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影响七年级课本)
参加本次研讨的主要有朱文莉、张彦飞、张楠和史小军,的主要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2016年第1版
9月26日,陕西师大附中历史组在组长史小军老师主持下,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部编新人教版教材研讨活动,参加者为历史组全体成员,撰写稿件及主要发言人有朱文莉、张彦飞、张楠和史小军四位老师,由史小军老师最后统稿。
本次研讨主要内容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2016年第1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对比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2007年第4版的《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通过对两种教材目录对比,整体上的印象是,新人教版教材:(1)内容设置简洁明了以6个节次课24个页码的有限容量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发展历史,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里认知水平(2)主题鲜明严格按照课标要求编写,主题突出,不拖泥带水。
(3)历史发展的线索清晰严格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线索组织内容,纵向编排清晰明了,符合人们按年代顺序认知历史的普遍规律(4)历史叙述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尽量回避较陌生的专业名词,可读性较强另外,从单元名称来看,新人教版教材用了“早期国家”的限定词,显得更加准确,有助于学生对夏商周这段历史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准确定位的认知。
北师大版教材:(1)内容设置庞杂啰嗦以7个节次课37个页码详细介绍了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历史,容量很大,第5、6课内容啰嗦繁杂,不利于初步较系统接触历史的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这也是多年使用此版本老师们的共识。
(2)主题含混不清如第11课介绍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早期国家的制度创设也是智慧与创造,第9课讲的甲骨文与青铜器也是先民的智慧与创造(3)历史发展线索模糊一会儿按通史编年体顺序编排,如第5课;一会儿又按照专题史方式编排,如第7课。
这种历史编写两大方式混在一起的内容安排非常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既使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大增加,更使学生关于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非常模糊(4)课文内容编写使用了许多专业性名词概念,无形之间增加了学生负担,加之叙述比较僵硬,可读性不强。
关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1)单元导言的变化北师大版教材导言有四大段,有卖弄文采之嫌,不符合七年级学生实际,最后一段还涉及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罗马,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少,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新版教材导言是极为简短的一段文字,紧紧围绕本单元夏商周的时代特征,符合七年级学生实际。
(2)内容比较新版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对应北师大版教材是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和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两课内容,相比之下,北师大版内容繁琐新人教版只保留最基本的四个知识点,一是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二是商汤灭夏,三是武王伐纣,四是西周的分封制。
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的两个标题下的内容全部删除,这两个板块内容陈旧,学生不好理解,删除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重点突出“西周的分封制”这一目内容在北师大版教材中有3段大字3段小字,而在新人教版中只保留了一段正文,稍显单薄,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余地,教师可以适当予以补充。
北师大版小字中关于商纣王的残暴有炮烙之刑和纣王将自己的叔叔比干挖心处死这些内容,新人教版删除这种描述,是因为这些说法并无可靠证据,经不起考证,有后来儒家知识分子为了政治目的抹黑纣王的嫌疑而且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其育人功能,着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新人教版把炮烙之刑比干被挖心这类过于变态血腥的内容删除更为合适。
总体上,与北师大版相比,新人教版正文部分大量缩减,陈旧内容删除,传说中的可疑内容删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删除,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材料和最基本的主干问题,内容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用图方面,新人教版有增有减,删去北师大版中夏桀驾人车的图片,因为这图是汉代的,不可信增加两幅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用文物体现夏朝的文明,更有说服力商周青铜器图片删除,是因为下一课专门讲青铜器,避免重复。
新人教版删除了商朝的玉器等图片,增加了商朝地图,西周分封地图新旧版教材都有,但是新人教版无论哪副地图都更加突出古今地名对照在课后活动方面,北师大版课后内容是公元纪年法和《礼记》,与本课重点内容关联度很低。
新人教版紧扣本课重点除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西周分封制,一个是夏商西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新人教版后面再加一个安阳殷墟的知识拓展总之,与北师大版相比,新人教版使用材料和图片更为谨慎和准确,文字更为简练,重难点更为突出,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发挥。
关于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标变化:北师大版是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知道甲骨文和金文、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新人教版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2)导言变化:新版增加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3)内容变化:北师大版本课内容分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和“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两目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第一目“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说的是中国文字的源头甲骨文,绍了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意义等,课本上还穿插了几幅图片,让学生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第二目“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是通过几个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向学生介绍这部分知识的它解释了青铜器的定义、代表如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文明等,也配备了几幅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理解新人教版增加了一目变为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同时新人教版对叙述的顺序加以调整,先介绍青铜器,再介绍甲骨文内容上新人教版第一目的叙述删除了青铜器的定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介绍,增加了青铜器的起源、发展情况和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过程以及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插图中增加了青铜利簋及铭文。
教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介绍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商朝强盛的经济实力,也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第二目介绍甲骨文,主要增加了甲骨文的特点,并附有甲骨文造字的具体例子,更加形象直观同时甲骨文意义的表述有也有所变化:。
北师大版的叙述是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新人教版的叙述是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体现新人教版叙述史实要准确,观点要正确北师大版的每课一得变成新版的知识拓展,介绍金文的相关知识新版删除了材料阅读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总的来说,与旧教材相比,新人教版承接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学生了解了夏、商、西周的更迭和政治制度之后,偏重从经济和文化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灿烂辉煌的文明,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将唯物史观这条红线贯穿教材始终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新人教版教材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按照编年史顺序编排,线索清晰,布局更加合理,符合初步接受较系统历史学习的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关于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新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顺序是,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种编排顺序,时间线索清晰,很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
如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必然推动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接着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两个子目内容的讲述自然是水到渠成再如战国时期这段历史的编写,唯物史观体现非常明显,逻辑性也特别强七雄争霸对峙时期,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图强,而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后在七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加之秦国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这更使得秦国的发展壮大,为后来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春秋时期的具体历史,新人教版教材有以下几个变化:(1)弱化细碎知识点,如铁器农具的介绍、耕作方式的介绍、春秋五霸的具体称霸过程等,代之以较为概括性、笼统性的说法,减轻了学生负担,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强化对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呈现,具体到商业、货币、城市发展等体现了近些年学术界对经济史的重视,也契合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3)强化“民族”观念,如争霸过程中的“华夏融合”、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等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4)以课后“知识拓展”的方式,适当增加了一些古代的军事知识(5)加入较为充分的考古资料、史料记载等,注重史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关于商鞅变法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罗列了六个方面: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和统一度量衡。
一方面内容编排混乱,政治、经济和军事混杂,缺乏条理性另一方面关于这些措施内容的叙述上利弊都有,但是其后关于变法的影响只叙述了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没有任何说法每年我们的学生都会就此奇怪叙述提出问题,商鞅变法关于加强刑罚的叙述感觉特别残暴,后来秦朝的灭亡也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关于变法的影响一字不提?我们老师处理起来感觉非常尴尬,不得不给学生作适当补充,这样以来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新人教版教材关于商鞅变法的处理就理性多了,内容按照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块来叙述,条例清楚,清晰明了而且内容处理的很巧妙,回避了一些变法弊端的叙述,这样处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关于都江堰的叙述,北师大版教材将都江堰单列出来,安排在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课里,这一课讲了一个内容——编钟。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题目编排不合理,第9课讲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难道不是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吗?二是都江堰没有与秦国的发展壮大放在一起,不太符合七年级学生的逻辑认知而新人教版教材就很好的克服这些问题,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编排在一起,合理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关于百家争鸣(1)从题目上看,北师大版教材用“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称之,新人教版直接称之“百家争鸣”,我们认为新人教版教材所用题目简洁直观,北师大版教材所用题目显得罗嗦,“百家争鸣”难道不是“思想活跃”吗?
(2)从编排顺序看,北师大版教材:孔子——老子(楷体字,非正文)——百家争鸣;新人教版教材:老子(宋体字,正文)——孔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怎能让老子缺席?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可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无论如何都是翻不过去的。
据史学家考证,老子要比孔子稍早一些,从时间顺序上,也是应将老子和道家学说安排在孔子之前故而,我们认为新人教版的处理比较好(3)关于孔子思想主张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A.关于“礼”的叙述不太准确,我们知道孔子倡导的“礼”指的是“克己复礼”,就是要通过“正名”的办法恢复已经混乱的了西周确立的礼乐文明的等级秩序,这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
北师大版教材的叙述容易让学生误认为孔子倡导的“礼”是非常好的思想主张,这种误解有美化拔高历史人物的嫌疑,不符合客观辩证看待历史人物的唯物思想B.北师大版教材将“礼”与孔子的政治主张分开讲,使学生容易误解为“礼”不是孔子的政治主张,“礼”和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两回事,这种叙述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礼”是孔子的最主要的政治主张。
C. 关于“礼”和孔子的政治主张,北师大版教材叙述显得很抽象,非常不好理解而新人教版教材对此处理非常巧妙,尤其是第一句话“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保守思想巧妙地呈现出来,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因为孔子“礼”理解起来很不容易,对于七年级学生远超出其接受认知程度。
(4)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
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教材叙述的非常详细,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是个难点,理论性很强,理解起来难度大,加之还有个别不好理解的名词如“士人”,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认知难度,无奈只能死记硬背而新人教版教材对此简略处理,轻轻化解了这个难点,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为部分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留下了探究百家争鸣出现原因的空间。
(5)关于诸子百家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新人教版教材关于诸子思想主张的叙述,突出了平实性,凸显了积极性,强调了对当今社会更有益的东西,弘扬了传统文化合理的内核另外,新人教版教材增加儒家另一位重要任务荀子的介绍,也比较客观(6)关于百家争鸣的影响
北师大版教材(P52)介绍非常简单,“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新人教版教材(P39)则高度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新人教版教材的处理方式比较合理,毕竟“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如此重大的文化盛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非常稀有的,教材叙述不涉及其影响绝对是说不过去北师版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这种设置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即乡土历史;弊端主要是设置的内容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内容设置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学生所在地区的多样性。
新人教版教材没有设置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而是将学与探究以另外的方式具体到每一课的课后活动和课文中的材料研读中,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是减轻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和思维能力至于乡土历史的教学,由于许多学校都开设校本教材,所以可以通过校本教材去具体了解,没必要在教材中具体统一设置。
苹果手机打赏专用二维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