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讳莫如深(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30

基本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1]【举例造句】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难以置信讳莫如深(讳莫如深是什么意思)

 

讳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是一个汉语词语,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基本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成语解释:【成语】 讳莫如深

【拼音】 huì mò rú shēn【解释】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成语出处:【出处】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1]【举例造句】 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清·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相关典故春秋时,鲁庄公有好几个妻妾。

他的妻子哀姜没有生育,于是她的妹妹叔姜跟着嫁给庄公,并生了一个儿子叫启而哀姜与庄公感情不好,与庄公的庶(妾所生的称庶)兄庆父私通庄公最宠爱的是孟任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叫般,庄公一心想使公子般继承君位庄公的妾成风,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申。

成风希望申能继承君位,就请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帮忙但是季友认为,公子般的年龄比公子申要大,没有答应不仅是庄公的妻妾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国君,就是庄公的庶兄庆父也想继位,并且得到了庄公的庶弟叔牙的支持庄公病重时就问过叔牙,他死后由谁继位最合适。

叔牙就向他推荐庆父这当然不合庄公的心意,接着他问季友,季友表示,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扶植公子般继位公子般长大成人后,与梁氏女相爱一天,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唱了首歌调戏她公子般知道后,就叫人用鞭子抽打了荦一顿。

荦对公子般怀恨在心,便投靠庆父打算伺机报复庄公死后,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准备立公子般为国君正巧这时公子般的外祖父也病死,他就去吊丧庆父认为这是夺君位的好机会,就派养马人荦去把公子般杀了季友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是庆父主使这件事的,接下去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就逃到陈国去避难。

庄公的妻子哀姜见公子般已死,就怂恿庆父继位但庆父考虑到庄公的庶子公子申和公子启都在,自己继位还不是时候由于公子申年长,很难控制他,公子启年仅八岁,又是哀姜妹妹生的,所以最后立公子启为国君这就是鲁闵公两个合计定当后,就为公子般发丧。

庆父还借发讣告为名,出奔往齐国,争取齐桓公的支持不到两年,庆父杀了闵公,准备自己当国君人们见他杀了两个国君,太残暴了,纷纷起来反对逃到陈国的季友乘机号召鲁国人民杀死庆父,庆父吓得逃往齐国季友回国后,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

后来,庆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自杀孔子《春秋》中记载这段历史时,轻描淡写地说,庄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庆父到齐国去并不明记其事后来,阐释《春秋》的《谷梁传》在评论这件事时说,庆父明明是出奔到齐国的,却说是到齐国去的。

为什么这样记载呢?那是因为事件重大,如实记载会伤臣子之心,所以隐瞒起来不说孔子没有将这段历史写进《春秋》,人们说他是“讳莫如深”《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

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后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史官春秋笔法《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这里,作者借鲁庄公的家内丑事,点出一个“讳莫”的前尘典故。

“莫”字本义在春秋前为“暮”,表示日落后的时间或为膜、幕、瘼、谟等含义,并没有不能说、不可说等等的否定含义历史不能说的隐讳太多,为何不说讳赵如深、讳楚如深、讳弗如深、讳庆如深之类的字眼呢?因为,这里先存在一个讳谈周携王莫国之事的前尘典故。

周携王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废太子姬宜臼之间,周携王显然有充分的王位继承权,但却被诸侯们废掉了,周室也从此王权削落,这是姬姓诸侯之间讳不可言的隐秘丑事正统史书《春秋》《史记》皆无周携王的历史记载,但西晋初年出土的魏国史书整理成《竹书纪年》却有周携王及周二王并立的历史记载,近年出土文物战国楚简《系年》也有周携王的历史记载(详情请参阅“史籍记载”)。

这说明,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历史真相被人为地、克意地掩盖尽管如此,历史真相也会偶然地漏出一鳞半爪,体现这个王朝的真实存在《春秋》有“郑伯克段于鄢”的著名篇章,原文应该是“鄚伯克段于鄢”后人将鄚伯之事错误移植到郑伯身上了。

郑国是公爵国,应该称郑公,不能随意降称郑伯鄢姓的郡望在河北范阳郡、山西太原郡,古代那里生活着大量的鄢姓人群而河北范阳、山西太原则正是春秋时期周携王姬望的鄚国势力范围《战国策·赵策二·武灵王平昼间居》:(赵武灵王说)“......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

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其参胡、楼烦、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这里说到的地理位置——中山国东南部、赵国东部、齐国北部(黄)河、薄洛之水的“水居之民”,正是战国时期莫国所在但赵王说到“水居之民”时,居然是“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什么语气?一代英雄赵武灵王,居然用“求”的语气。

这些“水居之民”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其国家名字、君主姓名?称“水居之民”而不称其君主名字,这里显然存在一种隐讳,其势力主人之名不能在君臣言论中公开谈及而《史记》则省略了《战国策》中赵武灵王“求”水居之民守河的话,改为“夹水居之民”,话语中也揭示了赵国边界未到两河地区,这就是莫国所在。

《史记·赵世家》:“......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改“求水居之民”为“夹水居之民”,语言更隐秘了影射周携王与周平王周携王:姓姬,本名姬望,尊号携王、周携王、惠王、周携惠王姬望的父亲是周宣王姬静,母亲是姜后。

周幽王继位,为政昏虐,迫使弟兄宗族漫散各方,姬望东迁钜鹿(古钜鹿所指范围极大,约在今天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初封莫国(今河北省任丘县周边地区,都鄚阳城或望都县,鄚阳城即古颛顼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一说名伯盘)为太子。

废太子姬宜臼走西申,托庇于外祖父申侯幽王欲成就太子伯服,出兵包围申国,强令交出废太子申人不肯交出废太子,周幽王便与申国交战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偷袭周幽王大军,幽王及太子伯服败死,郑桓公为护幽王亦力战死,周室灭亡。

犬戎大军焚烧、抢掠周朝京城镐京,杀贵族卿士大夫无数,虏王后褒姒北去

周幽王被杀后,由于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故虢公姬翰等大小十几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新的周王约以今河北省望都县(汉亦称望都县)或任丘县(汉称鄚县)鄚阳城为王都,其京畿地区包括战国时期的莫、易二地(约含今易县、定兴县、容城县、安新县、雄县、任丘市、保定市、清苑县、望都县、高阳县。

高阳县,汉称广望县,并置广望侯),以辛未年(公元前770年)为周携王元年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初,晋国并未拥护弑父杀弟的周平王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东土无战事,各族和平发展,其日益强大的国力却威胁到晋国向东北方向的拓疆发展。

公元前750年(即周携王二十一年),晋文侯为排除拓疆障碍,趁周携王姬望巡视北地虢族时,以姬望无权继承幽王大统之名袭杀之,进而派兵攻打莫国都城,鄚阳城由此毁于战火袭杀周携王,迎立周平王,确立天子正统,晋文侯由此获得拥立周平王的投名状,“晋人焉始启于京师”。

周平王得知晋文侯袭杀周携王,欢喜不已,立刻挥笔写下《文侯之命》表彰晋文侯功绩周平王在册命的结尾处肉麻的写道:“族父义和啊!您能够光耀您英明的祖先唐叔……继承和发扬文王和武王的美德您很伟大,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您保卫了我。

像您这样的前辈是值得敬重的,我很赞美!”(《尚书·周书·文侯之命》)[2]周携王死后,其势力分解为多个国家,现知名字的就有近十个国家但周平王极力掩盖历史真相,正统史书不记周携王史事,世人对周携王莫国之事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这个成语就与周携王的莫国有关且莫字字义也从周携王的莫国开始发生了转变历史资料的缺失,导致今人对西周末年从钜鹿到渤海湾一带地区势力全部空白周平王结交外敌犬戎、弑父杀弟、灭亡周室的罪行,治政期间为保王位向秦、郑、晋等国送出大量周土,以致周朝国力、疆域大失,是典型的卖国求荣君主。

晋文侯杀周携王之事极其重大,周人史官绝口不提;向来重视史事记述的鲁国史官也绝口不提;讲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孔子,作《春秋》也绝口不提显然,周平王对这丑事或曾下过封口令,销毁一切历史证据又或者,表面讲究仁义道德的中原华夏各国自感理亏,自动封口。

只有僻处南蛮的荆楚史官,后期三家分晋而崛起的魏国史官,才分别在楚简《系年》及魏史《竹书纪年》中提及

文化影响:史书里,对于无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国之事,当时的诸侯们就尽力不提莫国之名比如说,赵武灵王想攻占中山国,而莫国就在中山国南部,占据着两条河道及大片土地赵武灵王提到其国境东北面莫国之地时(黄河至津水),既不说是中山国土,也不说是燕国国土,更不提是莫国国土,只以“夹水居之民”称之。

但这个国家叫什么名字?主人是谁?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论之中提及周携王虽亡,但其国土(指周携王的京畿之地)还是归属周天子周虽弱,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七国中任何一国还没取得统一天下的实力,谁也不会提前灭掉周王室,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灭之而有名。

所以,这片土地或者还叫莫国,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飞地赵灭中山国后,索性就将莫国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给燕国管理,因燕国也是姬姓侯国,有一定的继承权因为东周各国对莫国周携王之事避讳而不谈,因而就有“讳莫如深”的说法。

后来《春秋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从此,“讳莫如深”就被解释为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真相隐瞒得很深“莫”字本义,原是指日落后的时间《说文解字》说:莫,日且冥也。

所以“莫”,又通“暮”莫字,本来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查遍各书,莫字有多种解释或含义,但在东周周携王之前都没有“不、非、无、没有”等等的否定含义需要用否定语义文字时,莫国周携王之前都用否、非、无之类的字。

自从周携王莫国之事后,诸侯各国讳“莫”如深、闭口不谈,莫字从此就有了否定的语义每天一则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国语言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