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为什么不能鞠躬(回族为什么不能跪)奔走相告
回族的丧葬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 。人降生后要按照真
回族的丧葬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根据伊斯兰教教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真主降示的,人也不例外 人降生后要按照真主颁示的经典处世做人,努力行善做好事当人到老来,死期临近,唯祈求真主使其 善终,再回到真主那里去,即“归真”。
伊斯兰教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并不令人畏惧这是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看法回族人在临终前,一般都注意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过,要求病人忏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唤”,即平时接触的邻里乡亲、朋友与病人如果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结下仇恨的,这时要主动向病人说“色俩目”要“口唤”,讲明原情,消除误会与隔阂,互相原谅,愉快地了结往事。
三是病危时,要求周围肃静,不乱哭乱喊,嬉笑吵闹,要屏除各种噪音,甚至停止行走除了病人的亲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訇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人室,直到病人逝世回族在人逝世后,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了。
“无常”是回族穆斯林的汉语专用语,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如泉州现在就把逝世称为“归真”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都忌说“死”这个词。
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做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他理解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人当中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回族人逝世后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项程序:(一)停尸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
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住房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置于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停尸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在尸体上要覆盖一洁净的白布单。
与此同时,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二)善面回族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訇、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年龄、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
回族人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回族人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殁了只许在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须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
“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停尸的屋子要点上香烛直到天明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国东北和其他一些地区,回族人“坐夜”时,还请教长给亡人的眼、鼻、嘴、耳等“念七窍米”,表示亡人不空见真主,这种习俗是回族对亡人表示的一种怀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饶恕生前罪过的一种善良愿望。
守夜的人不能睡觉,更不能睡着,主要是怕亡人和丧主家人害怕有的地方防止坐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轮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后要吃干果之类,有的地方如黑龙江等地晚上还吃丧饭坐夜时忌大声喧哗,忌玩赌、打扑克(三)备殓
回族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番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是哪个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贫富贵贱,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绫罗绸缎和其他高级面料为什么回族人在备殓时要坚持这两点呢?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也主张用白布做克番,不宜用色布、绸缎回民由于受这些影响,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回民给亡人备克番,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用一块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讲究的,其样式、规格、要求,全国各地大体相同,但男女有别。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来说,长约七尺,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也叫“二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
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或护心斗娃,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三尺左右,宽一尺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三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四)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尸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副,洗上身时用一副,洗下身时用一副,洗时不许汤瓶落地回族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即先洗手净下,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呛鼻。
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净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民,给亡人洗下体时“拿布覆盖下体,自脐至膝不得外露”,洗时“只以一手支布,另一手擦洗”。
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关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格米素”,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
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对在战争中为国为教牺牲的回民,作为“舍西斯”,免予洗礼,免于穿克番,允许着血衣埋葬回民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脑水、香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亡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
同时,还要用《古兰经》或钱物等,向亡者举行“转费达”仪式,即替亡人赎罪在转费达后,将亡人放在塔木匣子(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担架)里,入匣时用布单和其他物品遮住太阳,起灵时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抬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许落地。
回民反对雇人抬灵,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五)殡礼回民称站“折纳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
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举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从宗教意义来说,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作最后一次礼拜,但系一种意向性的礼拜其形式跟礼拜差不多:先将尸体放在西边,主持人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都脱鞋随后排班站立,诵《古兰经》片断,并举意,求真主饶恕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
祈求活就活在伊斯兰教道路上,亡就亡在“伊玛尼”的根基上之后,向左右说:“色俩目”至此殡礼结束回族人的殡礼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进行;妇女不参加殡礼,不送葬(六)下葬回族人的坟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丧主家一般要求把坟坑打得宽敞一点,但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尺寸规定,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尺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
坟长约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底这个小洞人能弓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崩溃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椁或木板盖住尸体。
下葬时,两个人先到坟坑里,其中一个到小圆洞里然后打开木匣子,由四人将尸体缓缓放人坟坑,再慢慢送进小洞里,使尸体头北脚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方)之后,先用土坯垒好小洞口(忌用火烧的砖),然后填土掩埋坟坑。
填土过程中,如果谁干累了把锹扔下,另一人拾起来再干,不能接着锹干坟墓堆起来,外形犹如鱼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坟墓上压上些土坯,有的压一些石子,防止风雨侵蚀广西等地的回民在墓穴上一般都盖五块青石板,大都是亡人生前自己准备的,其目的是使墓更加坚固。
回民的坟墓与汉民的不同,它不是圆坟,而是长坟,不起坟头在下葬的过程中,阿訇、满拉为亡人念经,其他送葬者跪听祈祷丧主要为亡人散乜贴,数十元、百元不等有的丧主除了给送葬人散乜贴以外,还要给每人散一顶小白帽戴孝,并将亡人的衣物散给主持殡礼的人和洗尸的人。
回民对坟地很重视,一般都要打埂或打墙围起来,禁止在坟地周围修猪圈、厕所,更不允许任何人在坟地大、小便禁止在坟地放牧,不许从坟地上取土,搞建筑,以防止坟地倒塌回民在陆地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时,可实行水葬。
中国古代不少回民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七)纪念亡人回民把纪念亡人叫干“尔埋力”,主要是纪念已故的亲属、朋友、教主等纪念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
纪念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人和阿訇吃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纪念活动为“霄夜”家里有会念经文的就自己去“走坟”,不会念的要请阿訇或懂经文的满拉等去走坟,一日五次,共四十天。
回民认为在四十天之内,亡人的灵魂还在丧主家每天要点香、烙油香,做“都阿”向真主祈祷,家里的其他人还要哭丧直到第七天,回族称为“头七”也叫“七日”,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到家里念经、吃油香。
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开天堂之门,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散乜贴(施舍),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到了四十日,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埋力。
早上先请阿訇走坟,完了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有的还给丧家散乜贴从此以后,在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干尔埋力过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纪念活动了请把有益的知识传播给你身边的人
投稿信箱 3204040@qq.com版权声明:璎珞文化传媒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推介传播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联络邮箱:3204040@qq.com,电话18195497797.。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