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奇特的年轮(奇特的年轮教案)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30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舒婷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

难以置信奇特的年轮(奇特的年轮教案)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以及舒婷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掌握《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主要内容:1、舒婷简介             2、爱国主义诗歌的传统和文学特征。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4、朦胧诗的时代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介绍教学重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教学时间:2课时。

一、先导学习: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

◆感受情感基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唱祖国的诗作一说“歌唱祖国”,我们立马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唱祖国》(播放歌曲)这首歌,激情澎湃,余味无穷一方面,我们的情绪缠绕在激昂的旋律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我们的思绪停留在对爱国歌词的咀嚼里,回味又感慨。

◆回归历史渊源爱国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作是《诗经•秦风》中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爱国主义诗作最著名的当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近代以来,山河飘摇,爱国主义名篇又有很多,如

谭嗣同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把握诗美特征——昂扬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诗篇往往产生在国家危难之时,对时局强烈的忧愤伴随诗人对祖国执着而深沉的情热,使诗句充满激昂慷慨之气。

因此,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太平盛世,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繁荣昌盛,是一般诗人在构思时很容易想到的固定的套路诗人们往往在铺张而华丽的描述中,寄寓着对祖国的辉煌的往昔、灿烂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的深情赞颂。

从情感美学上,爱国主义不属于当下人喜欢的柔美型,而是一种壮美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在文学中,往往携带着浩荡的气势、充沛的激情、或者深沉的感叹,带给人们灵魂的升华、人格的重铸,以及心灵的净化概而言之,爱国主义基调是昂扬的。

高亢的激情,博大的情怀,热烈的情感带给诗歌昂扬亢奋的语调,这些构成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

二、文本细读:《祖国啊》的爱国情感分析

◆获取初步印象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爱国主义诗歌却有所不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诗的一个朗诵问题1.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获得诗歌的感性认识从第一印象出发,请思考:本诗和其它爱国主义诗歌相比较,有何不同的特点,在语气、语调、情感基调、文字风格方面?。

提示:本诗从总体来说基调是低沉的,低沉而不压抑的语气、失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执拗是本诗独有的诗美特征◆细化意象分析诗歌鉴赏的第二步,是对诗句进行细读,主要做意象和情感分析本诗第一节扑面而来五个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都是象征我们祖国的。

但这些意象带给我们的都不是欢畅,而是窒息水车是“老”的,“破旧”的,那“疲惫的歌”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吱吱呀呀作响、缺梁断柱、数百年来走走停停的“中国”;矿灯不是锃光瓦亮的,而是“熏黑”,浸透了污垢,灯光下的风景也是不美的,黑暗的历史隧洞里爬满了蜗牛一般的中国人,他们因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四处“摸索”;稻穗是干瘪而没有营养的;路基是失修而不堪重负的;驳船已经搁浅在淤滩上,还想拉它前行的中国“脊梁”与“臂膊”们,即使勒出一道道的血痕,也难以让它摇动分毫。

行文于此,诗人已近窒息,所以不得不深吸一口气(破折号),发出意味无尽的感叹“祖国啊”!第一节的五个意象充满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第二节诗人放下了手中的竖琴,直接以政论概念点题“贫困”、“悲哀”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中国物质、精神的双重“不文明”状态。

一般而论,诗歌写作忌用抽象概念这里诗人用“贫困”“悲哀”点题,说明了诗人的急迫与无奈的心情后两句,诗人使用了“花朵”这一意象,看似带来了轻松与美的感受,“飞天袖间的花朵”也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这花朵本来是要撒向人间,带来春光无限的,但一次次的播撒,都不知花落谁家,中国的地面上只有饥渴的双眼,却见不到一片春花落地。

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使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一系列的意象,象征文革过后我们国家的新形势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祖国,一个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

虽然这些希望只是开端,还难以看到它们的将来,但新的起点总是带来新的希望和期盼第四节,诗人借“乳房”意象,“伤痕累累”重复了前两节的意象特点,让我们不由想到祖国母亲多灾多难的历史,特别是饱受欺凌和摧残的近现代中国史,心中翻出无尽的酸楚。

对这一意象的深入理解,就使得诗人的“深思”、“迷惘”、“沸腾”,言之有历史内涵和人格内涵这不仅表达了走过“文革”的一代青年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综观历史,多少炎黄子孙为贫穷落后的祖国“迷惘”“沉思”,为新生的、腾飞的祖国而“沸腾”!。

◆总揽诗美特征本诗的一大特征是抒情主体和抒情客体、对象的交错换用和彼此交融,显示了我与祖国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高度统一关系全诗共四节,是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低沉的语调,悲凉的情怀,前两节已成定调,虽有第三节新的希望、鲜艳的色彩破空而出,最后一节又用“伤痕累累的乳房”重复了这一基调。

虽然诗尾收拢了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情感线索,也难以掩盖全诗的悲凉之气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问题2.这种对中国的描述真实吗?问题3.诗人为什么这样描述中国?问题2:讨论引导:描述出单方面的深刻真实,显示诗人忧患意识下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比较中华文明史和改革三十年、建国六十年纪念活动宣传出的中国面貌结论:各有其真实性问题3:这要求我们回到诗的创作年代,考察舒婷那一代人的情感经历和诗歌创作时的文化背景诗歌鉴赏的第三步,是拓展对诗人诗作的了解。

让我们走近作者,走入作者的那个时代。

三、拓展阅读:朦胧诗和那个忧患的年代

◆朦胧诗人舒婷舒婷,原名龚佩瑜,与北岛、顾城共为朦胧诗派三大代表诗人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成诗却早在1976年“四五”之后的动荡时代。

◆离经叛道的朦胧诗派朦胧诗这一概念,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良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晦涩,整体意境荒诞而诡异,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

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先生《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徐敬亚《崛起的诗群》,他们的这三篇评论,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

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先看一首诗北岛《一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中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总体来说,他们拿着人性和理性的武器,要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包括:政治热情、理想、信念、道德、教育、伟大、高尚、真诚……最后,他们也不相信人和人性。

◆叛逆而忧患的年代1978年始,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里发生了一系列大事:拨乱反正,真理标准大讨论陡然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也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的进程和氛围以伤痕文学为发端的文革后文学,从最初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省、否定,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给予大胆的暴露。

文学界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一直走到寻根文学,主要的声音是揭露、批判、怀疑和叛逆,改革文学、军旅文学也追求思想的深沉在拨乱反正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潮冲击下,社会上极左价值观陡然崩塌,而新的价值观有待确立,出现了一时的信仰真空。

一时人们惊呼“上帝死了”80年代青年被称为“叛逆的一代”当时的时代的关键词著名的有:百废待兴,崔健与摇滚,喇叭裤、蛤蟆镜、迪斯科,伤痕文学、朦胧诗,本土文明的焦虑◆50一代的精神历程“朦胧诗”代表诗人中,顾城1955年出生,其他的都是1949年到建国后两三年这个时间出生的,可以称为“新中国的同龄人”。

在幼年时的50年代,他们被形容为“长在红旗下,生在蜜罐里”被领袖寄予重托,“你们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他们也自觉地、自豪地宣称“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此,从红小兵到红卫兵,从停课闹革命到斗私批修、文攻武卫、批林批孔、打砸抢,从上山下乡到返城,他们狂热的、忘我的投入到一次又一次“革命运动”中。

到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时期,他们忽然就成了被耽误的一代,文革的忏悔者他们不但是多年政治生活中的害人者,是历次政治运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这样概括倒霉的一生:“该长个时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该上学时停课闹革命,该恋爱时上山下乡,该养孩子时计划生育,该领工资时下岗。

”所以,文革过后,传统价值观念被全面颠覆,举国上下一片怀疑、批判的声音文革过后的一代被称为怀疑的一代、叛逆的一代,朦胧诗是其中的代表

四、主题探讨:舒婷爱国主义诗歌魅力

◆爱国主义诗人舒婷这个时候,朦胧诗三巨头之一的舒婷,唱出了维护理想,坚持爱国主义的高音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爱祖国、爱所爱的人,虽有伤痛但仍然无怨无悔的爱,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针对朦胧诗主将北岛的《一切》,舒婷唱到《这也是一切》: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舒婷爱国主义诗歌魅力诗歌鉴赏的第四步,是对诗歌情感的深入领悟,以及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的把握有两种爱国主义,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心系祖国和人民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标榜自我、人云亦云的。

而真正的爱国主义总是不拘一格、发自肺腑、纯朴自然的不必强求格调的统一和内容的一致既可以是昂扬的赞美,也可以是深沉的忧虑舒婷属于后一种爱国主义在两种情况下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是国家危难之时,爱国行为有很大可能带来灾难或牺牲;一种是爱国情感曾经受到欺骗和利用,正在受到普遍理性怀疑的时候,爱国思想无所适从。

比较前一种情况,后一种情况不但要有战胜一己私利的勇气,还要有战胜社会一时思潮的勇气舒婷也是后一种

五、能力拓展:朦胧诗的现代派特征

◆摸不清的意象:意象朦胧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在这首诗里,“我”指谁,“你”指谁,“云”象征什么,都是模糊的,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这首诗传递的情绪确是切实的,换句话说,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或深或浅经验过的。

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爱情关系,还是友情关系,都有关于心灵情感距离远近的困惑和苦恼,如果超出苦恼的具体生活原因,上升到对情感关系的哲理思考,这首诗传达的人生经验是普遍的,又是独一无二的◆看不懂的语言:语言连接奇特

北岛《古寺》第一节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没有记忆,空朦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石头,没有记忆从语言逻辑上看,“钟声”、“蛛网”、“年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种事物,钟声结不成蛛网,蛛网也扩散不成年轮,连在一起在语词上是主谓不搭配的病句,在思维上是荒谬不可理解的呓语。

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三者存在两种共通性,一、形象都是圆弧状的,由内向外扩散的;二、都传达陈旧、古老和沧桑的意义诗人把三种意象挤压在一起,放在诗歌的开头,就一下子表达出“古寺”之“古”,效果强烈而浓重。

后面一句,看似无理,石头没有记忆,人人皆知,本无需多言,但诗人不但要言,而且言的郑重其事,一个诗行都放不下,表达了诗人迫切想听“石头”之言,又听而不得的急切、无奈之情◆弄不明的主体情感:不定之美顾城的《感觉》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本诗第一节是好把握的,“天”、“路”、“楼”、“雨”代指都市生活的整个世界,“灰色”的意象也有较明确的意义指向但是,第二节“两个孩子”意象代指什么,极难把握,特别是对“两个孩子”的内涵界定“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更难理解。

首先,如果指孩子的穿戴等外在形象,毫无意义,如果指孩子的心灵等内在形象,又十分荒谬如果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诗人对世界的感性把握上去感受着两个意象,就会感受到,在一片死灰之中的鲜红、淡绿的颜色代表什么心情:绝望中的希望,死寂中的生机,郁闷中的清凉。

◆朦胧诗的阅读要点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意象分析判明诗歌风格的方法——比较与朗诵评价诗歌情感主题的标准——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生活背景

作者简介

孙宝灵,1968年生,河南省范县人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南文学与中原文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全军和省社科联课题3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教材7部,主编1部,副主编4部;出版《浩然的文学道路与文本形态》专著1部。

在《名作欣赏》、《甘肃社会科学》、《电影评介》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文 I 孙宝灵编辑 I 马瑞 张明月 李章鑫 刘海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鉄塔语文学刊立足中原,做研究型教师投稿邮箱:tietayuwen@163.com地址:河南大学文学院B306语文教育教研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