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近义词)一篇读懂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1

荀子把军事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仁人之兵、王者之师是战无不胜的,用兵的关键在于“壹民”,“附民”,争取民心。

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近义词)一篇读懂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把军事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仁人之兵、王者之师是战无不胜的,用兵的关键在于“壹民”,“附民”,争取民心强调礼义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认为礼义是治军的根本,是军队战斗力和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只有用道德兼并他国,安抚人民才能实现统一天下和大治以下是《荀子·议兵》里的成语的整理和解析:1、后发制人【解释】: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出处】: 《荀子·议兵》:临武君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术也。

【翻译】:临武君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举例造句】: 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近义词】: 以退为进、以退为攻【反义词】: 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2、以卵击石【解释】: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出处】: 《荀子·议兵》: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

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翻译】:所以,用桀之类的人欺骗桀之类的人,还由于巧拙不同而有侥幸获胜的;用桀之类的人欺骗尧之类的人,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举例造句】: 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近义词】: 以卵投石、不自量力3、以指挠沸【拼音】: yǐ zhǐ náo fèi【解释】: 挠:搅;沸:开水。

用手指搅动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出处】: 《荀子·议兵》: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翻译】:见上条【举例造句】: 彼即不量其力,欲与我抗,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至则糜烂而已,何能有幸哉。

★明·朱之瑜《中原阳九述略·灭虏之策》【近义词】: 以卵投石4、赴汤蹈火【解释】: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出处】: 《荀子·议兵》: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

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翻译】:见上条【举例造句】: 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近义词】: 出生入死【反义词】: 贪生怕死5、焦熬投石。

【拼音】: jiāo áo tóu shí【解释】: 焦熬:指在火上久烧变脆的东西拿非常脆的东西去碰石头比喻事情一定失败【出处】: 《荀子·议兵》: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翻译】:所以,齐国的‘技击’不可以用来对付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可以用来对付秦国的‘锐士’,秦国的‘锐士’不可以用来对付齐桓公、晋文公那有纪律约束的军队,齐桓公、晋文公那有纪律约束的军队不可以用来抵抗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如果有抵抗他们的,就会像用枯焦烤干的东西扔在石头上一样。

【举例造句】: 若以焦熬投石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秦昭襄王52年》【近义词】: 以卵击石6、拱揖指麾【拼音】: gǒng yī zhǐ huī【解释】: 指从容安舒,指挥若定同“拱挹指挥”【出处】:汤武至诛桀纣也,

拱揖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翻译】:商讨、武王讨伐桀、纣时,指挥军队就像拱手作揖一样容易,而强暴的国家没有不被驱使的,诛杀桀、纣就像诛杀一个独夫一样7、掎挈司诈【拼音】: jǐ qiè sī zhà。

【解释】: 掎挈:指摘;司:同“伺”,侦候;诈:欺诈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出处】:《荀子·议兵》: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qiao),秦之卫鞅,燕之缪虮(jǐ),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若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

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翻译】:齐国的田单,楚国的庄蹻,秦国的卫鞅,燕国的缪虮,这些都是一般人所说的善于用兵的人这些人的巧妙、拙劣、强大、弱小尚不相上下,至于他们遵行的原则,却是一样的,他们都还没有达到使士兵和衷共济、齐心合力的地步,而只是抓住对方弱点伺机进行欺诈,玩弄权术阴谋进行颠覆,所以仍免不了是些盗贼式的军队。

【近义词】: 掎挈伺诈8、始终如一【解释】: 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至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出处】: 《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翻译】:行动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而又慎之又慎,谨慎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一样,始终如一,这就叫做最大的吉利。

【举例造句】: 吾观关胜义气凛然,始终如一,军师不必多疑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近义词】: 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 出尔反尔、反复无常9、鸣金收兵/闻鼓而进,闻金而退【解释】: 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

比喻战斗暂时结束【出处】: 《荀子·议兵》: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翻译】:荀卿说:将军击鼓指挥军队前进时,致死不能后退,驾驭战车的人至死不能丢掉缰绳,各级官吏至死不能离开自己的职守,士大夫至死不能离开队列。

听见战鼓的声音就前进,听见钲、铙的声音就后退;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取得战功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就像命令不准后退却后退一样,它们的罪过是相同的【举例造句】: 见孙安勇猛,卢先锋令鸣金收兵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七回。

【近义词】: 鸣金收军10、兵不血刃【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翻译】:所以近处的人都喜欢他们的美德,远方的人都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没有粘上血迹,远近的人都来归服了,达到这样的程度,影响就会遍及四方【举例造句】: 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 ★清·张春帆《宦海》第七回。

【近义词】: 不战而胜、所向披靡【反义词】: 血流成河、血流飘杵11、高城深池【解释】: 池:护城河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形容防卫坚固【出处】: 《荀子·议兵》: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翻译】:所以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坚不可摧,严厉的法令和繁多的刑法不足以威吓人民,遵循礼义之道就通行,不遵循礼义之道就失败【举例造句】: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鼌错《论贵粟疏》【近义词】: 铜墙铁壁12、高爵丰禄【解释】: 爵:爵位;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爵位高,俸禄多【出处】:《荀子·议兵》: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

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能被善道所感化、修养身心、端正品行、不断奉行礼义、崇尚道德,百姓就没有谁不器重尊敬他,就没有谁不亲近赞誉他,这种情况发生以后,奖赏就从此产生了。

这种人便是高官厚禄的授予对象,光荣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大的呢?要把它看作为有害的事吗?可是用高官厚禄来扶养他们的啊凡是人,哪一个不愿意这样呢?【近义词】: 高爵厚禄、高爵重禄13、矜纠收缭【拼音】: jīn jiū shōu liáo

【解释】: 形容骄傲、急躁、暴戾【出处】: 《荀子·议兵》: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翻译】:残暴、凶狠、胆大、强壮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忠厚老实,偏颇、邪僻、搞歪门邪道、偏私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大公无私,骄傲自大、尖刻伤人、竞抢不让、纠缠不休的一类人都会被他感化而变得和气温顺,这叫做深广的教化、极大的一致。

《诗经》上说:“王道遍行天下,徐国也来归顺”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举例造句】: 矜纠收缭,皆急戾之意,故与调和相反。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