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八簋是什么?九鼎八簋的意思?干货分享
趣逛博物馆:看懂夏商周青铜器第一节上线!
趣逛博物馆,看懂夏商周青铜器第一节该从哪写起,想来想去还是从大家最熟悉的鼎开始写了我想最有名的鼎还是“后母戊鼎”吧原名为“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我之前已经写过了鼎上的纹饰也很有意思,这个会在后面写纹饰的时候再说。
后母戊鼎,方鼎,商代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鼎。而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青铜鼎是在二里头晚期遗址发现的网格纹青铜鼎,堪称“中华第一鼎”。
二里头遗址出土,网格纹青铜鼎二里头遗址: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位于河南偃师被专家学者认定为是最有可能是夏王朝王城遗存的遗址,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但是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青铜鼎是传说中的“大禹九鼎”。
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然而,大禹九鼎真的存在吗?
大禹九鼎真的存在吗?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而青铜鼎是在二里头遗址的晚期才出现的,所以大禹九鼎比二里头遗址的青铜鼎至少要早上几百年可是大禹的九个鼎真的存在吗?我感觉是不存在的如果是九个陶制的鼎,会更可信一点。
传说,九鼎分别代表就个州当时大禹的统治范围北到今天的内蒙古,西达陕西中部,东到大海,南抵长江南岸他把这些领域划分为9个州,即翼、青、豫、扬、徐、梁、雍、兖、荆,制作九鼎的铜料就是由这九个州进贡后九鼎由商继承,商亡了由周继承。
既然九鼎如此重要,商代甲骨文中是否有九鼎的记载?就我所知好像是没有的而且,在大禹所处的时代,也就是公元2070年前后,那时有铸造九个大的青铜鼎的实力吗?有那个可能性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东乡铜刀,为单范铸成。
距今约5000年,大致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这之后的史前遗址,都没有特别大规模的铜器发现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的陶寺遗址规模够大了吧,还曾一度被认定是夏王朝遗存,可是也只是出土了寥寥数件青铜器,并无大型的青铜器发现。
直到二里头的四期才有青铜铸造的鼎出现也就是说也夏朝快结束的时候才出现了铜制的鼎二里头的鼎个头也不是很大,只有20几厘米,纹饰也简单后母戊鼎为啥那么有名,就是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
制作出后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已经是商代了要知道器物越大,青铜分量越重,制作工艺就越难在二里头时期尚且不能,在大禹的时代就更没这个可能了但不管大禹的九鼎存不存在,传得人多了后世也就信了后面还衍生出一句鼎有名的成语“一言九鼎”。
想象一下,若是一个人一句话的分量=九只后母戊鼎的重量,那这个人的话那得多有分量为什么不是“一言八鼎”“一言七鼎”就是因为有大禹九鼎的缘故鼎也因此变成了王权的象征“问鼎中原”的典故也由此而来但是,你知道吗,最早的鼎其实就是用来煮食物的,由新石器时期的陶鼎发展而来。
当然,在夏商周时代,部分青铜鼎也兼具食器的功用,但它更被看作是一种礼器西周时更出现了列鼎制度,与之匹配的便是今天要说的另外一种青铜器——簋
利簋,国家博物馆藏圆形碗状的器身,多圈足,伴有把手,也有少数没有把手的用来盛放煮熟的稷、黍、稻、梁等粮食饭食,在青铜器铭文多以“段”字出现西周“鼎簋制”西周初期时制定,天子享受九鼎八簋,称为“太牢”;诸侯享七鼎六簋,是为“大牢”;卿大夫享五鼎四簋,为“少牢”;士只能享用三鼎二簋或一鼎。
在祭祀、宴飨、丧葬等活动都要遵从“列鼎制度”。按照西周礼仪,身份不同,所用的鼎盛装的食物也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内也就是说,卿大夫的五鼎只能盛装羊、乳猪(豕)、鱼、腊、牲肚(肤),而牛是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享用的,由此也可见牛肉在当时的珍贵列鼎中的所有鼎形制基本一样,区别只在大小,或完全一样
虢季列鼎列簋,河南博物院藏
随州曾国列鼎列簋,随州博物馆藏
五祀卫鼎,西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墓葬中出土的鼎簋数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基本严格遵守“鼎簋制”,而到了春秋中晚期,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如山东沂水刘家店子的莒国国君墓、其夫人墓皆用九鼎,安徽寿县蔡侯墓也是九鼎,三座诸侯墓葬皆用九鼎制,实属僭越了。
而到了秦汉时期“鼎簋制度”基本瓦解关于鼎簋的礼制就说到这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各大博物馆里的鼎与簋吧!铜鼎的分类鼎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圆鼎与方鼎,但其中若是要再细化,又有鬲鼎、扁足鼎、异形鼎部分鼎还有盖。
圆鼎很好理解,就是鼎的腹部为圆形的鼎。二里头的网格纹鼎就是属于圆鼎。
大克鼎,西周中期,上海博物馆藏
毛公鼎,西周晚期,台北故宫
环带纹鼎,西周晚期,西安博物院藏方鼎就是器腹方方正正的鼎。商代方鼎多成偶数使用,若是单个存在的,很可能是流失了。
杜岭方鼎,商代早期,河南省博物院藏
蚕纹方鼎,西周早期,西安博物院藏
人面方鼎,商晚期,湖南省博物馆异形鼎也是属于温器,器腹是鼎的样式,可是足部有变形圆的器腹下多置炭火托盘,也称“带盘鼎”,方的器腹下则有屋形炉灶在中国古代的早期,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时间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
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时间在下午四时前后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热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饭带盘鼎正是"哺食"时用来加热食物的鼎。
井姬独柱带盘鼎,西周
刖人守门方鼎,西周
刖人守门鬲式鼎,故宫博物院藏鬲式鼎俗称分裆鼎,是鼎与鬲的混合体。上部是鼎的特征,下部是鬲足的特征。鬲也是青铜器的一种,后面的章节会讲到。
青铜鬲
兽面纹鬲鼎,商晚期,保利拍卖
兽面纹鬲鼎,商末鬲式鼎和鬲很容易混淆,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鬲是胸以下全是腿,而鬲式鼎有些腰身。扁足鼎扁足鼎指足部为扁形足的鼎,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鼎,不会与列鼎构成组合。
妇好方鼎,是方鼎但也有扁足的特性
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簋,商代,江西新干线大洋洲出土带盖青铜鼎
蔡侯鼎,春秋晚期,国家博物馆藏青铜簋簋在商代才开始出现,数量也较少,西周时期较多,但到了战国就基本退出青铜礼器的行列了最早的簋当是湖北盘龙城李家嘴M1墓出土的但最有名的也极其重要的一件当属利簋尤其是利簋的铭文,直接印证了夏商周的断代。
利簋”上有几句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讲述的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事其中“岁鼎”二字指的是“木星”“克殷”中同样出现了木星的记载,根据《国语》中克殷的木星位置,推断出此时应是公元前1046年。
再根据甲骨文上的记载,推断出商代成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存世四百七十一年,那么夏王朝的起止时间就是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簋最大的特征就是形状像碗,多带把手或是圈足高台。部分带盖。
师虎簋,西周中期,上海博物馆
太师小子簋,西周晚期,西安博物院藏
班簋,西周,首都博物馆
亞醜簋,商後期至西周早期,上海博物馆藏其实,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不需要我们去辨别青铜器的种类的,因为都有标注但是学会辨别青铜器的器型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也很容易,只要了解一类青铜器最主要的特征就好了,然后在这基础上多看。
看懂一种青铜器后再去了解下一种,很快就能掌握所有青铜器的器型了《中国青铜器》马成源,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读懂中国青铜器:文化、形式、功能与图案》戴克成(法),译林出版社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专辑查看买书: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今日头条: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关注或随手转发~文物考古聊历史文物 | 考古 | 历史 | 博物馆 | 读书订阅号:adou-blog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