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尸位素餐,沐猴而冠,蝇营狗苟,恬不知耻 !)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2

唐昭宗播迁,随驾有弄猴,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供奉”。罗隐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是也。(张岱《夜航船》)

尸位素餐(尸位素餐,沐猴而冠,蝇营狗苟,恬不知耻 !)

 

    据说猴子生性机敏,猎人在山中布置机关,猴子们往往坐在不远处观察学习,然后回去报告亲友学习嘛就要花时间,花时间就要等,等同于“候”,所以人们把这种在一边等候的动物叫做“猴”    这个说法是真是假,笔者不敢肯定。

不过捉猴子不用普通机关,好像是真的《南中志》*里说,当地人捉猴子,要在地上放很多酒糟,又放一些连在一起的草鞋子猴子看见了,起先很警惕,接着受不住诱惑,成群结队来取酒糟吃吃着吃着就醉了,又会把草鞋穿起来这时猎人出去捉拿,一个个蹿之即倒,束爪就擒。

    另有一个类似的妙方,忘了在哪里看来大概说是找一个人在猴子多的地方静坐不动,头上套一个麻袋,身边再放一些猴子们看到了,觉得好奇,纷纷而来,也把麻袋套在头上,静坐不动这时猎人悄悄爬起来,把袋口一拉就可以拎走。

    还有一方,说在桌上粘一块黏胶猴子来偷东西,把手爪放在上面,粘住了,就会用脚踹,也粘住,只好上嘴,这么着,一会儿就得到一只动弹不得的猴子    这些人捉了猴子要干什么,诸君还是不知道为妙这些古怪的捕猎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古人们眼中猴类的特点:好奇好动,喜欢喝酒,有点像人。

    好奇好动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猴子捞月五百猕猴看到月亮在水里,想把它捞上来,结果一个接一个掉进了水中这本是佛教里的故事,讽刺我们这些愚蠢的凡人看不破红尘虚妄之所以是猴子承担了这个恶名,大约就是只有猴子这么会折腾——话说回来,佛教里和猴子有关的寓言真的很多,之前那个粘胶猴子的故事,也是经文中来,譬喻人间痴欲越陷越深,难以挣脱。

可能和印度多猴子也有关系    又一个与猴有关的佛教名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人心中不静,纷乱如顽猴奔马然而猴年马月是不是从这里引申开来,笔者却不知道马与猴确实有缘,古人认为养一只猴子在马厩里,马儿就不会生病,所以猴子又被称为留马或马留**。

《西游记》里玉皇大帝钦点孙大圣去养马,大家都骂他轻慢,其实不可谓不识人,盖猴家术业有专攻也    猴之黑而大者是为猿,为什么叫猿呢?猿同猨,是因这种动物长着一双长臂,很会攀援的缘故《淮南子》里说:“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

”把猴子放进笼子里,就和一头猪一样,纵有千般攀爬的本事,也显不出来用来感叹有才之士所遇非时,才能无所施展有些词典里把笼鸟槛猿并列,说是形容拘禁没有自由,这样用当然不错但就典源上看,槛中之猿、笼中之鸟、辙中之鲋,应该还是各有侧重的。

    巧合的是,槛中猿形容时运不齐,有才无用,有个同样与猿有关的故事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军功赫赫,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封侯王勃写道:“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几乎成了功高不赏、运气不佳的代称。

而李将军擅长射箭,有一双长臂,号称猿臂故而在诗词典故里,猿臂数奇(jī),成为一个较为含蓄的李广难封的用法大概“长着一双长手臂的人命数不好啊”,比之“李广将军真是冤啊”听起来更加委婉一些    这两个典故仍然是有差异的,请读者自己体会。

    再说猴子好酒现代社会,偶尔也听说有哪里的猴子偷啤酒的金庸《笑傲江湖》里提到猴子酿的猴儿酒,是世间美味古人记载也有很多,道猴子把花果储藏在石洞里,日久发酵,就成为美酒若有人偷喝,猴群必然追打但爱分享的猴子也是有的。

《太平广记》里说有人路经巴郡西部的深山,有一人自称巴西侯,请他入酒宴,席间有白额侯,钜鹿侯如是等等,又有一占卜的来报噩耗,自称洞玄先生,说席间有人要害大家巴西侯怒而杀之第二天此人酒醒,发现身边醉卧一巨大的猴子,又大虎,大鹿之类,还有一死掉的大龟。

他连忙逃下山求救,乡人遂把这群自封的妖怪侯爷们一锅端了    接着是像人其实世人眼中,有人性的动物行为都差不多试问做人有何独到之处?一能悲歌,二能纵酒,三能赏美色,四能通才艺是以古来言动物成精的莫不与这些相关。

   纵酒咱们已经说了《南中志》里的猎人们得到那些贪酒被擒的猴子,放在笼子里,对他们说:“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猴子们难以抉择,不由相对而泣《世说新语》里说桓温过三峡,有部下捉到小猿带上行船,猿母沿岸追逐,哀嚎百里不去,悲声响彻三峡。

最后它跳上船只,当场气绝剖开肚子,发现其中肝肠寸断此悲歌也   唐代传奇里有白猿传,说白猿偷偷掠走妇人为妻,住在深山,后来妇人将白猿灌醉,使丈夫趁机杀之此爱美也    金庸写《越女剑》,越女阿青从一白猿身上习得无上剑法。

这个故事的原型出自《吴越春秋》,白猿公遂成为精通剑术者的代称此通灵也    总体看来,猿猴在人间的形象,并无什么出奇之处古人心中的猴子,不过尔尔既不会成仙尊圣,也难赞品行节操,更不是什么特殊才能的代表笔者读《渊鉴类函》,里面讲了诸多猿猴的神异可爱之处,最后冷冰冰结语曰“虫质兽身”,归根到底还是兽类,天然低人三等。

项羽耐不住寂寞,想要衣锦还乡,有人评价他说:“沐猴而冠”沐猴者猕猴也,张岱说沐是小的意思,《白虎通》说是因为猴子喜欢擦脸,也有说只是猕字的谐音无论如何,那是骂人话,说人虽然窃据高位,鄙俗的本质却无法掩盖。

衣冠猴和之前提到的乘轩鹤一样,都成为尸位素餐、虚有其表者的代称细细品来,前者的嘲讽之意还更浓些    项羽听得“冠猴”,那只是个比喻,然而猴子穿衣戴帽的,应该也不鲜见最近几年,我国似乎颇为流行养宠物猴子,穿上种种可爱的小外套出来卖弄。

私人饲养灵长类动物是违法的,我们且不说即使在古代,衣冠猕猴的乐趣也常有耳闻大家知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它的前一句是“楚国亡猿,祸延林木”楚王养的猴子逃走了,大王砍树追查,林木就遭了秧苏轼和朋友写信道,最近买了个小庄子,知道不怎么好,但是“穷猿投林,不暇择木”,应当是化用此典。

    《夜航船》里提到弄猴,说唐昭宗播迁,随驾有弄猴,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供奉”罗隐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是也其实罗隐诗的标题是《感弄猴人赐朱绂》,讨皇帝欢心而赐红袍的应该是养猴人而不是猴子。

不过给这猴子官做或许比给养猴人更合理,因为后来朱全忠害死昭宗,篡唐称帝,“取猴,令殿下起居猴望见全忠,径趋而前,跳跃奋击,遂被杀”    天祐元年,昭宗已成为朱温傀儡,“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然而人心会随时世变动,猴子认主却只有一人。

阮籍论猕猴,说此类“人面而兽心”,不知究竟兽心为何,人心又为何呢?———————— *文中是猩猩,种类太多,不加入使人混淆了。**亦有说是方言语音的,取一种说法而已,诸君笑过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