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
中国人的天文历法有阳历、阴历和农历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规律,阴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规律,农历是阴阳合历阴历一年的12个月,按大小月计算有353天、354天、355天三种,比一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
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给予补充,形成“农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新历法,开始“置闰”汉代“中秋”,是秋分这一天,唐代后,确定为农历的八月十五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古人在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观测中,把一个回归年的“首日”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旦”。
周朝的历法《周历》,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商朝的历法《殷历》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顼历》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100年间(公元前206至前104年),均实行《颛顼历》。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将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古人将四季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始,每隔45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
冬至到立春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莫风”。
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
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
从汉代开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作者为《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7日 08 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