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2]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夏邑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
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 、《乐》,序《周易
》,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陬邑,为陬邑大夫叔梁纥与原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
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折叠
早年教育折叠
适齐35岁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他日又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想封孔子为尼谿田,遭齐相国晏婴进言劝阻后来得知齐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没有办法,孔子则重回鲁国,聚徒讲学折叠
初事鲁国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一年以后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13]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
鲁定公十四年摄行相事,并以“五恶”的罪名,以言论定罪,诛杀少正卯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去鲁适卫。
折叠
周游列国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
孔姓,出自他姓,以人名或祖名为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陈国有出自妫姓孔氏,以孔宁之名为姓,乃舜之后裔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孔子姓氏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宋微子之后宋闵公长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
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子孔丘折叠
子孙后代孔氏谱系完善,被尊为“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历代孔家都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殊遇自古有“天下孔姓一家人”之称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家族最初分为“五位”,后又分为“二十派”,到明清两代,增为60户。
嘉庆十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列举了60户的名称乾隆十年(1745年)修《孔子世家谱》时,在谱人数约二万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