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老舍简介(老舍简介及作品简介)
通过《说说唱唱》,汪曾祺结识了老舍。这在他是意外的收获。老舍生前说,在北京作家中,他最怕的是两个人,一是端木蕻良,一是汪曾祺。我猜想这背后的原因
通过《说说唱唱》,汪曾祺结识了老舍这在他是意外的收获老舍生前说,在北京作家中,他最怕的是两个人,一是端木蕻良,一是汪曾祺我猜想这背后的原因是,老舍认为这两个年纪小于自己的作家有学问,这是让他心虚的地方北京作家谈起老舍,都透着佩服的口气。
老舍的文字好,人好他作品漫溢的天赋,大凡写北京生活的人,不得不感念再三但他一生最动人也最悲惨的,是他的死无声的陨落其实完成了他的人格,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汪曾祺对老舍的死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心里是不小的隐痛。
他以为,老舍的悲剧是周围的人不认识他的价值,老舍陷在文人圈里是无奈的,他的根基在民间,老舍是颇有趣味的人,是杂家,没有一般文人的毛病
老舍先生在北京市文联工作的年月里,汪曾祺和老舍有过些接触,那时候老舍是他的上级,他是青年,中间隔着几个级别可是不久他就感到,这位领导没有架子,身上有着好玩的气息他回忆道: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
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从汪曾祺的回忆里能感到,他和老舍是熟悉的,但交往不深。
他去过老舍家几次,大概都是吃饭,和友人们谈天其时,老舍回国不久按北京的风俗,请客有点讲究,特别是旗人老舍的家书香气浓,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老舍先生》中写道:北京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
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
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
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老舍先生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
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我第一次读到此文,就深觉汪氏观察事物之细,而且都是有趣的细节这么说来他不止一次到过老舍的院子那时候他和林斤澜在文联是小字辈,老舍很欣赏他们俩人,想必在大宴宾客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这两个忘年交。
汪曾祺喜欢老舍有几个原因:一是他们都喜欢杂览,欣赏绘画和戏曲;二是都对民俗有点心得他们虽然是写小说出身,可是都有杂学的功夫汪曾祺在编《说说唱唱》的时候,对民间的艺术已经很有心得了,老舍则在实践中早就把快板、相声纳入自己的趣味了。
他看过那些作品,都不能不佩服,而那几出出名的话剧里的戏曲因素,也让其受益不浅
老舍先生老舍的一些爱好,是深得艺术要义的汪氏不是不知道此点他们谈论画的文章,在一些地方很像比如都欣赏齐白石,对京剧的妙处也能体味一二老舍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写过一篇《傅抱石先生的画》,他自称是外行,可是讲得很有道理。
另外,对傅抱石、林风眠、丰子恺的点评都很到位他赞成学习西画的因素,可是也不忘对笔墨的观照,就是要有点东方气新中国成立后他鼓励过黄胄,支持过黄永玉,和徐悲鸿、齐白石关系密切懂画的作家,文字通常很好汪曾祺也是这样。
文人的妙处是能从文史与琴棋书画里得到乐趣老舍的这些野狐禅的学问,令汪氏大为敬佩后来的作家,有此功底的越来越少了一九五八年,汪曾祺成了“右派”,老舍那时候还没有交厄运,在运动中不得不说些流行的话反右,是中国知识界的大灾难,老舍躲过去一劫,汪曾祺没能绕过去。
“文革”来了,汪氏先逆后顺老舍却死了,真是无可奈何
老舍于汪曾祺一直是个难以忘怀的影子他们都善良,不愿意伤害别人还有,就是自己有个世俗之外的世界,有把生活艺术化的梦想在这个层面,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好文字 我们的读书人,千百年来喜欢看四书五经和正史,再就是那些诗词小品,以为那里才有真玩意儿。
可是老舍偏偏从市井里打捞美,在文人不屑一顾的地方创造美五四那代文人其实意识到了这一点北大关于民谣、民歌的搜集整理,周作人、江绍原关于民俗学的思考,都有理论的支撑,遗憾的是仅仅局限在学问的层面老舍是个放得下读书人架子的人,他对平民的爱与观照,有点基督徒的意味,将大的悲欣融入其间,内心热流滚滚。
百姓在他的心头也成了艺术之母他描绘北京,不是台阁间的东西,而是四合院的气韵别人注重北京的历史呀,古董呀,皇族呀,他却留心院子外的空闲之地,觉得空闲的地方无权无势的人的故事才有意思他在外地的时候,想念的往往不是公园、长城、故宫,而是街市的小铺,枣树下喝茶的老汉,城边捉蟋蟀的孩子,以及天空中的风筝。
北京的好处在他看来是那里的闲情,他在《想北平》一文里讲到了此点他不像周作人那些人在书房里品味北京,而是用身体感受北京的疼痛与快活古城里最好的风情都被他精妙的笔触一一勾勒出来了
老舍先生老舍的叙述语态是既亲临其境,又超乎其中我记得第一次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对其中关于北京贫民的描写极其难忘那些无光、清寂、破落的胡同和喧闹的街市,被上帝般的眼睛一下子穿透了他打量人物,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面,但也在冷然的描述里体味旧都的人与事,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春天的风、夏夜的蝉鸣、秋月的闪烁,别人写出来往往无味,可是一经他的笔,就有微妙的幽情他特别能写底层的人物,《月牙儿》对女性的不幸的描述也是带有大爱之心的,他对百姓的苦乐极为敏感,好像其间的一切也与自己的生命一体,所有的冷暖都关乎自己的存在、作品没有一点小情调的东西,视界是大的,于是就获得了一种超出一切的力量。
每个读者都能于此感到眷恋与无奈,小人物里都是大问题、生命的波动在他们那里有时更有本质的过程这对后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皇城内的大事件固然在影响社会的生活,而皇城外的百姓世界才有文化碎影的大部分吧我以为老舍对文坛的贡献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出了皇权影子下的百姓的奴隶之苦,京城的原色调被还原了,二是点染出了社会变迁的历史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许多作品都有史诗的意味;三是他在民俗里发现了美的存在,并把它升华到了精神的高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写民间生活是被倡导的,可是那些写实的作品在境界上一般都没有老舍高,为什么?我想是他的身上有一种思想的气韵吧!汪曾祺晚年写文章特别谈到老舍的美,那是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在的
老舍先生这情怀和沈从文、张爱玲的选择虽有不同,高度却不差多少我曾读过老舍三十年代在山东写下的《文学概论》,有很广的知识他了解这些,却不拘泥在学术里,而是跳到艺术的层面思考人生这就是后来写工农兵生活的作家不及他的地方。
了解老舍,他的学术般的境界不能不顾及自老舍之后,京味小说似乎陷进了一个巨大的网里出不来一写到那些生活,老舍的影子就出现了,连语气和场景都是相似的我在多年前和几个朋友发起了个关于京味小说的讨论会,参会的人谈到京味作品,也几乎没有新的看法,还是老舍的话题。
为什么呢?我们都被老舍靓范了,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设计都是一个模式,要超越老舍,难矣哉晚年的汪曾祺对老舍念念不忘,对这位前辈的敬语可谓深矣在他看来,老舍的早逝,乃文坛的大损失,他甚至把太平湖的悲和屈原的汨罗自沉相提并论,那是因为他看到了老舍精神深层的参西。
八十年代,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八月骄阳》,讲的就是老舍的死这篇小说对“文革”的场景的描写颇为传神,连对话都颇像老舍话剧的台词老舍的京味,许多人模仿,都不太像,汪氏写来则惟妙惟肖他师承了《茶馆》的风格,直指命运的悲剧。
在《茶馆》里,老舍看人阅世,多无奈的悲悯
现在他被人所看,也成了悲剧中的角色,可谓历史的循环与讽刺汪曾祺看到了忠而见弃、爱而获怨的荒谬,但不直写,而是通过平凡市民的眼睛,打量浇漓世道,写得浩气弥天,缓而有力,真真是妙笔那些文字,是接着老舍的文字而来的,汪先生对老舍的爱,非一般文字可以描摹。
他不去直面淋漓的鲜血,这符合他的审美情调他不喜欢惨烈的东西,像巴金、季羡林对牛棚生活的追忆,他是不做的在表达怨恨的时候,他也不忘从平和的视角为之这种间接的笔墨,保持了文字的纯净,远离了血腥,然而内在的震撼力是强烈的。
汪曾祺点染荒诞的时代,也不忘花鸟草虫《八月骄阳》从一些退休的闲人开笔,写京城的老戏迷或艺人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内心还有一块绿地,可是这绿地越来越少,及至见到老舍的死,灰暗的景象罩住一切这是典型的汪氏笔法,他含蓄地诉诸情感,内力不亚于老舍:。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刘宝利已经练了一遍功,正把一条腿压在树上耗着"老爷子今儿早!”“宝利!今儿好像没听您念《懒帐》?“不能再念啦!”“怎么啦?”"呆会儿跟您说”顾止庵向四边的树上看看:"您的鸟呢?”“放啦!”
“放啦?”“您先慢慢往外溜达着。今儿我带着一包高末。百顺大哥那儿有开水,叶子已经闷上了。我耗耗腿。一会儿就来。咱们爷儿仨喝一壶,聊聊。”
老舍先生这段对白简直是对老舍笔下人物语序的移植一般来说京派与京味是不同的存在,前者多在学者的圈子里产生,后者在作家那里体现得很明显老舍就没有京派作家的冲淡优雅的气息;但汪曾祺是冲淡的也有,布衣的也在,能写学院的高头讲章,也和平民为伍。
在一定层面上讲,老舍对他的亲切,可能不亚于沈从文
老舍不去写大学贵族的生活,不愿意承继士大夫那套笔法,汪曾祺却保留着这样的园地他一生一直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什么地方,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可以打破,那么京派与京味的藩篱也该消失吧他其实更能意识到老舍传统的价值,那是平民的世界,我们可以在此聆听世界更本原的声音。
在此,老舍给他的暗示,真的是多而又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