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心?莫言的心路的历程)
一些人指责他的作品刻意抹黑中国人,丑化国人形象,而这样的争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从未停歇。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起诉莫言的声浪,真伪暂且不论,
自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名字便与争议紧密相连一些人指责他的作品刻意抹黑中国人,丑化国人形象,而这样的争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从未停歇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起诉莫言的声浪,真伪暂且不论,这一事件无疑再次将莫言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评价一个作家的作品及其思想之前,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作家本人及其生活经历呢?毕竟,作品往往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映射,是他们经历、感悟和思考的结晶。1、莫言的原生家庭和那个特殊的年代。
左一 莫言莫言,1955年出生,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偏僻的村庄(平安庄)祖孙三代十几口人一起生活,他在家排行老四,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根据莫言采访他的回忆:那时候吃饭是一家十几口最艰难,也是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件事,与其说吃饭还不如说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填饱肚子。
每次吃饭时,奶奶都会给他一个发霉了的红薯干吃完后就只剩下不知道参杂了多少树皮的野菜羹了,看着碗里黑乎乎、黏糊糊的野菜梗,除了苦涩之外,还难以下咽一进嘴便被扎伤,那时候的他还小又懂得什么呢? 再难吃也得吃下去,因为要活命。
2、1960年代的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好转,全国上亿人口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那个特殊时期,大家都去炼钢,大面积耕地荒废无人照料,颗粒无收。
莫言回忆到:最后连发霉的红薯干都没有了,村里人发了疯似的到处寻找吃的,就连几公里外的树皮,野草,能找到的活物也吃光了村里每天都有人活生生被饿死 刚开始大家还按照习俗,为逝者送行,请村里年长的大爷给他做做法事,可是后来被饿死的人与日俱增,大家索性也不管了,不但不埋葬,而且简单粗暴地叫来几个年轻小伙把尸体扛到村后边的树下。
野看到毫不留情直扑上去撕咬,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煤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这是莫言多次在采访和小说里提到的:以下是根据原文还原的场景:(这也是大家最不理解和不能接受的一段描写)“上小学时,那年冬天,学校刚好运来一车煤炭,在上课的同学看着窗外那在阳光下黑得闪闪发光的煤块,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
下课后,他便和班上的同学说那煤块好吃,而且越咬越香班上的同学一下奔出门口,往煤炭堆跑去,拿到手便啃,果然比土好吃那时的班主任是个女年轻老师,也饿得不轻骨瘦如柴,眼里看不到一丝光她在讲台上上课,班里的学生就在台下啃煤块。
她疑惑地问着学生:“煤炭好吃吗?能吃吗?”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生从衣兜里掏出一块亮晶晶的煤让老师尝尝班主任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小口,皱了皱眉头,吭哧吭哧地尝了起来而后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说好吃”虽然听起来有点离谱,但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吃煤事件。
当然可能仅限于莫言家乡的某一些地方,后来莫言,回到老家时刚好遇见那时在学校当门卫的大爷,便问起了当年吃煤炭的事,大爷也说这事千真万确莫言说饥饿让人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
饥饿的人啃食树皮莫言的二哥更是趁大队长去上厕所,偷了架子上的一只马蹄子,像宝贝一样捧回家,一堆人围在一起,等着锅里的肉,肉吃完了,便喝汤,最后的锅底连滴汤水也没剩那汤的味道让莫言至今难以忘却对从出生就很能吃的莫言来说,他永远吃不饱。
他便到玉米田里寻找长在杆上的真菌,带回家煮熟,撒上少许盐花,拌上蒜蓉辣椒,便成了一道新的美食在莫言心里那是人间第一美味十年特殊时期后,日子有了盼头有一年年尾结算,莫言家拿到290多元政府补助款,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加上村里屠宰队卖便宜肉,莫言的父亲忍心买了五斤肉,好好庆祝一下。
煮好的肉每人分了一碗,莫言很快就把碗里的东西吃完了,但还觉得不够,母亲只好叹叹息,把自己碗里的肉都给了他1976年,莫言当了兵,也从此与饥饿告别虽然饮食不算好,但至少能吃饱,这是莫言一直梦寐以求的
到部队那天,莫言第一顿就吃了八个馒头,还没感觉饱,但碍于别人的眼光,也不敢再吃了炊事班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偷偷地告诉老班长说:“惨了惨了,这里来了个大肚量的家伙”老班长则笑嘻嘻地回了一句:“没事,让他吃一个月就不行了。
”果然,莫言的饭量从一开始的八个馒头,减到两个,而现在的他两个就饱了莫言的作品和回忆里还有还有太多的关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面对饥饿时的种种场景,有一些描写确实让我现在看起来也觉得恶心或者不可思议,在这我不追问到底是不是真的。
其实,一段历史总有人去记录他,那是历史事实,历史需要我们去正视,去反思而不是一味的掩盖和否认,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还少吗?那么作为一个作家作品往往是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的,上面我列举了很多关于莫言亲口叙述的过去的经历,我想他没有必要去杜撰,因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确实对那一段历史不了解,所以我在这儿也不妄加猜测或者之一。
我想说,莫言这一类作家的独特之处就是他小时候的经历,给予了后来在文学上的素材,他仅仅也只代表个人而不是全部最后借用莫言的一段话来说明: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反映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并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正。
他认为文学艺术不应该是唱赞歌的工具,而应该暴露黑暗和揭示人性中恶的成分(以上照片均来自于网络 侵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