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的日子是指哪里)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30

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的故事,北京东路的明朝国子监十年前,有一首名为《北京东路的日子》的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很多学子毕业时刻必然会唱的一首

深度揭秘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的日子是指哪里)

 

北京东路的日子,北京东路的故事,北京东路的明朝国子监十年前,有一首名为《北京东路的日子》的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很多学子毕业时刻必然会唱的一首歌我们带着对青春的感伤与怀念去唱着这首歌,回忆着自己的学生时代。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北京东路是南京的一条著名的道路当你向一个南京人提起北京东路时,他多少会带有着一些向往的神色因为,当你在沿着这条路闲行时,会发现那些在南京,在江苏,甚至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学校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这些从小学到大学都首屈一指的学校,为北京东路这个名字增加了很多别样的光彩。

东南大学这条道路的周边历来就是教育重地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上的教学机构大多设立于此东晋、宋、齐、梁、陈时设立于鸡笼山下的建康太学,南唐时的金陵太学,都是这里文脉悠远的明证与北京东路相交的,有一条叫做成贤街的小巷。

如今的成贤街早已是东南大学的学子们寻觅吃食的胜地而数百年前,这条巷子可是通往明朝国子监——当时世界第一学府的必经之路这些学子都是未来大明王朝的官员,“成贤”之名亦来自于此

南京市鸡笼山国子监对大家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不过,大家往往只记得“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一句话而已,却不清楚它存在的真正作用与意义作为历朝历代政府钦立的官方第一学府,它背负的使命远不止如今清华北大的教书育人之职能。

国子监这一制度的源头应当追寻到两汉时期的“太学”汉朝以前的学校制度,目的多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某些意义上也是富家子弟与贵族子弟的独享(正因为此,孔子的“有教无类”才如此可贵)而从汉代的“太学”开始,教育便逐渐承担起选拔人才的责任。

东汉末年之时,长安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教育之盛可见一斑魏晋时期,门阀盛行,政治纷争和九品中正制使得这样的中央教学机构不再受到重视而隋唐创立了科举制,建立了国子学,给中央层面的教育与人才选拔带来了无限活力自此之后,科举制与国子监制度为后代各朝所效仿,直到明清之时达到最后的成熟。

而南京鸡笼山下的明朝国子监,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形成了北京与南京两套完整的行政班子,所以我们通常将这里的国子监称为“南监”,从而与北京的“北监”呼应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出身,在行伍之间成长并最终拥有天下。

然而,并不以学识著称的他却表现出了对读书人极大的尊重,对于教育和科举的重视更是为人所称道明朝初立之时,百废待兴,而江南一带由于元末各方混战,社会情况更是糟糕面对这如此纷乱的现实,设立官方学府一直是朱元璋心中的一桩大事。

洪武二年三月,朱元璋谕示大臣写道:“今学者日众,斋舍卑隘,不足以居其令工部增益学舍,必高明轩敞,俾讲习有所,游息有地,庶达材成德者有可望焉”自此,国子监的建设就正式提上了大明王朝的日程

朱元璋画像如今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门外,立有一块碑刻,上书“国子学”,也偶有游人前来凭吊,感慨当年的教育圣地然而,当年的明朝国子监的占地却远大于如今的东南大学校址所在地当年国子监初建之时,北及鸡笼山,西至进香河,南临珍珠桥,东达小营,包含了如今南京城的市政府、小营小学和浮桥等极多重要之地。

而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仅仅只是明朝国子监的宿舍所在,不难想见国子监的繁盛明朝初年的著名文人、文渊阁大学士宋讷在其撰写的《大明敕建太学碑》中这样写道:“凡堂有七:彛伦所以会讲,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则诸生肄业所也。

会馔有堂,庖厨有室,井覆有亭,物贮以库,饩廪蔬园,重门缭垣,回廊储书两堂之间,东西有馆,助教、正录居焉东偏列室鳞次,诸生处焉庙在学东,亢以増基大成有门,七十二贤有庑,凡为楹八百一十有竒,壮丽咸称”这样富丽堂皇的教育场所,即使在当今也是首屈一指的。

明朝在这里设立的国子监,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合大明王朝的官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这里的课业与考核也堪称世界领先。

明官员常服从课业上来看,国子监的学生们不仅仅要修习四书五经,更要学习本朝律令、九章计算和武艺射箭等等,不一而足像《大明律》这样综合了历朝历代法典大集的明朝宪法,也是学生上课的重要内容而且,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形出现,秉承务实的朱元璋还为国子监的学生设立了历事制度,让学子从基本的吏做起,“历练政事”,锻炼实才。

可惜的是,历事制度和在考核中应用的积分制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也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历事制度在事实上的崩溃而从考核上来说,这里应用了一种和如今大学“学分制”类似的制度《明史 志第四十五 选举一》这样记载了国子监的考核方式:“六堂诸生,有积分之法。

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第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

”大致能看出,明朝国子监也采用了这种基于及格的通过制按现在的话来说,一年通过八个学分即可授予毕业,否则得继续留级而对于确实才华过人的学生,则会由更高品级的人亲自裁定作为中央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也承担有很多其他的使命。

每年的祭祀孔庙都需要有国子监的参与而与如今大学图书馆类似的是,国子监也承担有藏书的重任,这一点在南监尤盛黄佐在《南雍志》中记录了南监七堂藏有二十一史的情况:“七处总计一百四十七部,三千七百八十本”从正史数量便能看出藏书之多。

二十四史籍册回望数百年前的这里,万千学生从这里走出,走向大明王朝的各地,并或多或少的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数百年过去,昔日的那些人早已不在,但那些文脉依旧留存于北京东路,镌刻在这里的每一位学生心中事实上,明朝三百年间,还有一些重要的、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在这里的国子监,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特殊的一页。

我们的下一章南京记忆,就会讲到这里的几件旧事感谢各位新老朋友的阅读,我是作者梦魇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一起探索那些美好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