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4

“长平之战”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不仅成就了一代名将“死神”白起,也让后世记住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中国古代战乱不断,也有著名战役无数,“长平之战”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不仅成就了一代名将“死神”白起,也让后世记住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下面我们详细了解和分析一下这场具有历史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样的(一)战役背景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先后大胜三晋,楚国,削弱齐国,对六国由守势转为攻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丰民足,军事实力强盛,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可以说与秦国实力相当。

此时,秦国的战略是要统一六国,那么首先就要扫除三晋,打通东进的道路于是秦赵间一场大战即将发生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

接着又举兵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等地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于是遣使入秦,欲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坚守不献城,反而是献上党之地于赵国意图促成赵、韩联手,抵御秦国赵王凭国力雄厚不惧秦国,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受地御秦,并派赵胜前往上党驻守,将上党郡纳入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引起秦国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2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战败,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二)战役经过

上党战败后,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是年四月,秦军王龁率军攻赵赵王闻报,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公元前260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是年七月,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 赵军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史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迫使急于一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至此,战争进入不分胜负的胶着阶段

战争进行了三年,秦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而赵国面对庞大的军事开支也渐渐吃不消《史记》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亦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而赵国也“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于是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秦国在战略方针上首先做出调整,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

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传廉颇企图谋反归秦借赵王之手,将廉颇撤离前线,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赵括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派军队,并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主阵地长壁方面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用五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

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

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

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昭王听到赵军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全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突围,但均未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赵括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三)战争分析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即双方死亡百万左右是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通过长平大战,秦国歼灭了赵国足够多的有生力量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六国弱势已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