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庶吉士(庶吉士与翰林院)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7

庶吉士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也没有品级,但庶吉士享有官员的政治待遇。

燃爆了庶吉士(庶吉士与翰林院)

 

北京东城翰林院遗址文 / 邹长清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邸永君对庶吉士身份的定位是:“庶吉士似官非官,似生非生,亦官亦生,身份不明”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笼统庶吉士一般在馆培养三年,遇恩科则提前散馆授职。

从严格意义上讲,庶吉士在散馆前还不是官员,也不需要京察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丁亥,“吏部带领京察保送一等之翰林院编修曹仁虎等五十一员……引见,得旨:曹仁虎、沈士骏……俱准其一等加一级,庶吉士吴寿昌尚未授职,不必入京察,著为令”。

庶吉士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也没有品级,但庶吉士享有官员的政治待遇一、从封赠方面来考察翰林院庶吉士之身份(一)庶吉士被当作封赠的对象不少翰林院庶吉士的父亲乃至祖父,被诰赠翰林院庶吉士,却没有父亲、祖父被诰封进士,甚至官员也有因其子是庶吉士而被封赠翰林院庶吉士。

如同治二年进士曾国霖的《朱卷》就记载: 胞伯叔祖:力行,乾隆庚寅恩科兄弟同榜解元,辛卯恩科联捷进士,内阁中书,知甘肃平罗县漳县事秦州直隶州事平凉府盐茶同知,晋封奉政大夫翰林院庶吉士……(胞伯叔)锡恩,嘉庆甲戌科进士,丁丑科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进士曾力行官至同知,因其子曾锡恩入选庶吉士,而封赠翰林院庶吉士陈大化年谱记载:乾隆十三年,陈大化,殿试二甲,选为庶吉士,“即谒归省”;十五年,“在京供职,恭逢高宗四旬万寿覃恩,封公父如公官”;十六年,散馆授职编修。

乾隆十五年,陈大化还在庶吉士之任,“封公父如公官”指诰封其父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说其父被诰封庶吉士之官可以说,庶吉士被当作诰封对象,这表明庶吉士拥有官员之身份(二)在封赠方面,庶吉士享有七品官的待遇一般只有官员才能享有封赠的资格。

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吏部尚书隆科多等题奏:钦奉恩诏事该臣等查得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恭遇恩诏内开:一、内外满汉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七品以上封赠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钦此先经臣部令在京在外大小汉官各开明履历并亲供、同乡官印结咨送臣部题封等因具题,奉旨:依议。

钦此……今将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理吏部右侍郎事史贻直等一百二十三员职名开列题请……计开:翰林院侍读学士今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理吏部右侍郎事史贻直,在翰林院侍读学士任内应封一代,父母大品封过,应封本身妻室;翰林院侍读学士加六级陈邦彦应封一代;翰林院修撰徐陶璋应封一代……翰林院编修曹友夏应封一代……翰林院检讨任际虞应封一代……翰林院庶吉士今补授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王恕在翰林院庶吉士任内应封一代;翰林院庶吉士李应绶应封一代;翰林院庶吉士李开叶应封一代……

六月二十五日,奉旨:“依议”据这一题本可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颁诏:内外满汉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七品以上封赠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吏部遵照恩诏,题请122名翰林官应封一代,翰林院待诏王时济1人应封本身,其中题请李应绶等51名庶吉士应封一代。

这一请求获得雍正帝的认可,也就是说这51名庶吉士封赠父母这一代雍正帝的恩诏规定七品以上之官才能封赠一代,这反映庶吉士在封赠方面享有七品以上之官的待遇由于清朝典章制度中没有定庶吉士的官品,还不能说庶吉士是七品之官,但可以说庶吉士在封赠等方面享有七品以上官的待遇。

二、从是否有保举资格来看一般只有官员才有保举资格康熙十七年正月乙未,康熙帝谕吏部: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材,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可以追踪前哲者。

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其余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务令虚公延访、期得真才,以副朕求贤右文之意。

尔部即通行传谕从康熙帝这道谕旨来看,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等官员才能保举博学鸿儒,其余各官保举博学鸿儒,在京由吏部代为题荐,在外由督抚代为题荐这就是说,只有官员才能保举博学鸿儒秦瀛撰《己未词科录》记载: 。

(1)“冯勖,字方寅,号勉曾,又号葑东逸史,江南元和人,布衣,由庶吉士杨作桢荐举,授检讨”杨作桢,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庶吉士(2)“钱中谐,字宫声,号庸亭,顺天昌平籍江南吴县人,顺治戊戌进士,选湖广泸溪县知县,由庶吉士彭会淇荐举,改编修。

”彭会淇,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庶吉士(3)“范必英,原名云威……江南吴县人,明提学参议允临子,顺治丁酉顺天举人,由庶吉士彭会琪荐举,授检讨”可见,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博学鸿词科,庶吉士有保举资格这就反映了庶吉士被当作京官来看待。

遵照康熙帝的诏令,庶吉士保举博学鸿儒由吏部代为题荐雍正年间庶吉士也有保举权雍正七年,吏部题奏: 雍正六年十月内钦奉谕旨:京官大学士以下主事以上,外官督抚以下知县以上著各举一人,除现任知县以上官员不必保举外,或系举贡生监,或系山林隐逸,或所辖之现任佐贰杂职等属员悉令据实保举。

钦此钦遵今续经保举到部人员有田生桂等三十六员,遵旨考试谨将试卷进呈御览,恭候命下臣部缮写绿头牌带领引见计开:田生桂,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捐贡,候选副指挥河南孟津县知县朱永庆保举中申称,端方谨慎,廉洁明敏……。

朱飞鹏,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举人,年四十一岁,翰林院庶吉士余栋保举,结称为人明白谨慎……雍正七年九月初六日,朱飞鹏在奏折中也言及“臣朱飞鹏,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年四十一岁,康熙五十六年举人,翰林院庶吉士余栋保举。

窃臣驽骀陋质,樗栎庸材,在昔名登贤书,久深感激,矧今身列仕籍,敢勿战兢,思爱民,即所以忠君而称职,乃差能报国”雍正诏令京官大学士以下主事以上各保举一人,翰林院庶吉士余栋保举举人朱飞鹏这也反映了庶吉士被当作京官来看待。

三、从京察方面来看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京察的对象是京官在乾隆年间庶吉士曾经是京察的对象“乾隆三年京察,教习庶常馆保送一等,修撰、编修共五员,庶吉士共九员嗣于乾隆五年吏部议定,初任未及三年,俱不准保列一等其历次所保修撰庄培因,编修赵翼、韦谦恒,庶吉士褚廷璋等,俱系中书出身,积算前俸。

庶吉士景福系壬申科进士,甲戌科未经散馆,至丙子历俸已满三年,是以循例保列至三十六年四月,奉上谕:‘本日引见京察各员内,翰林院庶吉士亦有列入一等者,该员尚未散馆授职,不应遽膺荐剡,著撤去嗣后庶吉士保列一等之例,著停止。

钦此!’”《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庶吉士是否要京察之事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丁亥,“吏部带领京察保送一等之翰林院编修曹仁虎等五十一员……引见,得旨:曹仁虎、沈士骏……俱准其一等加一级,庶吉士吴寿昌尚未授职,不必入京察,著为令”。

可见,在乾隆三十六年之前,庶吉士曾是京察的对象这表明庶吉士被当作京官来对待至于在乾隆之前庶吉士是否需京察,有待进一步考证四、皇帝把翰林院庶吉士当作官员看待乾隆元年二月,大学士管吏部、户部尚书张廷玉等题奏:。

词臣素沐国恩等事,该臣等查得雍正三年二月内阁学士福敏奏称,康熙四十二年圣祖仁皇帝特念庶吉士初入仕途,清苦可悯,恐其艰于衣食,不获专心读书……这反映了康熙帝认为庶吉士已经“初入仕途”,已拥有官员之身份乾隆十二年九月初九日,内阁奉上谕: 

闽省请开海岛以广民业一案兹据喀尔吉善、陈大受奏称,各岛田园无几,若议开辟,于民食终无所济,转于海防,大有未便现在绅士不候查勘定议,先贴告条,招令渔佃诸人,向其批示,方许耕种,显欲包收众利,节次委员查勘,实在有损无益等语。

从前议开岛屿,周学健原因民食起见,是以未详查而奏请兹经该督抚查出情形,实由绅士图利,借开垦之名,以为霸踞之地既与民食毫无所补,著照旧严禁,永行停止绅士受国厚恩,必持躬端谨,遵循礼法,始足为乡闾之表率,岂可不知检束,惟利是图。

其占踞开垦,遍贴告条之绅士内进士、举人等,不思读书自爱,居乡多事,已属不合,然犹可诿曰未登仕籍若原任郎中李德绚,庶吉士李修卿、孙拱极,侍卫林明,知县施廷瓒,俱已身列职官,理宜安分守法,而踰检贪利如此,甚属卑鄙,俱著交部察议具奏。

乾隆帝认为庶吉士李修卿、孙拱极等与侍卫林明、知县施廷瓒,俱已身列职官,而进士、举人“未登仕籍”嘉庆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嘉庆帝诏谕:刑部核覆,屯居汉军庶吉士赵继昌与袁凤瑞之妻袁赵氏通奸,将袁凤瑞诬欠控县,逼令退婚,收纳为妾,照依该督原拟,将赵继昌发往极边烟瘴地方充军一折。

……该犯原系告假庶吉士……翰林院掌院及教习庶吉士各大臣,有稽察训课之责于赵继昌告假期满,即当催令销假散馆,(如)看出文理荒谬,不能应试,即可据实参办何得任其藉假迁延,致倚恃职官声势,奸淫横肆这道谕旨,嘉庆帝指出告假庶吉士赵继昌“倚恃职官声势,奸淫横肆”。

这表明嘉庆帝认为庶吉士是职官嘉庆十六年二月辛丑,嘉庆帝谕内阁:“给事中乔远瑛奏考试供事,请毋令翰林院编检及庶吉士代出图结一折翰林为京员清秩,非在署行走司曹可比,若纷纷代供事出结考试,临期识认,于体制未协。

嗣后各衙门考试供事,所有编修、检讨及庶吉士等官,不准出具图结”在这道谕旨里,嘉庆帝也是把庶吉士与编修、检讨一同当作官员来看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可以说,清代皇帝一般已把庶吉士当作官员来看待本文选自邹长清所著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授权发布)华文好书选读

《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邹长清商务印书馆2021年12月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科举制度是隋唐以降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而明清庶吉士的选拔、培养则是这一制度的有益补充,对明清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运用历史学的传统考证方法,通过对庶吉士的量化分析来研究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的源流、演变以及推行的实际作用,资料可靠丰富、引证翔实规范

华文好书ID:ihaoshu23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