枏是什么?枏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一看就会
周枏,中国罗马法泰斗,被誉为当今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
他的学生史际春说,"周老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这代人的某种共同特点,就是基础深、功底厚,学贯中西,但不浮躁、不张扬,甘愿踏实做事,往往因为查实一个概念、一件事,可以查阅几十本书,在书斋里泡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
周枏(1908--2004年4月15日),字叔厦,江苏溧阳市人中国罗马法泰斗,被誉为当今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1928年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毕业,1931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1934年在该校获法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持志学院、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讲授民商法和罗马法1978年以后,在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安徽大学和上海法学研究所讲学,1980年任安徽大学民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1990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罗马法原论》(中国目前最权威的罗马法著作)、《罗马法提要》等。
2004年4月15日,一个阳光斜斜地打进窗框的午后,因呼吸道与肾病并发,周枏去世。
一段时间以来我几乎完全被身边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缠绕,以至于与外界越来越疏离周枏先生去世,我竟然毫无所知,直到政法大学陈夏红君向我询问关于周枏先生的情况,我才知道先生已与于四月十五日驾鹤西行了哀痛之中,这些年来与周老交往的一些旧事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我和周老于1982年在厦门相识当时外国法制史年会在厦门举行,周老携夫人同往,我当时正在厦门读书那次会上我认识了许多法学界的前辈和后来在学界颇有建树的同辈因为我当时的主攻方向是罗马法,所以和周老、武汉大学的卢干东先生谈得尤其多些。
后来我做毕业论文调查,曾往上海周老的寓所向他求教周老那简陋而且显得委屈的住所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使我深深感到中国知识分子,老一辈学者的不易,不过同时也感到他们人品的伟大周老住的那坐小洋房原本是有身分的人才能住得,所处的地段也很好。
他原有一层之宅,对一个学者来说也可谓足矣但文革时期却被分割去了多半,所剩只是小部分听说直到周老去世,始终是在这间蜗居陋室中安身,但却传大儒之道,授一代之学,解学子之惑回想二十年前在周老家中面聆谆谆教益的情景,如同昨日,不由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周老和我当初报考厦门大学罗马法专业的导师,已故陈朝璧先生是同时代的法学界前辈,都曾留学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后来周枬先生写《罗马法原论》,可以看出许多资料是来自法文文献同样,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陈朝璧先生《罗马法原理》也有这个特点。
我于周老在厦门相识之后,便有了学术上的往来其间最获周老教益的是他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可以说,周老在罗马法方面对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以及提出的问题,最为深入具体,使我颇得启发教益我的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曾分别寄给周老和兰州大学的吴文瀚先生求教。
不久,我便收到周老非常细致具体的答复,对我修改论文帮助甚大1984年我进行论文调研时,又专程去上海周老家中面闻教益记得那天和周老谈了很长时间,我们很谈得来,共同的话题很多末了,周老夫妇坚持留我吃饭(午饭或晚饭已记不清楚了)。
周老夫人做饭很细致讲究,营养构成都是根据周老健康的需要配置。可以看出,她照顾周老非常用心。不过,为了我这个晚辈客人,她那天显然特地多做了几道菜。现在回想起来,这都是很珍贵的记忆。
我从厦门大学毕业到北京后,一段时间内还和周老有书信往来可惜都没有保留下来周老出《罗马法原论》时曾想让我帮忙看看校样,可是由于我不久之后就去了澳门政府工作,故终未能够帮助周老现在想起,还颇有愧疚之感惊悉周老仙逝消息后,检阅保留的旧日信函,居然真的发现了两件周老给我的书札。
睹物生情,愈感丧师之痛我和周老最后一次见面是1994年秋天在北京,当时政法大学和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合作举行研讨会,我正好从澳门回京参加了此次会议我知道周老也来参会,即去拜访他,见面之后我们都十分高兴周老特意送我他的新著《罗马法原论》,并认真地给我签名,而且签完了一册还要签第二册;周老夫人看到周老手有些发颤,便说签一本就行了吧。
至今我阅读周老这部书,每每看到他颤动的笔迹,就能清楚地想起当时的情景记得当时会后我还陪着周老去了商务印书馆编辑陈森先生家中取了稿费只可惜当时我回京匆匆,又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以没有能够好好照顾周老夫妇,直到今天还有些遗憾。
比起1984年他们老夫妇在上海对我的款待,我的确惭愧未能尽晚学之礼对我来说,周老是一个曾经给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前辈师长,尽管我近些年与他疏于联系,但我从内心里尊敬他每次看到他赠的书,都自然会想起他曾经给我的教益和帮助。
周老的《罗马法原论》凝聚着周老毕生的心血,是他留给后人们的宝贵学术财富周老想写这本书由来甚久,只是一直没有条件成就记得我在上海拜访他时,他就谈起过这本书的事情这本著作所以出得较晚,是因为周老想在资料、体系及立论上达到突破。
事实上,他最后实现了这个目标凡是读过周老《原论》的人都会发现,周老著作的文字、资料和体系都比既有的罗马法学著作进了一大步我个人认为,像周老的《罗马法原论》这样的专著,以前没有,今后也很难再有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积累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什么样的学者都可以完成的,他是一个老一辈学者毕其一生所完成的不朽文化功业。
后人读这本书时,都应该能够感知这中的心血与功力,寄托与期待周老仙逝,这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然,但闻此不幸消息,仍然悲从中来,哀思不已因为不仅我本人又失去了一个前辈师长,而且还使中国法学界又失去了一个有时代烙印,但却人品高尚,德高望重的学者。
可以说,周老的去世带走了一个罗马法学的时代,因为与他同时代的罗马法学家们都已先他离世,而他则是最后一位,但却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颇有代表性的一位如今他走了,这个时代也随他而去,但他和他那个时代的罗马法学家们的贡献与风范将永久地留存于历史。
附录:人物经历1908年5月,他出生于江苏溧阳歌歧中村,1922年从溧阳县城里的"乙科商业学校"毕业后考入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商科,1926年周枏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学习银行会计在校期间,周枏选修了商法,学习了"时效制度"和"共同海损"规则。
---这是周枏第一次接触到罗马法的内容,但当时周枏还不知道这是罗马法中的两个制度1928年8月,经校长胡适和一些留学归国教授等人帮助,周枏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学习罗马法由于他勤奋好学,1931年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接受了比利时罗马法权威第柏里埃教授教导,并于1934年通过该校的博士生入学考试1934年11月,早已回国在上海持志学院教授罗马法的路式导学长来信邀周枏回国任教,周枏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从1935年开始,周枏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布道生涯。
当时,上海持志学院的法律系设日、夜两班,周枏讲授日班和经济政策,其学长路式导兼职讲授夜班在此期间,周枏用一年多时间写成一部三十万字左右的罗马法讲义,但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出版1937年秋,应朋友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寿雍(英国留学生)电邀,周枏赴长沙执教,在湖南大学政治系讲授民法概要、在经济系讲授商法。
1938年春,因日本军机袭击,周枏被迫随校西迁辰溪1940年,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为筹建江苏大学,邀周枏任教周枏便于1938年9月中旬到达武夷山起初招入两百多名流亡学生因学校初办,当时只有大学一年级,老师的课都很少,每人只上一门。
周枏讲授的是民法概要,每周三课时,余下的时间则看书经教务长范任提议,周枏发表了题为《罗马法上几个问题的研究》的论文1942年春,日寇进犯浙东,武夷山已非安全之地,学院不得不准备内迁周枏应邀去了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
长汀物质生活比较艰苦,学校图书很少,书店更无专业书籍周枏便电告徐铸在桂林选购了一批法律图书,托运来厦门,其中包括丘汉平先生所著《罗马法》;陈朝壁先生所著《罗马法原理》,解决了开课的问题周枏作为系主任,在长汀讲授罗马法和民法总论。
同年丘汉平先生因公从上海赴重庆,途经长汀,周枏邀请丘先生为法律系学生做了一次演讲秋季,陈朝壁先生应聘来厦门大学任教这样,当时中国南方3位主要研究罗马法的学者先后于厦大相会了抗战胜利后,周枏又回到了上海,在暨南大学和上海法政学院继续讲授罗马法,同时担任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与中文教授钱钟书先生相识。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很快土崩瓦解三次拒绝了国民党的赴台邀请之后,周枏等一批法学家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上海解放那年,周枏就与同事结伴北上去新法学研究院学习了1950年前后,周枏受到了一段短时间内的重视---在北京举办的"新法律研究"学习班上,他曾被任命为学习小组组长。
但好景不长,在那个时候的中国特殊环境里,英美法系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作为旧法统的一部分的罗马法教学,在这个时期被取缔了周枏也从一个罗马法的泰斗变成"旧法人员",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极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身份"问题,周枏受到排挤,被放在最高法院西南分院工作。
1958年,周枏带领家人赴西宁工作当时,青海师范学院对他承诺将建立法律系,但由于"左倾"思潮,不久后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学院停办就这样,周枏被流放在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在西北的那些艰苦日子里,一家人吃的是青稞,出行要踩着两寸厚的浮土,气候干燥让他们鼻血流淌。
祸不单行,"文革"前的"四清"运动中,周枏因把一些法文版的书籍放进了图书馆,被扣上了"宣传资产阶级言论"的帽子红卫兵来抄家时,周枏冒死把罗马法的相关讲义藏在麻袋里,上面又堆起了破旧鞋帽,有学者说"没有这些资料的保存,就没有此后《罗马法原论》的问世"。
经历了一次次批斗后,周枏被下放"五七干校"养马周枏的家人也深受牵连,他的子女(其子周一煊后来成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虽然成绩优秀,却被禁止报考外地大学1965年9月27日,周枏结发之妻因为生活严重不适,病逝于西宁。
周枏忍受着这一切当时在中国几乎无人知道,一个法学大师在偏远一隅空耗着人生本该开花结果的黄金阶段,直到进入垂垂暮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周枏的好友钱钟书被平反、其作品《围城》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时,已回上海赋闲的周枏仍因无单位收留而四处寻求生计。
1979年后,相继应邀在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安徽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讲学1980年,安徽大学聘请周枏任教授,在法律系讲授民法,他被公认为是安大法学院的奠基人之一这一时期的周枏在全国率先恢复试讲罗马法,并铅印提要,后经扩充整理为《罗马法提要》一书。
同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法学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的编辑工作,发表了《罗马译评》等文章)1983年,司法部与安徽大学法律系合办了罗马法师资进修班,由周枏教授主讲罗马法一颗火星燃亮一片,当时参加进修班的中南政法学院、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的十几位教师,他们后来都成为各自大学的罗马法专家。
在讲授中,周枏和同学们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罗马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遇到疑难问题,就查对资料,共同商榷,予以解决周枏知道时间对于他已经不多了,他拼尽老命,为这个并不曾厚待他的世间留下他的专长。
他对工作的执著令人惊叹,在进修班讲课时,他因病没法行走,就让学生抬他去上课他的关爱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虽然生活拮据,却从不收取学生的一分钱馈赠周枏淡泊名利,在这段时间从没担任过任何社会职务在罗马法培训班结束时,同学们倡议将周枏讲课的录音和笔记分工整理出书,期能抛砖引玉。
1987年,安徽大学将该稿报经审批,列入中国国家教委1988-199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定名为《罗马法原论》(该书作为周枏一生学术的结晶,于1994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2001年2月第3次印刷。
)1991年起,他才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如此一位法学大家,长年就居住在上海南昌路一栋破旧的两层小楼房楼道阴暗,木质楼板年久失修,走上去吱吱作响,墙角到处是蜘蛛网周枏就住在二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内。
一台黑白电视,一个单开门冰箱,就是周枏的全部值钱家当后来周枏先生又搬回了安徽女儿家,由于行动不便已坐上轮椅,而上海居所终年不见阳光,到女儿家也只是实现了在户内晒晒太阳的愿望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罗马法·中国法·中国民法的法典化"的国际研讨会上,《罗马法原论》被赠送给各国罗马法专家进行交流,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
陈森编审撰写《周著评介》,朱学山教授撰写《给我们的启迪》等文都对《罗马法原论》给予肯定退休后,周枏仍以八九十岁的高龄,撰写了《中"私犯"规定的研究》等文;还参加了《民商法词典》、《法学大辞典·罗马法分科》、《英汉法律词典》等的编纂工作。
然而对于生活条件的窘迫周枏却从未放在心上,在他的《我与罗马法》一书中,全面地介绍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学术之路,但对自己经历的苦难与不公以及生活境遇的困窘几乎只字未提他的学生史际春说,"周老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们这代人的某种共同特点,就是基础深、功底厚,学贯中西,但不浮躁、不张扬,甘愿踏实做事,往往因为查实一个概念、一件事,可以查阅几十本书,在书斋里泡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1997年,时届89岁的周枏开始参与《英美法词典》的校订没有报酬、不问署名,在此后的五年里,周枏一直为词典无偿工作"他的手已经颤抖,无法写字,便让第二任妻子黄友瑜把注解记录下来"当事者回忆说2004年4月15日,一个阳光斜斜地打进窗框的午后,因呼吸道与肾病并发,周枏去世。
按照生前的嘱托,他的遗体将捐献给红十字会,他的藏书将捐献给安大等四所高校到推送之前,小编始终不知道周枏老先生的第二个字怎么念于是,觉得作为读书之礼,应当被科普下经查,“枏”读nan(二声),是“楠”的异体字。
微信 ID:pkulawbook微博:北大出版社法律图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