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3

宋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来源:网络 【宋代】李清照 朗读:渺渺

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沪语朗读:渺渺

宋词赏析来源:网络宋代,是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词,代表了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不胜枚举的词人,如欧阳修、晏殊、柳永、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但是,在宋代,有这样一位女词人,后人称其为

“词中皇后”、“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的作品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的就是她著名的一首《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

渡惊起一滩鸥鹭[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绿字为尖音、红字为入声音。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保护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和社会安定。

在上海,爱上海,讲上海言话。

“言话”基本解释:说话,谈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宋·苏轼《归去来集字》诗之三“言话审无倦,心怀良独安”此与今日上海话中“言话”的用法是一致的“闲话”基本解释:指闲谈;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的话;不满意的话,有关私人的谣言、传闻、幕后消息等。

见陆游《雪意》诗:“闲话更端茶灶熟”图:网络   |   编辑:渺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