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相告前车之鉴的意思(前车之鉴的意思是什么生肖?)
镜里乾坤:古代铜镜鉴照下的中国史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镜里乾坤——霍宏伟《鉴若长河》新书分享会主讲嘉宾: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张建京 洛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画院副院长赵向前
洛阳想像书店创办者洛阳专场时间:4月21日(周六)15:00-17:00地点:洛阳想像书店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八里唐文创小镇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洛阳想像书店*开放式活动,现场将有铜镜仿制品与铜镜拓本展示,欢
迎参加 镜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鉴论史,透镜见人,我们可以从不同形制和图案花纹发展中,看出镜子对于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同反映,和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文学、诗歌、音乐、美术,及宗教信仰的种种联系。
此次,《鉴若长河》的作者霍宏伟先生,将从自己接触并进入铜镜研究的经历入手,和大家分享铜镜背后的故事金村大墓遗宝、铜镜上的铭文与诗词、铸镜工艺、墓里盗出的镜子……读者亦能以一铜镜窥见古人生之日常与逝之苍凉,于铜镜的鉴照下发现历史的细节与悠长。
【嘉宾简介】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学、著有《古钱极品》,合著《洛阳两汉彩画》《洛阳钱币发现与研究》《洛阳泉志》《中国钱币大辞典·考古资料编》《吉金萃影》主编《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
流失海外的唐代金背镜(出土时地不详,美国浮利尔美术馆藏)墓里盗出的镜子文 | 霍宏伟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
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唐代王建《北邙行》诗行透露出来的,是邙山作为古人风水宝地、理想茔域寸土寸
金的稀缺(图14-1)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们,总是在大张旗鼓地建墓,随葬金银财宝于地下,其结果之一就是让一些不法之徒以盗墓为职业,牟取不义之财,惊扰黄泉之下的魂灵从古墓里盗挖,是铜镜“出土”的一种另类方式,属于非法行为。
历代盗墓禁不绝西汉时期,汉武帝兄广川惠王刘越的孙子广川王刘去疾,有组织人力公开盗墓的癖好“广川王去疾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王所发掘冢墓不可胜数,其奇异者百数焉”其所盗掘战国魏襄王之子魏哀王的陵墓,随葬有铁镜。
“哀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床左右石妇人各二十,悉皆立侍,或有执巾栉镜镊之象,或有执盘奉食之形无余异物,但有铁镜数百枚”书中所记哀王冢内发现铁镜数百枚,可说是一种奇特的葬俗,战国铁镜实物目前未见出土。
广川王刘去疾不仅盗挖以前的古墓,甚至连本朝的坟墓也不放过西汉文景时期的大臣袁盎,因与梁王结怨,被梁王派人刺死,墓中仅随葬铜镜一面“袁盎冢,以瓦为棺椁,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南朝齐时,有两个盗掘墓冢发现镜鉴的例子。
《南史·萧鉴传》载,萧鉴对手下人说:“皇太子昔在雍,有发古冢者,得玉镜、玉屏风、王匣之属,皆将还都,吾意常不同”他谈到“皇太子昔在雍”,是指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任雍州刺史,据考证,是在刘宋顺帝昇明三年(479 年)至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 年)之间,古冢所出玉镜、玉屏风等应出自这一时期。
另一个是官方公开盗掘墓冢的例子萧敩,南朝梁武帝太清初年任魏兴太守、后为梁州刺史府长史,曾经亲临茔域,监督盗墓,“及开,唯有银镂铜镜方尺”从墓中仅挖出一面银镂铜镜,应是镜体铜质、镜背贴有雕刻花纹银片的银平脱镜。
唐代王建《老妇叹镜》诗:“嫁时明镜老犹在,黄金镂画双凤背” “黄金镂画双凤背”,是指使用特殊工艺制作的金平脱镜晚唐之际,关中地区有一位从业30 年的职业盗墓贼,从冢内挖出一面奇异的铜镜,镜钮在镜缘一侧,而非在镜背中央;两面可以照容,正面与普通镜子相同,背面镜中则为倒影,如同今人所熟知的“哈哈镜”。
李道,咸通末为凤翔府府曹,因推发掘冢贼,问其所发,云:“数为盗三十年,咸阳之北,岐山之东,陵域之外,古冢皆开发矣”又问其所得之物,云:“……又一墓在咸阳原上,既入得镜,两面,可照人鼻在侧畔背、面莹洁如新,磨毕以面照之,如常无异,以背照之,形状备足,衣冠俨然而倒立也。
”1975~1989 年,考古队员在陕西西安北郊发掘一批汉墓于北郊一号东汉中期墓内清理出两件残铜镜,对在一起是一面完整的铜镜这座墓早已被盗,盗墓贼将一些认为值钱的文物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些陶器、小件铜器,应是陕西一带的盗贼所为,这面铜镜可谓劫后余生。
周显德乙卯岁,伪连(涟)水军使秦进崇修城发一古冢,棺椁皆腐,得古钱、破铜镜数枚复得一瓶,中更有一瓶,黄质黑文,成隶字,云:“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船轻重,寄信到扬州”其明年,周师伐吴,进崇死之宋张十五者,园中有古墓。
张因贫,发取其物夜闻语云:“有少物,几被劫去”张次日又毕取铜镜诸物遂病尰毒,日号呼曰:“杀人!”竟以死这两条文献记述了五代与宋代有两人因盗取古墓中的铜镜及其他随葬品、后均死亡的奇事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有一名将官秦进崇修城,掘墓,得古钱、破铜镜,第二年卒。
宋代有一名叫张十五的人,园中有墓,两次私自盗挖取物,得上脚肿毒病死去降至明代,中原北方地区盗掘古墓范围较广,铜镜出土数量较多谢肇淛《五杂组·物部四》:“今山东、河南、关中掘地得古冢,常获镜无数,它器物不及也。
云古人新死,未敛,亲识来吊,率以镜护其体,云以防尸气变动;及殡,则内之棺中有一冢中镜数百者岁久为尸血肉所蚀,又为苔土所沁成红、绿二色,如朱砂、鹧鸪、碧钿诸宝相,斯为贵矣其传世者,光黑如漆,不能成红、绿也。
然临淄人伪为之者最多洛阳人取古冢中镜破碎不全者,截令方,四片合成,加以柱而成炉焉,谓之镜炉……近时金陵军人,耕田得镜半面,能照地中物,持之发冢掘藏,大有所得” 看来南方地区也存在古墓葬被盗挖的现象清代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明崇祯九年(1636 年)五代十国南汉高祖刘陵墓康陵惨遭盗掘的经历,墓内随葬的一面宝镜被田父拿回家,却又被其打碎。
“崇祯九年秋,洲间有雷出,奋而成穴一田父见之,……于是率子弟以入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中二金像冕而坐,若王与后,重各五六十斤……旁有便房,当窗一宝镜,大径三尺,光烛如白日……田父先持镜归,光动邻舍。
亟扑碎之,有一珠,入夜辄作怪状,惧而弃之于是邻人觉而争往,遂白邑令令亟临其地视搜发,令得玉枕一、金人四以归”1 2003~2004 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南约15 公里的小谷围岛上,找到了文献中记载的这座被盗掘的南汉陵墓。
康陵位于北亭村东南侧的大香山南坡,由地下玄宫与地面陵园建筑组成,坐北朝南,陵园总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墓内惨不忍睹,空空如也,仅清理出一些残存的小件器物
被盗掘一空的南汉康陵地宫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期间,湖南长沙一带盗墓严重1936 年,供职于长沙市政府的蔡季襄目睹了长沙北门外、小吴门东南战国楚墓、汉墓的盗掘过程两座墓位于嵩山镇先是有窑户为了烧砖取土,挖一座高约三丈的土堆,挖了两年多,才将土堆掘平,竟然在下面发现一座长约二丈、宽约八尺的土坑。
窑工觉得下面有宝藏,继续挖掘,至五六尺,获古铜镜及破铜洗各一,五铢钱数枚“镜则光泽极佳,背饰四神华文(花纹),五铢钱为汉代通用货币,以二物证之,为汉冢无疑也”窑工将此坑挖完后,在下面又发现一巨大土坑,原来汉墓下面压着一座战国楚墓。
窑工看到墓室内的棺木,竞相去打开棺盖“忽轰然有声,俄顷,有燐火由隙内喷出,高达五尺余,蚩蚩作响斯时满坑皆火,窑工惧葬身火窟,群相趋避,然(燃)烧达五分钟始行息(熄)灭,工馁不敢下,有胆壮者,启去其版,则一棺一匮在焉。
”匮内出有一件漆奁,内盛一面铜镜,“镜薄而小钮,华文(花纹)作旋钩文(纹)兼山形文(纹)四,与汉制殊”这应是一面典型的战国四山纹镜商承祚于1938 年、1941 年两次赴湖南长沙,调查古墓盗掘现状,并为金陵大学征集
流散文物正如他在《长沙古物闻见记》一书的自叙中所说:“每慨乡人任意盗掘古墓,器物残毁无论矣其重要文化、礼经发明,同归于尽兹据零星断烂,以求其遗制”他较为细致地记录了长沙附近一些古墓冢遭到盗掘的事例1935 年,“浏阳门外串边山楚墓出陶鼎、壶、敦、铎,各裹以银叶,铎柄端有伏兽。
铜镜一,木镜一,木俑五启椁盖而火出,此为有火之墓”1936 年,龙开云盗得战国楚木椁墓,随葬“大小漆镜盒六,小者径四五寸,大者倍之,每盒贮四山铜镜一;另径尺大镜,仅得其半而无匣”同年10月,“胡志强、承豪与友合购荒地四十余亩于北门外喻家冲,多古冢,时为人盗发。
乃雇工亲自发掘,得汉墓五六,获匋(陶)器及铜镜、金银指环,继掘得楚墓”1940 年7 月,长沙北门外义冢山汉墓挖出8 面铜镜“镜八,七面甚小,直径约4 公分;谷芽璧七此七小镜即一一掩璧孔上,铜斑锈迹皆可见。
”商氏在长沙为金陵大学购买的镜鉴资料,皆出自该地区盗掘的古墓中,包括1938 年收集的残缺汉代铜镜3 面、石镜1 面,1941 年征集的残缺战国镜4 面、汉镜7 面、石镜1 面至今大多保存在南京大学文物室。
他还亲手拓制了蔡季襄收藏长沙出土的两面唐、宋铜镜拓本
长沙唐墓盗掘出的八卦十二生肖镜拓本……劫后余生留盗痕以上记述多是非法盗挖古冢、出土铜镜的史实当代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或配合基建清理古墓葬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盗墓者盗掘之后留下的遗迹和遗物1964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孟津县送庄村西南发掘一座东汉晚期黄肠石墓。
出土残铜镜一面,饰波折纹,边饰二方连续菱形勾云纹,残存铭文为“……不辟宜,三羊作竟(镜),自有纪……”在该墓所出一些长方形砖的一端,烧造时打有篆书戳记“永□二年”“永兴□□粟□”“永兴”为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即公元153~154 年,该墓应是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壁画墓。
这座东汉黄肠石墓多次被盗,仅在扰乱的泥土中,清理出陶器、铁器、玉片等器物送庄汉墓分别于1927 年、1929 年两次盗掘,据说被盗走的玉片,装了两竹篮子幸存下来的玉片有30 块,孔内有铜丝,说明墓内原有“铜缕玉。
衣”之类的葬服这座黄肠石墓的被盗惨状,无疑为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一做了最为恰当的注解:“我行经古坟,泪尽嗟存没冢破压黄肠,棺穿露白骨欹斜有瓮瓶,拨无枨簪笏”在位于送庄东汉黄肠石墓西南约15 公里的洛阳邙山乡冢头村,还有一座北魏皇帝宣。
武帝元恪的陵墓景陵唐武德四年(621 年)二月,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盘踞于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曾登上景陵墓冢观察敌情1991 年6 月至8 月,考古工作者对这座神秘的北魏皇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4在前期勘察中发现,有两处盗洞对墓冢、墓室造成了严重破坏。
冢前有一个沿墓道向墓室延伸的古代盗洞,盗洞的大部分为窄而长的空穴,仅口部为少量松土虚掩,约为宋元时期盗掘景陵的遗迹墓冢接近顶部处有一竖井式盗洞,据当地史家沟村民史林和冢头村民陈跟头回忆,系1941 年盗掘者所挖,没有盗出什么值钱的文物,但对墓室破坏严重。
景陵封土前的盗洞盗墓贼掘墓之前,也害怕墓中设有机关晚唐时期,关中一位具有三十年盗墓经历的专业冢贼,曾经进入一座古墓,从墓道直下三十余尺,见到一石墓门,想办法用工具打开门,突然间门内有利箭不断射出,竟有百余发。
等门内不再射箭了,再以物撞开石门,一盗贼先入,却被轮剑所中,当场毙命门内有十余位木人周转运剑,其疾如风,势不可当有盗贼用横木抵御,控制木人的机关马上停了,盗墓者赶快将木人手中的剑夺去,并顺利进入墓室但见室内帐幄整齐,毛褥舒展,铺于座上。
设置有漆灯,特别明亮,木质的人像与姬妾都是成双成对离墓底一丈多高的地方,有一具皮子包裹着的棺木,以铁索悬挂起来盗贼用木头撞击棺材,才使棺动,立刻就有砂子像水一样流下来,顷刻之间无法阻止,到处都是流沙冢贼赶快奔出石门,砂子已深达二尺多。
过了一会儿,再看墓室内已被砂子填满,无法再进,竟然不知道是何人的墓穴从发掘的遗迹来看,洛阳北魏宣武帝景陵未见上述文献所说的各类机关墓道内残留的痕迹足以说明,从冢前古盗洞进入的盗贼,先是沿着墓道西壁前行16 米,再折向墓道东壁,毁坏厚厚的封门墙,进入甬道与墓室。
1941 年挖掘竖井式盗洞的盗墓者,在砖壁墓道以南直接下去,并与古盗洞汇合,沿同样的行进路线进入墓室半个世纪后的1991 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墓道时,发现在第一道封门墙之前的砖壁墓道内,堆满了厚度达4 米左右的扰乱土,很难分辨出这些土是哪一
次盗掘所为在长达40.6 米的墓道北端,是第一道又高又厚的封门砖墙,将前甬道口严密地封死,却无法挡住盗墓贼贪婪的私欲和疯狂的脚步他们将封门墙的顶部大面积拆毁,在其东侧下部还挖出一个几乎一人高的大洞,这都是盗贼进出墓室的路径。
从第一道封门墙向北,进入前甬道盗贼将甬道券顶南半部破坏,坍塌严重他们四处寻宝,甚至将甬道底部绝大部分石板揭开,看看下面是否藏有宝物再向北为后甬道,是厚1.9 米的淤土与乱砖层相间的无序堆积墓冢顶上的竖井式盗洞是个值得注意的隐患,在遇到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带着泥土顺着盗洞流入墓室,所以墓室内积存了大量淤土。
后甬道北端厚重高大的石门,也被盗贼们砸坏,倒在地上东西两壁上残留的条状浅沟,是盗墓贼将大型器物从墓室拖向墓外的罪证由后甬道继续向北,经过第二道封门墙及石门,进入青条砖垒砌的墓室,民国时期的土匪们在东壁中部留下一个3.2 米见方、穿透墓壁的残破口,将墓室底部铺地石板几乎全部揭起,到处搜寻宝物,室内堆满厚度达1.9 米的扰乱土和淤土,盗贼们还在墓室北壁前的堆积土中,挖了一个2~2.5 米见方、深至生土以下的大坑,他们生怕错过每一次发现皇家宝藏的机会,以至于宁可挖地三尺,也决不放过一寸土地。
由于盗墓贼肆无忌惮的疯狂盗掘,墓室内的随葬品大多被盗走,残存者寥寥无几,有的被打碎,碎片混于前后甬道、墓室的扰乱土之中,有的早已移动了位置经过整理,出土完整及可以复原的器物共45 件,包括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铁器五类。
在清理中,还发现盗贼带入墓内的晚期器物9 件,分别出于盗洞及扰乱土中,有白瓷盏、碗、盘、黑瓷盂形器等宋代遗物另有北宋晚期圣宋元宝1 枚,清代光绪元宝铜钱2 枚在墓冢南端墓道的盗洞淤土中发现半面残铜镜景陵于1991 年6 月1 日开始发掘,墓道入口处2~4 米厚的夯土十分坚硬,发掘速度比较慢,所以6 月14 日发现残镜,说明距离墓道入口处不远。
以上这些出土器物都是北魏景陵被盗时间的物证,说明景陵多次遭到盗掘这面残铜镜应是盗墓贼无意之间留下来的罪证发掘者推测,景陵第一次被盗挖的时间应在北宋之后、元代以前,是从墓道公开挖掘的,盗洞里填的都是碎夯土。
北宋末年,金兀术南侵占领洛阳后,对宋陵进行了疯狂盗掘,景陵可能是他们这次盗掘活动的牺牲品我进一步查找了一些宋金时期史料,初步判定盗掘景陵应是金人扶持下的傀儡政权伪齐刘豫部下所为《宋史·刘豫传》载,北宋灭亡之后,金人统治中原,南宋绍兴二年(1132 年)四月,刘豫之子刘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
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大金国志·齐国刘豫录》记,阜昌三年(1132 年)四月,“西京兵士卖玉注碗与三路都统,豫疑非民间物,勘(鞠)[鞫]之,知得于山陵中遂以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发山陵[及]金人发不尽棺中水银等物”。
北魏景陵出土的残铜镜,其年代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北魏随葬品,二是金代盗掘者留下的遗物,三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盗墓贼的遗物洛阳发掘出土的北魏铜镜数量极少,仅见两面铜镜,一面铁镜从景陵残镜的形制上看,也不具有北朝铜镜的特点。
所以,考古简报整理者认为其年代可能晚至明清时期残镜的直径8.5、外缘厚0.65、内断面厚0.18 厘米,重量51.5 克与其纹饰相似的铜镜有两面一面是黑龙江哈尔滨民间收藏完整的金代仿唐奔马禽鸟铜镜,伏兽钮,高窄缘,直径8.4、缘厚0.65 厘米,重110 克。
此镜发现于阿城地区,阿城为金上京遗址所在地,金代遗物众多这面铜镜与景陵所出残铜镜形制大小、纹饰,几乎完全相同围绕钮座的内区饰以3 匹奔马,外区装饰12 只鸟另有一面纹饰近似的铜镜,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定为宋镜,直径8.6 厘米(图14-13)。
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金代曾经仿造唐代瑞兽葡萄镜铸造了一些铜镜其风格与唐镜类似,但制作工艺较为粗糙,尺寸较小所以,景陵出土残铜镜的时代,应该为金代仿唐铜镜,它为北宋末年金人统治区内盗掘景陵提供了实物佐证。
北魏景陵是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地区科学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谁也未曾料到,景陵竟然惨遭疯狂盗掘,盗墓贼们为了寻宝,不惜挖地三尺,连墓室铺地石也被掀了个底儿朝天以黄土作堆,伫立在地面上高24 米、直径100 米左右,巨大无比的封土堆,无疑是招来盗墓者野蛮劫掠最显著的符号。
邙山上大大小小、或高或矮、酷似馒头状的墓冢,昭示着墓主人生前显赫一时的地位与身份不同朝代的封土堆,外形轮廓是不一样的在洛阳百姓中流传的俗话“唐方魏尖汉扑塌”,意思是说,唐代的墓冢形状为方形,北魏陵墓的封土堆顶部看起来是尖的,汉代的墓冢有点像低矮的小山丘,在平面上摊子铺得很大,却不太高。
邙山上凡是有冢头的墓葬几乎是洗劫一空,无一幸免,多次被盗,惨不忍睹,这真是应了唐代诗人张祜的《洛阳感寓》诗:扰扰都城晓四开,不关名利也尘埃千门甲第身遥入,万里铭旌死后来洛水暮烟横莽苍,邙山秋日露崔嵬须知此事堪为镜,莫遣黄金漫作堆。
《鉴若长河:中国古代铜镜的微观世界》霍宏伟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10ISBN 9787108059161 定价:79.00人类自诞生以来,妆容是最受到重视的远古人类临水而居,时常在水中观看自己的倒影。
水若镜鉴,独照我心,十分惬意和浪漫镜子是人们从古到今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人们以其照容,还赋予它很多象征意义历史文献中关于镜子的故事,更是数之不尽,太宗三鉴,破镜重圆之类的典故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宋人关于收藏的名著《宣和博古图》,其中便有铜镜的收藏门类,因而它也是人们喜好的珍玩之一。
本书选取十四个关于古代铜镜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对铜镜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举世瞩目的金村大墓出土铜镜,铜镜上的铭文诗词、图画,铸镜工艺,关乎铜镜使用方法的镜架和镜台及其映射出家具的发展,与铜镜相关的磨镜工艺和手艺人,以及和考古学有关的铜镜出土环境、盗墓问题。
这些话题单独成篇,编排按照时代由早至晚不仅为大家介绍了铜镜精美绝伦的外观,还对与之相关的人和历史进行了剖析,达到了考古学由物见人的研究目的—END—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近期专题」三联书讯 | 2018年3月
▲ 点击图片阅读我在昏暗的尽头写作,重建明亮的地图。——卡尔维诺----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想读《鉴若长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