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是什么?青黛能治哪些皮肤病?墙裂推荐
《本草备要》:“咸寒,色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治伤寒发斑,吐咯血痢,小儿惊痫,疳热丹热,敷痈疮、蛇犬毒。”
一、典籍摘要1.《本草备要》:“咸寒,色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治伤寒发斑,吐咯血痢,小儿惊痫,疳热丹热,敷痈疮、蛇犬毒”2.《本草撮要》:“味咸寒,入足厥阴经功专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
治伤寒发斑,得杏仁、柿饼治咯血;得硼砂、冰片名青黛散吹喉痛”3.《本草分经》:“咸寒,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蓄蕴风热,敷痈疮”4.《本草害利》:“咸寒清肝火,解郁结,治中下焦蓄蕴风热,吐血,理幼稚惊疳,敷热毒恶肿。
”5.《本草求真》:“青黛味咸性寒,色青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故凡小儿风热惊痫,疳毒丹热痈疮,蛇犬等毒,金疮血出,噎膈虫食,并天行头痛,瘟疫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症,或应作丸为衣,或用为末干渗,或同水调敷,或入汤同服,或作饼子投治。
”6.《本草易读》:“咸,寒,无毒除小儿惊痫,疳热丹毒,疗伤寒发斑头痛,吐血咯血”7.《本草择要纲目》:“咸寒无毒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同鸡子白大黄末敷疮痈蛇虺蜇毒,泻肝散五脏郁火”8.《本经逢原》:“咸寒,无毒。
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9.《得配本草》:“咸,寒入足厥阴、太阴经血分除郁火,解热毒杀小儿疳虫,散时疫赤斑,消膈痰,止血痢配川连,洗风热眼佐蒲黄,治重舌胀冷水调服,治内热吐血入四物汤,治产后发狂。
入马齿苋,捣敷瘰 未穿合黄柏末,掺耳疳出汁水飞净用阴虚火炎者禁用”10.《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肝脾二经除郁火,解热毒,止下痢,杀诸虫,治小儿疳虫消瘦,惊痫邪气,唇焦口渴,上膈稠痰,疗伤寒赤斑,面黄鼻赤。
”
11.《药鉴》:“气寒,味苦甘,无毒驱时疫头痛,敛伤寒赤斑能收五脏之郁火,能消膈上之热痰”12.《药笼小品》:“青黛泻肝散五脏郁火,治伤寒发斑血痢同天花粉作散服,治火嗽无痰、面浮眼肿者如神”13.《玉楸药解》:“味咸,气寒,入足厥阴肝经。
清肝泻热,凉胆除蒸,敷金疮臃肿,疗恶犬毒蛇诸伤”14.《顾松园医镜》:“〔咸寒,入肝经〕除疳热而杀虫,疗疮肿而涂敷中寒者勿服古方用治血症,使非血分实热者,大非所宜”15.《医学入门》:“青黛甘咸性气寒,收五脏火尤泻肝,消食解毒消疮肿,能治儿疳病百般。
”16.《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17.《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18.《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19.《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20.《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
21.《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22.《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23.《中药大辞典》:“咸,寒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
”24.《中华本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主温病热毒斑疹;血热吐血;衄血;咯血;肝热惊痫;肝火犯肺咳嗽;咽喉肿痛;丹毒;痄;疮肿;蛇虫咬伤”25.《药性歌括四百味》:“青黛咸寒,能平肝木惊痫疳痢,兼除热毒。
(即靛花)”26.《饮片新参》:“咸寒清肝,解血热,治惊疳斑毒吐衄,湿疮热痒”27.《本草汇言》:“青黛清脏腑郁火,化膈间热痰,为大人之圣剂定惊痫,杀虫气,消癖积,乃童稚之灵丹”28.《本草纲目》:“咸,寒,无毒。
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二、现代研究1.成分:主含靛蓝、靛玉红,尚含靛棕、靛黄、鞣质、β-谷甾醇、蛋白质及大量无机盐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靛蓝不得少于2.0%,含靛玉红不得少于0.13%。
2.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抗肿瘤、抗真菌、保肝等作用3.药理:1)抗肿瘤:青黛成分靛玉红200mg/kg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连续7天,对大鼠癌W256实体瘤有抑制,10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180(S180)有抑制作用。
靛玉红50mg/kg灌胃,连续10天,对小鼠Lewis肺癌有抑制作用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使骨髓白细胞急骤减少,电镜观察有大量变性坏死细胞,而且均属幼稚粒细胞,都是以肿胀、溶解性坏死方式时进行的,细胞质、细胞核都有明显破坏。
2)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药理研究初步表明,靛玉红有破坏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从超微结构形态来看,在靛玉红作用下,变性坏死的细胞多呈肿胀、溶解性坏死实验中发现靛玉红能增强动物的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能力单核巨噬系统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一定的作用,故靛玉红的抗癌作用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关。
3)抑菌作用:色胺酮经抗真菌试验,为抗皮肤病真菌的活性成分,对羊毛状小孢子菌、断发癣、石膏样小孢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为5μg/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