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是什么?颞部是哪个位置图片?学到了吗
颅骨:颞骨左右成对,位于颅骨颅骨两侧中、下1/3,构成颅骨底部、侧壁。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上连接在一起,合称为岩乳部「Petromastoi
概一、颞骨与颅的关系及毗邻述1、颞骨和颅、颅底的关系颅骨:颞骨左右成对,位于颅骨颅骨两侧中、下1/3,构成颅骨底部、侧壁。颅底:参与构成颅中窝、颅后窝。
1、颞骨与四块颅骨相接:上方:顶骨前方:蝶骨、颧骨后方:枕骨
骨今中外临床表现二、颞骨的5部分1、鳞部: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2、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呈锥状突起3、鼓部:为一扁曲U形骨片,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4、岩部:呈横卧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间。
5、茎突:附着于鼓部后下侧。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上连接在一起,合称为岩乳部「Petromastoid part」。
骨今中外检查三、鳞部「squamous portion」1. 概述:鳞部又称:颞鳞,形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分内外两面,上、前、下三缘2. 鳞部的两面三缘:2.1外面:颞骨鳞部外面光滑略外凸,构成颞窝的一部分,有颞肌附着,并有纵行的颞中动脉沟。
该沟下端之前下是颧突及其前、中、后根2.2内面:鳞部内面为大脑面,与颞叶相邻,有脑压迹、脑膜中动脉沟。
2.3三缘:上缘:与顶骨下缘相接。前缘:通过蝶鳞缝,与蝶骨大翼相接。下缘:岩磷裂:内侧,与岩骨前缘外侧部融合而成鼓磷裂:下界,与鼓部前上缘相连而成颞线:与乳突部的边界
3. 鳞部外面的重要结构3.1. 下颌窝和颧突3.1.1 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关节结节后侧之椭圆形深窝,由颞骨鳞部和岩部构成。
3.1.2颧突「 zygomaticprocess」:位于鳞部前下部,向前突出前根:呈结节状,又称关节结节「articulartubercle」中根: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又称关节后突「retroarticular process」。
后根: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颞线。
3.2. 颞线和乳突上嵴3.2.1 颞线「temporal line」:颧突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弓状线。颞肌下缘即止于此,也是颞骨鳞部和乳突部的界限,颅中窝底平面的颅外标志。
3.2.2乳突上嵴「supramastoidcrest」:颞线呈嵴状时称为乳突上嵴。
3.3.外耳道上棘、外耳道上三角(又分别称:道上棘、道上三角)3.3.1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 spine」:颞线之下,外耳道上三角前方,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3.3.2外耳道上三角「suprameatal triangle」。
又称:– Macewen triangle–筛区「cribriform area」:鼓面含许多被小血管穿通的小孔意义:鼓窦位于其深面1cm左右边界:–上界:乳突上嵴–前下界:外耳道后缘–后界:外耳道后壁的垂直切线与颞线。
注:道上三角位于乳突部,深面为鼓窦,为便于对比记忆此处与外耳道上棘一同描述。
骨今中外病情诊断四、乳突部「mastoid portion, mastoid process」1. 概述:位于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具有内、外两面;上、后两缘与其他部分的界限:颞线:与鳞部的边界;鼓乳裂:与鼓部的边界;
内侧与岩部相连。2. 乳突部的两面两缘:2.1 内、外两面:内面:颅后窝的前下方,外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等肌肉附着。2.1 上、后两缘:上缘:通过顶切迹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后缘:与枕骨相连。
3. 乳突部外侧面的重要结构3.1 肌肉附着点:乳突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3.2 乳突孔「mastoid foramen」:乳突后缘处小孔,贯穿骨内外乳突导血管穿孔沟通 颅外静脉、乙状窦。
3.3 乳突切迹「mastoid notch」:又称二腹肌沟,二腹肌后腹附着于此。位于乳突尖内侧,茎乳孔后端 一深沟。3.4 枕动脉沟:乳突切迹的内侧伴行浅沟,有枕动脉经过。
4. 乳突部内侧面的重要结构4.1 乙状沟「sigmoid sulcus」: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一弯曲深沟,乙状窦位于其中4.2 “乙状窦颅外标线”定义:顶切迹与乳突尖的连线,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
乳突尖:乙状窦下膝的颅外标志。顶切迹:颞骨鳞部顶缘与乳突部交界处的凹形切迹,为乙状窦上膝的颅外标志。
5. 二腹肌嵴与面神经的定位5.1 二腹肌嵴(又称乳突切迹)1、位置:位于乳突尖深面,与二腹肌沟相对应,为一弧形隆起的骨嵴2、 起止点:起于乙状窦下方,止于面神经处颞骨的茎乳孔处3、与面神经关系:此嵴的前内端与面神经管垂直段相交,乳突手术中去除全部气房后可显露,为面神经定位的重要标志。
5.2 面神经管垂直部的投影为以下两面的相交线:1、经二腹肌嵴的矢状切面2、骨部外耳道后壁意义:磨去该交线以外的外耳道骨段较安全
6. 乳突气房与鼓窦6.1乳突气房「mastoid cells」:乳突部的骨质许多含气的小腔6.2 鼓窦「tympanicantrum」:— 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与鼓室相通,位于鼓室后壁外耳道上三角是乳突手术时定位鼓窦的重要标志。
骨今中外治疗五、鼓部「tympanic portion」1. 概述:鼓部为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毗邻:鳞鼓裂「 squamotympaniefissure」:前上方,和鳞部相接。
鼓乳裂「tympanomastoidfissure 」:后方,和乳突部相连。岩鼓裂「petrotympanicfissure」:内侧,和岩部接连。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
2. 重要结构2.1鼓沟「tympanic sulcus」:鼓部内端一沟槽,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 嵌附于沟内,为鼓膜紧张部2.2 鼓切迹:鼓部上部的缺口,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为鼓膜松弛部。
2.3鼓环「tympanic anulus」:新生儿鼓部为上部缺如的环形骨质。
骨今中外治疗六、岩部「 petrousportion」1. 概述:岩部位于颅底,嵌于枕骨和蝶骨之间,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外形似一横卧三棱锥状,又名岩椎「petrous pyramid」有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 岩部的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2.1. 底:向外,与鳞部和乳突部相融合2.2. 岩尖「petrous apex」:尖端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2.3. 三个面:前面:又称大脑面,组成颅中窝后部。后面:又称小脑面,组成颅后窝前界。下面:组成颅底底面。2.4 三个缘上缘:岩上沟容纳岩上窦。后缘:岩下沟容纳岩下窦。前缘:与蝶骨大翼及鳞部相邻。
3.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3.1 概述: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又称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向外与鳞部的脑面相连3.2 五大重要标志:1、三叉神经压迹「trigeminal impression」:位于近岩尖处,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即三叉神经节)。
2、岩大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位于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与岩锥长轴平行神经沟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
3、岩小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lesser petrosal nerve」:位于岩大神经沟外侧,神经沟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4、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为前半规管位置,呈一大突起。
5、鼓室盖「tympanic tegmen」: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颅中窝。
4. 小脑面「 cerebellar surface」4.1概述: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由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向外与乳突部的内面相连。、
4.2小脑面的重要结构:1. 内耳门:在小脑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通内耳道2. 内淋巴囊裂: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淋巴囊位于此,其中有前庭水管外口3. 前庭水管外口「 vestibularaqueduct」:为骨性管,由内淋巴囊通至骨迷路的前庭,其中有内淋巴管(又称膜性前庭水管)。
4. 弓形下窝「 subarcuate fossa」: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穿过。
补充:内淋巴囊定义:内淋巴囊为内淋巴管末端的膨大,位于岩骨后面的硬脑膜内,即内耳门下方的内淋巴裂内。内淋巴囊分为2 部分:骨内部:前庭水管内硬脑膜部:两层硬脑膜间
5. 岩部下面5.1概述三面中最不规则,组成颅底的一部分
5.2前内侧部骨面粗糙,附着以下结构:腭帆提肌鼓膜张肌咽鼓管软骨部
5.3 后外侧部重要结构1、颈动脉管外口「 carotid canal」:外口位置: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的深窝,颈内动脉、静脉丛以及交感神经经过颈动脉管的走行:在管内沿鼓室前壁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方水平行走,开口于位于岩尖的颈动脉管内口。
2、颈静脉窝「 jugular fossa」:位于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内纳颈静脉球的顶部,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及外侧界在颈静脉孔外侧部容纳乙状窦至颈静脉球交接处,其内侧为岩下窦开口处,第IX、X、XI 脑神经在颈静脉孔内侧部穿行出颅。
补充:颈内静脉的走行:乙状窦出颈静脉孔后移行为颈内静脉,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外侧下行。
3. 乳突小管沟: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 Arnold神经)的通路4. 鼓室小管下口「tympanic canaliculus」:位于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 人鼓室。
5. 岩神经节、蜗水管外口「externalaperture of cochlear aqueduct」岩神经节: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的压迹,为舌咽神经之所在的部位蜗水管外口:岩神经节所在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
6. 岩部上缘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三叉神经压迹:位于上缘内端。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 展神经、岩下窦。
7. 岩部后缘内侧段:岩下沟,内含岩下窦;外侧段:颈静脉孔,与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8. 岩部前缘内侧: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外侧:岩鳞裂和岩鼓裂。
9.岩部与鳞部之间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鼓膜张肌半管。居下者:咽鼓管半管。
10. 内耳道及内耳道底1.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岩部后面中央偏内,向外通入内耳道2.内耳道「internalacoustic meatus」:颞骨岩部内骨性管道,长度1cm。
3.内耳道底「fundus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内耳道外端垂直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构成内耳前庭和耳蜗内侧壁。
4. 内耳道底的分区及内容物内耳道底由横嵴、垂直骨嵴分为四区I 象限:前庭上区→前庭上终末支II 象限:前庭下区数个小孔:前庭下终末支单孔:球囊神经III象限:蜗区→蜗神经→cochlear→CockIV象限:面神经管区→七面→七喜
为面神经管入口面神经、中间神经由此通过
骨今中外概七、茎突{styloid process}述1、概述:起于颞骨鼓部下面,伸向前下。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等肌肉附着2、茎乳孔: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经此出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