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狂人日记读书笔记(呐喊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反思与忧愤
前面我们已经对《朝花夕拾》各章节进行了分章精读,点击下面链接,在合集中可分别读到各章读书笔记:
收藏备用:部编语文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各章节读书笔记合集(1-10)应读者要求,继《朝花夕拾》之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必读书目《呐喊》分章精读。
今日共读:《狂人日记》
【创作背景】《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主要内容】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中心思想】《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作者通过狂人的内心表白这样一种角度,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病态,并且在文章末发出了对社会的深切忧虑和期盼。
【人物介绍】“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两种层次的艺术形象在“吃人”这一核心点上互相扭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艺术叠影,将“病狂”和“清醒”统一起来【象征意义】“吃人”:封建主义礼教。
《狂人日记》是满纸疯话,却是对中国社会的怀疑和拷问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吃人”是鲁迅对现实的隐喻,不仅指吃人肉,也指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
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好词】杂无伦次 青面獠牙 翻天妙手 与众不同满面笑容 勇气百倍 不以为然 面面相觑
【好句】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救救孩子!(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读后感】《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全文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作家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说:“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狂人日记》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