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zuo wen(作文生成器在线)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3-31

科技缺“芯”,源于作文缺“心”。

这样也行?zuo wen(作文生成器在线)

 

张老师说首先,问候在家上网课的老师和听网课的孩子们,辛苦啦!记得吗,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技缺“芯”,源于作文缺“心”我在那篇“疫中寄语”(点击可读)中也问过孩子们:你有没有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作业而写点什么的冲动?疫情,将我们摆到了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玄幻小说面前,一车皮一车皮的素材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觉得“没得可写”!居然还有30万人亢奋不已地用“网络生成器”写作文!孩子,你可知,你“生成”的文章正剥衣示众般地羞辱着你啊!你不怕那三千多个逝者向你投来无比失望的眼神?拒绝自侮,请从不用“生成器”开始吧!。

看到网上有人吹捧、打赏一款“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我第一时间翻出学生们提交的与战疫有关的文章,确认一下,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会用这种荒唐的软件来糊弄写作、贬低自己常有学生觉得我对待写作的态度过于迂腐他们觉得,有些写作任务就是形式主义,比如报告、心得,网上有很多,随便应付即可。

我觉得这是可耻,人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用低级手段玩弄自己的表达和写作,看上去轻松,却是在潜移默化地嘲弄自己2020年春天这场疫情,熬到最后,给了我们太多值得反思的事情:勇气和怯懦、无畏和自私、真情和谎言……到疫情快熬到头的时候,来了这件和写作有关的荒唐事——自嗨作假与狗屁不通!

1现象级“思政大课”衍生出的闹剧据说,这款所谓的“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源自一门现象级的“思政大课”,四位高校名师网络授课,和上千万大学生共同探讨这次疫情告诉了我们什么、青年该担当怎样的责任,数据显示,这门课有超

5000万人次在线观看。

看留言评论,这堂大课赢得了不少青年的赞许:“学生们在线留言,‘抱着随便听听的心理,谁想到就听入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疫情期间,新一代青年绝不做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既然反馈不错,那么随之而来的观后感大概不会错吧,但荒唐也就从此开始。

很多学生还在收纳心情、梳理思路,或者运笔如风,或者按照常规在网上一番搜索,准备开始东拼西凑网上悄然出现了这样一款文章生成器——“防疫大课堂观后感生成器”瞬间,只要知道的学生马上就像重新遇到了2020年的春天,有评论为证,让人不知道该摆出一个什么样的脸色面对这些“大学生”:

有高手简单分析了一下这个应用的运行机制,其实比较简单,文章分成三大段:首段,交代观看课程的背景,捎带说两句非典和我们面对新冠肺炎的感受;次段,列举抵御新冠肺炎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感人”的事例,多采用排比、罗列的方式;

尾段,带着感叹号的表决心!文章生成的原理就是依托这种简陋的“三段论”展开,在后台分别准备10段以上的开头、举例和结尾,第二三段的内容有关联性,可以互相调整顺序,就会随机组合出至少2000种以上的观后感文章。

对于中学阶段掌握了哪怕一点点写作基本能力的学生来说,这种组合的文章都显得太过拙劣,但事实告诉我们,确实有一大批接受了12年以上阅读写作训练“天之骄子”,进入高校之后,仍然不会写作面对一场注定会改变人类命运的疫情,他们还是只会请机器替自己思考和表达。

文章的最后一段,惯例就是表决心,只是,这样随机生成的决心,有谁敢信任,这样随机生成决心的一代青年,让人只会觉得荒唐230万人、90万篇文章如果把这件事当一个玩笑看,可能很多人会轻松一些,看大家的评论,这些生成文章的大学生们集体洋溢着一种如获至宝的欢乐,进入程序,你还能看到竟然有不少人很讲规矩,排队给制作者打赏:。

生成器的制作者透露,到3月10日中午13点,有289922人使用了这款文章生成器,共生成了927617篇观后感,其中有553人参与打赏,收获1074.87元,滑稽的一点在于,制作者还拿出1010元,捐给了韩红慈善基金会。

至此,这个浑身充满荒唐色彩的观后感写作游戏,从头到尾都充溢着网络色彩:从应付写作开始,发展为用游戏的形式拼凑感受和决心,几十万人参与,生成近百万篇文章,结尾的时候调性突变,来了一次充满爱心的捐款这个结尾,像极了一个被生成的“表决心”!。

3“风月同天”过后,我们该怪谁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无奈地摇头苦笑完之后,对语文的敏感让我迅速把“风月同天”和“生成观后感”联系起来新冠疫情伊始,来自日本的防疫捐赠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引起一场全民讨论,面对危局,我们心有所感想要张嘴表达内心的喜悦或哀伤时,脱口而出的那几个字不仅代表我们的心情,还吐露出我们所有的文化修养。

给学生讲课,说到作文潜在的价值,我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你的文章虽短,但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暴露出你几乎所有的文化修养鄙俗、荒诞,还是雅致、幽静,你心里是铁青色的戈壁滩,还是光风霁月、杨柳依依,一览无余“风月同天”这件事火了之后,据说媒体间还有过争论,我和几个媒体的朋友聊天提到这件事情,扯来扯去,有明白人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特别能点透在这件事情背后国人的心态,他说:

无论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武汉加油”,都能表情达意,这就够了,人类发明文字的功用就是如此区别是,箱子上的诗句,医院里被焦虑重围的读书人,都勾起了很多人内心的挣扎——这种文明人说话的状态,体面,真好!。

在身处绝境的时候,最能引发人们对秩序、文明、理性、温情的渴望,“武汉加油”是标语式的鼓舞与号召,“山川异域”唤起的则是我们在危局、焦虑之中对自己是文明人的认同,简单几个字,能够缓解甚至挽救我们心中的荒凉之感

这时候,谁都不会说文字是没用的正是被这种形式唤醒了,在中国扛过最艰难的时期,回赠给日本物资时,我们也终于想起了中华文明本身是一个充满了诗意表达的诗性文明,在箱子上,我们也有心地写上: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这个瞬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被迫想起来,原来我们是盛产诗歌的文明人。

4我自己写,也就这种狗屁不通的状态了如果没有这个“生成观后感”的事情,我们这些当语文老师的可能会松一口气,一次全球性的瘟疫之后,通常会带来全人类层面的反思上一次蔓延欧洲的黑死病,揭开灿烂的文艺复兴果真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期待疫情结束之后的全民反省中,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也会跻身反思。

反省还没有开始,不会写作、要生成观后感、求网络帮我们表决心就给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别太乐观,你身边有整整一代人连狗屁文章都写不同简单总结一下给这个小程序的评论,高频出现的话是:我自己写也就这个水平了

明明是狗屁不通的文章,竟然让这帮大学生觉得“自己写的水平也就如此”这该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尴尬,还是大学教育的可怜当语文老师的不少都知道,钱学森先生有一个质疑中国教育的问题,叫“钱学森之问”,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一个质疑中国语文教育的著名问题,叫。

“吕叔湘之问”,内容很刺人: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花了12年时间,用了几千个学时的时间,仍然不能读书、不会写作有人质疑吕叔湘先生这个问题,觉得不对,这次的文章生成器告诉这些人,老先生的着急,没错也会有人想随手抹平这件事:不就是大学生们想偷懒应付一下作业的戏谑行为吗,犯不上这么上纲上线。

我相信,这种人不会少,还会有一些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为什么想息事宁人,我心里的“小人”悄悄说:或许,他们也是一要写文章就找网络的人

我虽然是个中学语文老师,经常自怨自艾,哀叹语文老师的身份尴尬,整个国家还没有从内心深处尊重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了解中国的大学对待写作的态度,虽然有清华大学高调地给所有本科生开写作课,但大部分中国高校,仍然很少把写作能力当成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培养,如果要追究“读后感生成器”的根源,这种傲慢、偏狭的态度也一定要算进来。

当语文老师时间久了,其实,我们很多同行已经拥有了某种“免疫力”,不就是写作吗,没这种能力好像并不影响大家好好地活下去,没必要较这个劲,语文老师需要这样给自己宽心但是,这件小事放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不得不让我们紧张。

如果不会写作是因为每天的生活很刻板,经历太少,对一个刻板的题目无感,笔头干涸,似乎能理解但整个国家被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困在家中一个多月之后,仍然无感,就显得有点可怕了我们不好说这帮“大学生”欢乐地去“生成观后感”是因为懒惰,还是麻木,他们是已经习惯了让别人替我们思考、表达,还是已经丧失了好好说人话的能力,这是这个观后感生成事件,最让人心悸的地方。

看着这场闹剧,翻完学生交给我的作文,我心中还是平静下来了,我手里的作文里没有这种僵硬生成的文章昨天上网课,我也刚好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过,在这样一场瘟疫中,我们该怎么发掘和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泓静水,疫情是一块石子,扔进来,打破了我们的平静,写作文,就是要写平静被打破的时候我们的心情。

焦虑、无聊、困扰、紧张、恐惧、疑惑,每个点都可以变成文字日常的生活是怎样的,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战疫这一个多月的生活是怎样的,讲一个自己的或看到的故事给大家不要无聊的排比和列举,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的观后感文章,要的是你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的是。

一个正常人讲完这个故事后,最自然的反应。这样给我的学生讲解的时候,我心中多少有些希望,至少,在我们的努力范围内,可以让这些孩子不要像上面那一代人,只会用网络生成狗屁文章。-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