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是什么?欸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10

那情景,除了能使人充分领略到永州之野宁静幽远的自然风光以外,更能使你充分感受到潇水人家逍遥自在的精神风貌,令你心驰而神往。

欸是什么?欸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点击上方↑↑ 蓝字即可关注

 你知道“欸乃”的意思吗?  湖南省永州五中特级教师    杨荧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的《渔翁》诗,是永州之野潇水渔翁的千古绝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但诗中的“欸乃”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的所有读物都尚未作出一个明确而令人信服的注解注家们大多都把“欸乃”解释为“摇橹声”,事实上,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第一,渔船一般不置橹,划渔船的用具只是桨桨和橹的区别在于:橹长大,用于大船,置于船尾,纵向;桨短小,用在小船上,置于船两侧,横向。

潇水河里的渔船都是小船小船不置橹,何来摇橹声?第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船上即使有橹,摇橹时也不会发出较大的响声来所以,有人把“欸乃一声山水绿”翻译成“在青山绿水之中传来阵阵摇橹声”就成了天大的笑话——莫说在青山绿水之中听不见潇水河里的摇橹声,就是站在潇水岸边,也是听不见什么摇橹声的。

那么,此前在道州做官的元结写有《欸乃曲五首》,他曾自注“欸乃”为“棹船之声”,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其《欸乃曲》中的有关诗句“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声”等等来看,“棹船之声”应当是指“渔夫的歌唱”——其自注只不过是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常见的借代:借“棹”和“船”代“渔夫”,借“声”代“歌唱”。

其实,“欸乃”即“棹船之声”亦即“渔夫的歌唱”这个意思,我们仅从《欸乃曲》和《欸乃曲五首》这两个标题看,就已经清楚明白了——因为“欸乃曲”三个字,无论如何,也解释不出“摇橹声”的意思来于是,就有注家把《渔翁》诗中的“欸乃”释之为“渔歌”的了:“欸乃一声”就是“渔歌一声”。

不错,从修辞角度和表现手法看,“欸乃”确实指代“渔歌”,“欸乃一声”即“渔歌一声”问题是,这“欸乃一声”究竟是渔歌中的哪一声,它在渔歌中有怎样的位置,为什么诗人要用它来指代渔歌并引“欸乃”一声入诗?笔者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永州之野的人,从小在山窝里长大,少年时代放过牛打过柴,不仅大量地听到了而且也亲自喊唱过那“欸乃”之声,可以说对这种“欸乃”声倍感亲切。

不止笔者,凡上了年纪从永州之野潇水一方走出来的人,应该也有同样经历,应该也都晓得:那“欸乃”声原本是永州之野潇水一方的山歌结尾时所特有的一种“号子声”永州山歌主要出自樵夫和渔翁之口,在樵夫称山歌,在渔翁称渔歌。

内容上大多是歌唱爱情,抒发忧愁幽思一般为七字句,四句成歌喊唱时有一个基本的格调,结束时便用高亢的嗓音喊唱一声“欸乃”的号子(“欸”字拖长声音共两拍,“乃”字只半拍便急促收音)这号子,主要用以强化歌唱的节奏,增进气氛,震撼听者。

因此,“欸乃一声”在永州之野潇水一方的山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独特的作用它典型地代表了地方山歌的风格与特色,集中地反映了潇水人家的秉性与习俗听见那“欸乃”声,就仿佛踏进了白云缭绕的绿水青山,相伴于浪漫多情的樵夫渔父;好像置身于鸡鸣狗吠的村落古镇,结识了怡然自得的织女耕男……所以,那“欸乃”声,就容易使永州之野的“迁客骚人”产生许多复杂的人生感慨:或失意彷徨,或自宽自慰,或孤独哀怨,或自在逍遥……因此,“欸乃”入诗,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景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时,把“欸乃”一声作为人物语言写进诗中,能充分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显得更饱满、更真实,从而更加生动鲜活“欸乃”做为永州之野潇水一方的山歌号子声,应当读作(ao、ai),元结曾用“袄霭”为它直音,这是较为确切的。

它是一个联绵词,有声无义,有音无文可以写作“暧廼”等许多不同的形式(详见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四)“欸乃”声声,山歌阵阵,这种独特而古朴的风情,在当今潇水流域樵夫和渔翁的劳作中,依稀尚在。

唱一曲山歌,歌声在青山绿水中回荡;喊一声号子,号子在蓝天白云下飞扬那情景,除了能使人充分领略到永州之野宁静幽远的自然风光以外,更能使你充分感受到潇水人家逍遥自在的精神风貌,令你心驰而神往大概有几十年未曾听到永州之野的山歌了。

2005年6月25日晚,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忽然听见了《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的广西资源县的山歌起先,心头为之一震;随后,心情顿时清爽起来——太熟悉了——那清纯舒展的抒情格调,那浪漫风趣的恋歌题材。

尤其是当电视画面一幕幕从眼帘掠过,耳畔响起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极富地方特色的那一声“欸(ao)——乃(ai)”的号子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上山割青唱山歌”“下田插秧唱山歌”“村头开会唱山歌”“男女老少唱山歌”的峥嵘岁月。

电视里,资源县青年男女唱山歌的画面是这样的——群山环抱,一条弯曲的河,碧水码头,一群姑娘一边浣衣一边对着山里唱:想哥一天又一天,想哥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也想断,铁打眼睛也望穿               欸——乃!。

水随山转,重重迭迭的岭,绿竹深处,几个小伙一边弄斧一边对着河边和:妹妹唱歌实在乖,句句唱出感情来本想与妹成双对,怕你妈妈不敢来 欸——乃!            ……“欸乃一声山水绿”——歌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号子在蓝天白云下飞翔。

号子不断歌不断,山高水远回声长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实在使人开心,令人向往!资源县隶属于广西省的桂林市,与全州县和灌阳县等,毗邻湖南省永州市的东安县、零陵县和道县等地区,均为喀斯特地貌,溶洞多,山形水势相似;都喝穇子酒,用碗倒,风俗习惯相同。

因此,这些地区喊唱的山歌,格调基本一致也就不足为奇而在这些地区听唱山歌,也很难分辨出哪是广西哪是湖南凡生活在这些地区或从这些地区走出去的人,只要听到那“欸——乃”的号子声,除了倍感亲切之外,更易产生一种“我也来喊唱几句吧”的冲动,洋溢出挚爱家乡父老、眷恋这方水土的款款情怀!。

为了进一步说明“欸乃”不是“摇橹声”而是永州之野山歌末尾的号子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去读一读元结有关“欸乃”的诗篇元结写“欸乃”的诗篇有二一是在天宝辛卯即“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间所作的《系乐府十二首》中的第五首《欸乃曲》(《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共为12句如下:。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二是在“大历丁未”(公元767 )年间所写的《欸乃曲五首》(《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一),诗前还有一个小序,现一并把它抄在下面:。

大历丁未中,漫叟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曲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去词曰:1.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2.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3.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4.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5.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请大家看一看,在元结这些有关“欸乃”的诗歌中,有哪个“欸乃”能说成“摇橹声”的呢?——“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这两句能说成“谁能听摇橹声,摇橹声感人情”吗?——“引钓歌此声”这一句难道是“引钓歌唱摇橹声”吗?

——“作欸乃曲五首”这句话能说成“作摇橹声歌曲五首”吗?还有,元结说要“作欸乃曲五首,令舟子唱之”——如果“欸乃”是“摇橹声”,这还要元结去“作”吗?难道又是要叫舟子去唱“摇橹声”吗?——在元结这些有关“欸乃”的诗篇中,“欸乃”只能说成“山歌”或“渔歌”!

我国是一个多民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唱山歌的习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山歌又有不同的喊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欸乃”就是我们湖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交界广大地方山歌末尾时用高亢嗓音喊唱出来的一声号子但这种号子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作为当地“山歌”或“渔歌”的特称的,如此而已。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一扫喜欢/受益,赞赏支持

问:如何继续阅读精彩好文?答:关注本号后,在本号底端“文章”栏内可看本号全部的文章。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在底端最左边

(键盘)栏内发消息给本号。关注本号后,可继续阅读以下文章:考场作文要走好这么两步《与儿子一起成长》之四:如何赞赏孩子约翰·洛克金岳霖先生我的老师沈从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