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摄影?哈尔滨摄影器材一条街)
。
根据1928年的《哈爾濱 街拍 》映像、外國人拍攝一条街,便是一段历史
上号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香坊为何称"上号"还有几种传说:一是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道外被淹,群众逃难至香坊,因香坊地势高故称上号,道外称下号;二是中东铁路修建时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上号"。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把香坊东部称东香坊(东号),把香坊西部称西香坊(西号)。上述几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裤裆街天一街旧称裤裆街,当属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街,便是一段历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着多少兴亡之事,只有你亲手叩一叩这条街历史之门才会知道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人”字形,一些当铺、小店就在“人”字形两撇的交点上。
这条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外边的渡口,一条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园(原有三五渔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这便是裤裆街的由来1933年,因“裤裆”二字不雅,改称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从市区地图上消失,但那时候人的创业精神、功绩将会永存。
三十六棚现在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一件事:在经纬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带,百年前曾有一个让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三十六棚”,顾名思义就是贫民窟的代称了。
桃花巷在旧社会,哈尔滨市老道外桃花巷,每天晚上都会传出"见客了"的吆喝声,这是妓院的龟奴、老鸨子在"喊堂"(招呼接客)鼎盛时,哈尔滨曾有烟花女子7000多人,桃花巷等地曾"娼盛"一时,街因人而得名
井街1898年,东清铁路建设当局,确定在秦家岗(南岗)修筑东清铁路哈尔滨枢纽站和机务段,需要大量用水。
秦家岗站地势高,地下水层深约80米,打井非常困难,而且仅靠少量井也水难以满足供水需求于是,工程局把水源地设在松花江边,通过埋设地下的管道将沉淀过滤了的江水导入到贮水塔里(俗称水楼子),从而解决了机车等用水问题。
昔日中东铁沿线机车上水场面水源地设在现道里江边的井街附近,当时那里地势稍高一些,而四周则是杂草丛生的沼泽地。水源地内设大型沉淀井、蒸汽机带动的抽水泵、伸进江里的吸水管等设施。
那时,埠头区的一些街道尚未形成,笔直的输水管道一直延伸到秦家岗水塔下面。也就是说,当年的地下输水管穿过今天的兆麟公园,沿兆麟街向南横断经纬街、霁虹街,全长约3公里。哈尔滨第一条马路:斜纹街
中央大街与斜纹街交口哈尔滨的第一条马路其实是为了便于连接香坊并运送建筑材料而修筑的交通性道路,这就是从江边斜刺里修出来的一条,从堆料场一直向坡上延伸的“斜纹街”,即后来的经纬街。
斜纹街广场(现新阳广场)因这条街与周边街路既不平行又不垂直,而是偏斜连接,所以称斜纹街1900年形成,解放后更名为经纬街,1968年曾称解放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经纬街无论在地理还是交通位置上,都很重要。
道北,与地段街、兆麟街、中央大街、通江街、高谊街相接道南,与抚顺街、新阳路等相连,与友谊路衔接东南,则通向道外、南岗、香坊,起到了沟通三大区交通的重要作用新城大街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这条街建于1900年,始为碎石路面,南北走向,北起警察街(友谊路),南至斜纹街(经纬街),东北侧即道里公园(兆麟公园)。
1932年,大水中的新城大街,图片从当时的特别市公园(图左,今兆麟公园)1946年7月,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在纪念“七·七”抗战九周年大会上提议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将新城大街更名为尚志大街地包“地包小市”,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里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方!。
旧时,人们管抚顺街一带叫做“地包”,却不是因为这里地势高!“地包”是俄语“机车库”的音译,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乡民,形成集市后,人们开始把抚顺街和安宁街一带叫做“小地包”,把铁路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叫“大地包”。
洋味十足——中央大街哈尔滨最富有“洋味”的街道当属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不要说外地人连连称奇,就是老哈尔滨的人,每每走到这条街上,也会为那些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建筑而陶醉。
说是“洋街”,当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而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
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走在这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马路宽11米,人行道各宽2至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业服务中心。
特别是近年来,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条街
烧酒飘香——安埠大街一个家族和一条街,有着千种万种说不清的机缘,写出来都是故事都是书香坊区最古老的街道,当属1895年形成的安埠大街这条街道的形成起因,还要从著名的田家烧锅说起有关哈尔滨早期的历史资料很少,但却不乏田家烧锅的记载。
相传大约在1805年左右,山东黄县的田保辉兄弟六人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带领下,辗转来到哈尔滨按当时清朝的规定,汉人不得任意开荒于是,田姓便认住在阿城的一户旗人为房东,开荒种地,并积年有成,开设了第一家烧锅香坊水质好,酿酒有奇香,田家兄弟待客又和善,遂使田家烧锅远近闻名。
当时路经哈尔滨的人,不喝一口田家烧锅酒,算是不过哈尔滨那!
在田家烧锅正门口,买酒的人多,自然走出了一条“酒路”据实地测量,田家烧锅位于安埠大街中部北侧,东西为410米,南北为182米,接近8垧地,高墙深院,并有角楼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初登哈尔滨便进驻因土匪骚扰停业的田家烧锅,致使门前这条街更加热闹起来,如此算来,这是哈尔滨的第一条“洋街”呢!。
1900年义和团兴起,义和团勇士将田家烧锅夺回并与俄军展开战斗8月2日,驻守在田家烧锅的义和团勇士终因寡不敌众,田家烧锅被俄军炮火摧毁1901年,在安埠大街旧址重修聚源烧锅按理说1895年形成的这条街应叫“烧锅街”,但为什么取名安埠大街呢?原来,正由于义和团被平定后,此街渐成集贸中心,故取名“安埠”,即有“安定”之意。
最初在这条街上,有三聚永、洪发合、永升魁、永聚恒、天增典等杂货店由于当时田家烧锅被铁路租界圈出,所以以安埠大街、红旗大街、通天 街、油坊街之内为埠区,四周筑墙挖壕,并设四门,安埠大街两头分设东门和西门,直到1939年才拆门、填沟、平壕。
最初,这条街是泥土路,1948年拓宽,改铺柏油路,今西起红旗大街,东止東門街,全长1500米,宽15米,成为香坊区一条主要商业街道。
石头马路——地段街哈尔滨的石头马路出名,曾给多少计夫和文学家带来创作的灵感有一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来哈,原想着哈尔滨比北京尘土要多些,那知道适得其反朱自清不无惊呀地说:“这里的路都用石块筑成,在街上走从好些方面看,确是比北京舒服多了”。
其实,在1898年之前,哈尔滨只有几条乡间小路,其中一条从香坊田家烧锅经马家沟河到达南岗,虽说冬季可直达道里江边,但一到夏季却无法直达那个年月,一天也不会有几个行人,所谓有些路也只不过是草丛中踏了同条痕迹罢了。
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工程局总部设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大批铁路建筑器材却堆卸在道里区九站一带,为了沟通道里与南岗、香坊之间的交通,工程局首先在松花江边与南岗之间修筑一条石头马路,于1899年建成,当时本无路亦无名,只因铁路工程局第九施工段驻扎在此,故俄人称之为“地段街”。
这条路修筑极为艰苦,这一带地势低洼泥泞人们只好先用树干、树枝垫底,再用长满青草的地皮、沙土堆高,最后用小块石铺砌,以免夏季翻浆所以,它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石砌马路,就是在整个东北,也是独领风骚
1915年5月,俄国贵族出身的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升任俄国黑海铁路公司总办在离任前夕,“哈尔滨市董事会”授予希尔科夫哈尔滨市的“荣誉公民”称号,并因此人曾是第九段的段长,故把“地段街”改称“希尔科夫王爵街”,俗称“王爷街”。
1926年后,中国地方政府收回哈尔滨市政管理权,取消了“王爷街”,仍称地段街在这条街上,曾先后设有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华俄学塾(今市大法厅斜对过)、俄国红十字医院(今市儿童医院)、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分行(今省美术展览馆),以及日本金城商会和北满制油株工蔡社等十几家工商企业。
解放以后,地段街进行了多次修建,并在石头路面上铺成了柏油马路,如今早已成为道里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历史已埋在地下,未来向人们发出新的召唤。
昔日沼泽——新阳路沧桑世界,对历史也会感到陌生“偏脸子”这个名称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是多么熟悉啊,而现在却无人提及了偏脸子,“偏”在哪里,倒成了史学家寻根问源的话题原来,偏脸子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该地的街道都以“安”字命名,安国街、安定街、安顺街、安良街等共有20多条。
这些“安”字头的街道除安德街和安隆街外,其余所有的街巷都偏斜,故将这一地区称“偏脸子”
最实姝“偏脸子”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野鸭成群,狐獾出没,蚊蝇滋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俄人由赤塔、海兰泡、海参崴逃亡来哈,哈尔滨俄人自治会在这里建立了收容所1918年俄人着手开发这一地区,建立了“纳哈罗夫卡村”。
所以也有人说,这里偏僻荒凉,故称“偏脸子”“纳哈罗夫卡”,由俄语“纳哈勒”一词演变而来,意为懒汉无耻之徒纳哈罗夫卡村,一些房屋杂乱地建在高地上,根本无路可走,人们借栈桥通行由于倾倒大量的垃圾和残土,才渐渐形成了街道的轮廓。
这些街道大多以俄国城市及人名来命名,如安心街(塞瓦斯托伯尔斯卡雅)、安化街(特约尔斯卡雅)、安平街(华沙街)、安固街(科洛列夫斯卡雅)等
1932年哈尔滨发大水,水退之后,日伪即开始筹建贯穿偏脸子的大马路,1933年开工为实现日本帝国主义长期霸占东三省的美梦,便以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命名这条路-大同路最初的大同路,是由两条用方石铺成的马路组成的,它东起自现在的新阳广场,西至现在的康安路。
每条马路路面宽约4米,两条马路中间是宽阔平坦的土台,两边种植着杨树,人行道是由方形水泥板铺成的,靠近路边也种植着杨树
解放后,大同路去掉屈辱的名字,改为新阳路它经过两次改建,第一次为1958年,在两条马路中间的土台上开出一条路;第二次为1976年,拓宽了中间主道,两边自行车道也向外拓宽,并铺柏油路面,新阳路面貌一新,成为哈尔滨同三肇、黑河、大庆、同江等北部边陲联接的纽带。
青史照长街——兆麟街郁郁葱葱的兆麟街,几十年来始终以这常青的颜色对英雄作浓重的缅怀有人说,现代哈尔滨是在铁轨上诞生的,而铁轨则是在这条水道上诞生的19世纪末,中东铁路工程局为了解决哈尔滨机务段供水塔的水源,在街北临江处,修建了铁路水源地,这条街取名水道街。
民国时期,在水道上铺着长方块的花岗石在这条街上,修建了哈埠第一座市场-道里区八杂市,有236家店铺,是当时哈埠最大的一座超级市场,买卖甚为兴隆。
1923年,在这条街上建立了一座哈尔滨广益中学,后改称东省特区第一中学,今为哈尔滨第一中学二十年代末,英商汇丰银行在靠近水道街的南端,修建了一座哈尔滨汇丰银行分行的办公大楼(今哈尔滨市教育局处)三十年代初,第一中学斜对面,修建了当时道里区最大的饭店之一-宴宾楼饭店(今哈尔滨市政府处)。
从那时起,在水道街两侧,以宴宾楼饭店为准,一直往北,至江沿公园(今兆麟公园)止,相继用了5年的时间,先后修建了3层或4层的楼房多栋楼下均开设了店铺,楼上均为住家户三十年代末,在靠近水道街北头,日本人建起一座中等学校,名叫大道馆学院(今省歌舞剧院处)。
1940年,在水道街中部,修建了一座影剧院-哈尔滨会馆(今哈尔滨话剧院处),水道街初具规模,逐渐繁华起来
1946年春,由李兆麟将军创办和领导的中苏友好协会,就设在这条街上的一座小楼内(今哈尔滨市委办公楼处)3月9日,水道街9号二楼,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在这里得手,李兆麟将军壮烈地死在国民党特务的刀下3月15日,隆重的丧礼之后,水道街正式命名为兆麟街,道里公园改为兆麟公园。
龙脊龙背——大直街一条街的命运,便是一座城市的命运,没有一条街像大直街那样决定了哈尔滨发展的未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大直街,哈尔滨将会成个什么样了南岗,犹如一条巨龙,千百年来静卧在汹涌的松花江之滨现在的道里和道外,原先都是松花江的故河道,南岗则是松花江南岸的一级阶地,海拔在150米左右,是一块兴城建都的理想之地,但在传统的封建中却显示不出地理的优越。
1898年,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初登哈尔滨,即看中了这块临江背岗的“风水宝地”1899年,铁咱工程局首先对南岗进行了和理点街道规划,其范围是北至铁路街,南到马家沟河,大直街横贯南岗街区的中心,笔直而宽阔,被称作“大直街”。
由于对南岗街道的规划是在城市未形成之前,又是在俄国彼得堡,根据南岗的丘陵地势经高级工程设计人员规划完成后,拿到哈尔滨按图纸施工的,所以街道畅通,布局合理,十分有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大直街两侧主要是两类建筑,一类是刺破青天的高层建筑,如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今哈铁路局)、哈尔滨商务学校(今哈工大图书馆)、哈尔滨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中东铁路俱乐部(今哈铁路文化宫)、秋林公怀等;另一类是掩映在榆树丛中庭院式高级住宅和单元式普通员工住宅,它们主要分布在花园街、夹树街和民益街两侧。
大直街宛如“子午线”,将这座“东方小巴黎”一分为二,一半临江,一半着陆,演绎着都市生活的五彩缤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