伟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辛酸与磨难,研究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思想境界及人格魅力,研究他发愤著书的敬业精神及其著作的深邃内涵,传承和弘扬司马迁文化,并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向司马迁学什么? 一是学习他不惧权贵,直言敢谏,秉笔直书的浩然正气; 二是学习他为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甘受凌辱,在个人名节与历史重任之间舍生取义的伟大人格; 三是学习他含辛茹苦,发愤著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四是学习他以身作则,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的道德典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