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2

登岳阳楼杜甫 〔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

 

登岳阳楼杜甫 〔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乾坤:指天、地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赏析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名句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极为生动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腹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尾联则创造了一个身在江湖,心在长安的境界,完成了一个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诗人和人民诗人的形象塑造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

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

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困守长安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杜甫在《官定后戏赠》题下原注曰:“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

”而唐代文学家元稹及《新唐书》却提及杜甫为“胄曹参军”,故其官职尚存争议) [67]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战乱流离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短期任职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蜀中漂泊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舟中长逝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