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顾问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
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把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韩愈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
“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
“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柳河东集》等
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二十卷,及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
“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他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
“文”。“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曾巩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
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
“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译文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
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事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痞男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相继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
(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了一晚的安睡再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区分了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来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讨好秦国而不援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固守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被打败而三次获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了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都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在秦国刺客不去行刺秦王,优秀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估量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以礼对待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吃饭也不能下咽。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向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是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这么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的覆辙,这又比不上六国了《墨竹赋》苏辙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
子岂诚有道者邪?”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⒃;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译文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
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
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
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
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
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
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
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
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
“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泊船瓜州》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译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
“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
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感谢您的阅读!...............................................................................。
编辑:小九图片:晨晨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