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加速_如何加速退冰满满干货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4-20

因为它在那里!

冰天加速_如何加速退冰满满干货

 

 01 珠峰的魅力发现珠峰珠峰,永远散发着魅力!关于珠峰的魅力,第一次登顶珠峰的马洛里有一句名言:因为它在那里!

1.在云端,图源:VCG它在那里,但更早时期,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在康熙命令重测和编制全国地图的行动中,兰木占巴和胜任等人,首次测量了珠峰地区的地形地貌,编入《康熙皇舆全览图》,。

珠峰被称之为“朱母朗马阿林”,也就是今天的“珠穆朗玛峰”,图中甚至标出代表东、中、西绒布冰川的三条分支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的疆界,早在300多年前,就拓展到了世界最高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大规模进行珠峰科考,。

珠峰的面纱被一层层揭开测量珠峰自从人们发现这一世界最高峰,感兴趣的就不光是中国人,而是全球的人既然是世界最高峰,自然地,丈量珠峰高度,就一直是人类的向往当年的英国殖民者,从印度平原看到珠峰后,就在遥远的印度次大陆尝试测量珠峰的高度。

1851年,英属印度测量局在局长埃佛勒斯带领下,使用大地三角测量法,在印度平原遥测了珠峰高度以至于在西方世界,珠峰的名字,就用埃佛勒斯代替了这当然已经是150年前的事了!1975年5月27日,中国测绘局和中国总参测绘局联合,。

精确得到珠峰高度为8848.13米。

2.1975年春,经邓小平同志批准,中国登山队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通过6000米以上的6个测绘点,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网络图源2005年5月22日,20多名中国测绘科考队员和登山队员,

登上了珠峰峰顶,重新丈量了珠峰,此次测量高度为8844.43米。

3.2005年5月22日,参加珠峰复测的登山测量队员把觇标竖立在珠峰山顶,网络图源2020年5月27日,中国再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对珠峰高度开展新的测量!

4.2020年5月27日11点,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图源:央视直播攀登珠峰它在那里,人们就有了征服它的欲望!梦想着登上这一世界最高峰在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有记录的攀登珠峰尝试,距今已经快100年了!。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3人成功登顶,首次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

5.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登顶珠峰,网络图源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6.潘多(右3),网络图源 02 珠峰的科考科学考察,是人类科学认识珠峰的新方式珠峰地区的科考活动始于1921年,但早期的科学考察资料比较零散自1959年以来,我国先后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六次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

认识了珠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一阅珠峰    1959-1960年,中科院和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地质,地貌,测量,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专业的46名科学工作者参与,完成了以珠峰为中心的。

海拔2500米至6500米范围的科学考察科考队编写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珠峰地区的自然面貌,划分了自然垂直带,确认该地区现代冰川处于强烈消融退缩阶段,发现的鸟类国内新纪录两种,兽类国内新纪录一种和两个新亚种。

7.首次珠峰地区科学考察,网络图源二阅珠峰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以“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课题,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地质,地理,气象和高山生理等科学考察。

8.1966年珠峰地区科学考察,图源:郑度院士1972年,中科院召开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学术会议,全面总结了此次考察成果,并制定了青藏科考8年规划,也就是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三阅珠峰1975年,中科院再次组织了珠峰科学考察分队,

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地质、气象、高山生理等考察研究。

9.登山气象预报组在珠峰大本营,图源:高登义教授科考队第一次提出了对大气与环境本底状况的初步认识,表明珠峰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低虽然由于地带性引起一定的差异,但土壤本身剖面变化却显示了本底状况人类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但未造成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科考队对人发、青稞等生物的本底值的测定表明,铅、镉、汞的含量均为正常状态。

10.1975年珠峰科考报告,图源:高登义教授四阅珠峰   2005年,中科院组织第四次综合科学考察科考队队员首次登上了海拔7200米的高度,对垂直高度从海拔1600米至7200米区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观测研究。

采集各种样品近2000个,其中包括非常珍贵的珠峰峰顶的岩石和雪样,以及三支20多米长的冰芯。

11.2005年珠峰地区科学考察,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获得的样品和资料为深入研究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科学家在珠峰地区首次建设了常年综合观测站和20米气象塔,安装无线电大气探空系统和大气湍流与CO2/水汽通量观测系统,

同时还有地震的监测。

12.2005年珠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合影,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五阅珠峰2016年,中科院联合国家气候中心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对珠峰地区开展气候、环境和人文动态等综合科学考察科考队员利用高精度探地雷达对东绒布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

在东绒布冰川海拔6500米采集了雪坑样品,利用自主研发的便携充电式冰钻钻取了两支长度为10米的浅冰芯首次在海拔5800米附近发现一个大型冰洞长度超过50米!洞内冰笋、冰锥、冰花发育,冰内气泡密布冰洞为研究冰川内部消融和水系以及冰川运动特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13.科学家走进神秘的冰洞,冰洞内的反射,如同镜面,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此次科考还向全球范围进行了高清、全景和VR直播最高到达珠峰北坳6700米处数位科学家通过直播讲授公开课,呼吁公众保护珠峰地区生态环境。

14.科学家在珠峰地区现场直播公开课,图源:乐视全球云直播六阅珠峰2018-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组织了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15.第二次青藏科考珠峰科考分队,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西风和季风决定了青藏高原的水汽传输和水量分布特征两大环流通过在不同季节的相互作用改变水汽来源和传输量,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水量变化由于南支西风和季风是将南亚黑碳气溶胶传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途径,。

在珠峰地区开展大气黑碳含量垂直分布观测。除此之外,此次科考同时在不同海拔架设温度计,气象站,黑碳仪,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进行大气环境海拔梯度观测,并利用探地雷达对珠峰冰川进行测厚。

16.冰面环境监测,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17.科考队员建立珠峰科考大本营,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18.二次科考珠峰营地,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科考队首次使用系留气艇观测水汽稳定同位素和黑碳浓度,研究珠峰地区水汽稳定同位素和黑碳含量的垂直变化,从而揭示西风-季风影响下,水汽和南亚污染物如何传输到青藏高原。

19.吊仓在系留艇带动下准备升空,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20.科学家在珠峰地区使用系留气艇进行观测,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03 珠峰的变化世界之巅,风雨沧桑过去几十年,珠峰的生态环境,变化犹大!现在我们一起看看,珠峰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气候持续变暖。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7个气象站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1961年至2018间,珠峰地区的气温每10年上升0.32°C,冬季升温更为显著,达到了每10年0.44°C,远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上世纪60-70年代平均温度为-2.5~-1°C,。

而最近的20年平均温度已高于-1°C。珠峰变得越来越暖。同时期,珠峰地区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夏季降水量甚至还出现微弱的下降。

21.珠峰自然保护区1961-2018年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变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冰川退缩与冰湖扩张气温快速上升,降水量没有变化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显示出大面积退缩消减!根据最新中国和尼泊尔冰川编目显示,。

珠峰南、北部地区有2438条冰川,总面积3271.4 km2中国境内珠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476条冰川,面积为2030.5 km2对比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发现,1970s-2010s年间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

减小了约28.4%珠峰南坡的冰川在1980-2010年间面积退缩了26%两者合计,珠峰地区的冰川面积减少超过900 km2相当于两个北京海淀区的面积!冰川强烈消融退缩,引发了生态环境连锁反应,有利的是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增加。

1974-2006年,珠峰北坡绒布冰川平均消融的总水量为0.06±0.04 Gt冰川消融对绒布河径流补给量超过50%对比绒布河流域1959年和2005年消融期水文观测数据,冰川消融的6、7、8月月均流量2005年较1959年。

分别增加69%、35%和14%。

22.珠峰绒布河,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不利的是冰川强烈退缩导致冰湖增加目前,我国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冰湖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冰湖总面积由1990年的99.63 km2扩张至2013年的114.43 km。

2

23.珠峰绒布冰川末端的冰湖,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冰湖是与冰川或冰川作用相关的湖泊,在山区是灾害的孕育者珠峰地区是冰湖溃决灾害最为频发地区之一根据潜在危险性冰湖识别指标及其溃决危险性等级评价方法,在珠峰地区识别出有潜在危险性的冰湖109个,

总面积63.24km2其中溃决危险性等级为“高”的冰湖有31个,总面积27.84 km2

24.珠峰地区冰湖分布及其潜在危险性等级,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大气污染物跨境输入加强高极珠峰地处偏远,大气环境整体良好,与全球偏远地区,甚至南北极地区相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珠峰南侧是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密集的南亚大陆。

印度等南亚国家工农业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可以随着大气远距离到达珠峰地区。

25.卫星图片显示的喜马拉雅南部的灰霾(大气污染物),图源:NASA珠峰北坡绒布河谷的中科院珠峰站监测明确显示,春季的大气污染物可以跨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抵达珠峰北坡的河谷地。

26.中科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上布设的大气环境观测仪器,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珠峰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大气中人类来源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自工业革命以来呈增加趋势,过去60年更是显著增加,

源自人类活动释放的黑碳在1970年以来显著增加近2倍!这与南亚地区增强的工农业活动密不可分黑碳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吸光性物质,进入大气后会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沉降到冰川表面,会降低反照率而吸收热量,是一种促进冰川消融的加速剂,

导致珠峰地区冰川进一步加速消融。

27.黑碳加速冰川消融,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绿色增多气温的持续上升和水资源的增加也给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影响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植被指数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率以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

且在较低海拔区域增加趋势显著除此之外,珠峰地区草原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通俗地说,珠峰地区变绿了!一年中绿的日子也更久了持续的“变绿”也意味着可供更多的动物繁衍生息事实的确如此,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甚至有“雪山隐者”之称的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的出现。

28.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雪鸡,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人类活动加强珠峰自然保护区人口总量较少,增长缓慢上世纪下半叶一直徘徊在8万人左右,1982年仅为6.48万人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到2014年达到11.46万人,3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29.定日县城,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生产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旅游人口大量进入西藏,以珠峰所在的日喀则地区为例,2014年日喀则地区旅游人次达310.3万 ,这个数字较2005年增长了10倍!

井喷式的旅游人口增长也给珠峰地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新要求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并着力开展环境保护以退牧还草工程为例,2005年,珠峰保护区牲畜存栏量为91.89万只,200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200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立了珠峰保护区内小规模适度集中的游牧民定居点,通过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设维修乡村道路、牲畜棚圈、沼气,以及通电、通邮等措施,提高了游牧民的生活质量,

也对草原生态的改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30.珠峰自然保护区巴松村放牧的羊群 ,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2005年,珠峰保护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12.38元,截至2014年年底,达到6132.32元,10年间增加了近2倍之多!也正应了习总书记说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未来加速变暖气候变化预估显示,至本世纪末,珠峰地区的气温还将继续上升,RCP4.5情景下区域平均升温达到2°C左右,而RCP8.5情景下增温将超过4°C!两种情景下,珠峰地区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

31.珠峰地区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这意味着未来冰川退缩的态势还将继续,冰川退缩、融水增加,冰湖成为威胁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候变化“定时炸弹”!如何解除这些炸弹的威胁?科学家在樟木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冰湖观测预警系统,

观测和预警冰湖溃决的发生,为区域防灾减灾给出了科学解答和指导。

32.珠峰东绒布冰川垭口(海拔6500米)的自动气象站,图源: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绿色可持续发展针对珠峰地区未来发展,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环境监测做好环境变化机理研究,为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二是提升宣教能力加强生态屏障功能和环保科普与道德教育,让更多公众认识和关注珠峰的生态环境变化,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三是加速产业转变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深入挖掘和科学规划管理旅游资源,。

加强珠峰地区徒步旅行线路的开发及配套设置的建设四是加强政策保障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的各类配套政策,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办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和促进珠峰地区整体环境的改善,。

实现珠峰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我们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通力协作,实现减排和减缓气候的持续变暖下一个60年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珠峰的蓝天白云和繁星闪烁还将成为第三极“一方净土”的最好诠释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之巅!

33.珠峰星轨,图源:VCG -  全文完  - 感谢阅读创作团队策划 | 姚檀栋、安宝晟、刘勇勤、姚汝桢王伟财、周蕾蕾、陈文锋、戴玉凤撰文 | 康世昌、姚檀栋戴玉凤、张强弓、张玉兰、姚汝桢编辑 | 戴玉凤、姚汝桢、周蕾蕾

第三极大本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共同主办旨在连接从智库到公众的知识纽带,构建原创科普内容的分享平台,传播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科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