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清明古诗唐杜牧)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4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清明古诗(清明古诗唐杜牧)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注释: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2.纷纷:形容多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古诗赏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