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江水库是什么?新丰江水库面积有多大??深度揭秘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08

浙江省的“鱼库”千岛湖,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但要提起万绿湖,可能北方朋友就感觉很陌生了。事实上,万绿湖可以说是千岛湖的“孪生姐妹”,二者都是重要的

新丰江水库是什么?新丰江水库面积有多大??深度揭秘

 

浙江省的“鱼库”千岛湖,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但要提起万绿湖,可能北方朋友就感觉很陌生了事实上,万绿湖可以说是千岛湖的“孪生姐妹”,二者都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同时还是渔业生产基地,生产的有机鲢鳙畅销国内外

万绿湖经过对比不难发现,万绿湖和千岛湖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万绿湖则为新丰江水库,两者都是特大型发电水库,同在50年代末期动工兴建,均于1959年蓄水千岛湖是长三角的战略水源地,万绿湖则是。

珠三角的重要水源地,二者均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在渔业发展方面,二者也都具有天然优势,水面广阔,岛屿库汊众多,库岸线绵长两者湖区环境相似,水温适宜,生物饵料丰富,非常适合淡水鱼的生长在上世纪60~90年代,两大库区养鱼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存在引种不规范、投入饲料过多等问题,网箱养殖曾盛行一时,水质问题开始出现。

到了后期,千岛湖和万绿湖纷纷朝着净水渔业、保水渔业的方向转变,既改善了水质又养出了好鱼,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双丰收

水库捞上大鱤鱼相比于千岛湖有机鱼,万绿湖的鲢鳙在知名度上更小一些,但是潜力相当巨大,甚至有望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鲢鳙鱼库”万绿湖的“渔业账”万绿湖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西部,库区水面为370平方公里,对应库容为139亿m³,年均出库水量为61亿m³。

这里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有70多种,比较出名的当属鲈鱼和桂花鱼,每年各类鱼的捕捞量可达100万公斤,曾是当地渔民的重要营收途径资料显示,新丰江大坝于1959年正式下闸蓄水,万绿湖从此诞生从1962年开始,水库渔民就开始下网捞鱼,第一年的总产量仅有46.5吨,1965年增加到131.8吨,2年间就增加了1.8倍。

但在此后的15年里,库区的渔业产量一直不温不火,最低的一年只有50吨,最高的也不过135吨,和同时期的新安江水库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万绿湖当时,国内有不少的专家都为万绿湖感到“可惜”,因为就养鱼条件而言,万绿湖的优势更明显万绿湖所处纬度更低,气候温和,年平均水温为22.5℃,鱼类全年都可生长,育成上市的时间更短可惜的是,当地对水库的渔业发展似乎并不重视,管理松散,常年多捕少放,储量持续衰退,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

从80年代开始,当地渔政部门开始加强引导和管理,混乱捕鱼得以制止。这时候产量才稍稍回暖,逐渐从150吨增加到了575吨。但在同一时期,千岛湖的成绩还是遥遥领先,甚至可以用“望尘莫及”来形容。

千岛湖专业捕捞队比如在1986年,千岛湖的捕鱼产量就达到了2840吨,库区还建了6个鱼种场,组建了2个捕捞队、1个研究所以及4个渔业加工厂(造船厂、织网厂、冷冻厂、罐头厂),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有捕有放,渔业经营堪称经典。

反观万绿湖,自水库建成后,当地并没有第一时间成立专门的渔业捕捞和管理机构后来虽然设置了新丰江库区办事处,但是由于库区水面大,人手少,专项资金紧张,实际的监管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水库的移民又倒流回来,无证捕鱼现象时有发生,一库清水的潜力受到了很大限制。

净水渔业是大势所趋时至今日,千岛湖每年的捕鱼量已经稳定在600万公斤左右,创造的渔业效益超过10亿元,周边餐饮业创造的附加产值更是多达50亿元可以说,两条鱼“保住”了一个湖,还“养活”了一群人至于万绿湖,近几年也不得不开始转型。

近年来,河源市出台的《河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明确指出:东江流域、枫树坝水库、新丰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均为禁止养殖区域2018年7月9日,《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第18条也做出规定:一级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游泳、垂钓等活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湖区垂钓这也就意味着,库区不但不能进行人工养殖(特指投饵式养殖),还不能进行垂钓等娱乐活动,监管力度可谓空前不过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从地理区位上来看,万绿湖地跨河源市和韶关市,属东江水系,是广州、惠州、河源、东莞、深圳。

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库区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下游4000万人的生产生活,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

作为华南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万绿湖的渔业注定要摆脱过去粗放经营、开放捕捞的形式,保水渔业、净水渔业是大势所趋果不其然,2021年5月河源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及其主要支流水环境(降氮控磷)综合整治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文件中明确指出:目标在2023年前,入库支流的水质要达到国家考核标准,总氮不高于0.4mg/L;到2025年,入库总氮污染通量削减一半,总氮年均不超过0.3mg/L

事实上,总氮是新丰江水库中最具威胁性的水质指标,近年来已接近国家地表水一类标准限值而要守住这一道防线,第一步就是要禁止库区的投饵式养殖,同时还要在上游集水区加大对牲畜养殖的管控力度,双管齐下才能治住“污染大头”。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管控牲畜养殖?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新丰江库区集水区规模化养殖的生猪多达36.7万头,折算下来,生猪养殖排放的总氮量约为637吨,总磷为123吨,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点源污染如果放松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鲢鳙:隐藏的“净水密码”?从千岛湖的案例我们可以得知,适当利用好鲢鳙这两条鱼对改善水质大有裨益鲢鳙可滤食掉10微米以上的浮游微藻,且摄食量大,是当之无愧的“除藻能手”研究表明,鲢鳙平均每增重1公斤,对水藻的消耗量多达40公斤,而氮源恰恰是水藻的营养源。

因此,只要上游排放的氮磷污染源能控制住,那么通过在库区封湖育鱼,理论上就能通过鲢鳙不断吸收、转移氮源,逐步降低总氮含量

花鲢/鳙鱼届时,每隔1~2年(南方水温较高,捕鱼期可适当缩短)即可组织人员捕鱼,注意捕大留小,将成年鲢鳙捞出,以有机鱼的身份上市(目前国内售价在30元/斤左右)捕鱼季结束后再增殖放流,放流物种可以鲢鱼(60%~70%)和鳙鱼(20%~30%)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草鱼、鲫鱼等物种,切忌放流外来物种。

当然,放流之前还应对库区的总氮、总磷进行监测,据此确定适宜的放流数量、放流比例以及放流效果

有意思的是,万绿湖的生态治理方案也确实在向千岛湖看齐河源市今年发布的《方案》明确指出:要试点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估计就是在指鲢鱼和鳙鱼),通过以渔净水、以渔控藻的方式修复水生生态环境《方案》中还特意提到了千岛湖的案例:。

结合新丰江水库的水质现状,参考浙江千岛湖的成功案例,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研究,在新丰江水库局部库尾尝试开展“以渔控水”、“以渔净水”生产试验…并定期跟踪检测水质变化情况,取得成功后再合理推广根据国内“净水鱼”的推广情况来看,大部分水域都取得了理想效果,包括但不限于武汉东湖、昆明滇池、新疆博斯腾湖、吉林查干湖等等。

应该说,鲢鳙有十足的把握能担此重任,是国内首选的“净水法宝”

今后的万绿湖,注定会走上“鲢鳙治水”的保水道路,虽然起步比千岛湖晚了20多年,但水质、水温、库区环境等天然优势依然存在,潜力巨大如果当地能放手一搏,说不定就能把万绿湖打造成南方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真正为一库清水的品质保驾护航。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