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父母_梁博父母好声音采访没想到
双管齐下,效果最佳。
这是连续的第八年,《中国好声音》在暑期如约而至甫一归来,便直接刷屏了微博、霸榜了热搜,前15名热搜占据5个席位,第一名的「李荣浩被闭麦」、第二名的「王力宏颜值」、第六名的「中国好声音回来了」、第十名的「中国好声音」以及第十一名的「纪晓君没人转」。
热度之高,可见一斑
观摩首期,1号认为历经八年的《中国好声音》,在本季体现的最令1号眼前一亮的风格便是——「情怀与新鲜感」。
情怀: 将观众拉入怀旧的话语场八年,几乎意味着一代人的成长八年间,《中国好声音》影响了一代音乐人,是他们开拓视野的窗口,是他们业内交流的话题;《中国好声音》也影响了一代普通人,参与到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成长。
所以,它的每一度归来,都是一种青春记忆、热血时代的召唤。
我想节目主创是深知观众与节目的这种情感共鸣与关系连接的,于是,本季《中国好声音》便特别放大了这种情怀的、成长的、复古的色彩——一来,在于「回忆杀」的节目开场节目之始,本季《中国好声音》采访了普通观众,回忆他们七年前后的故事;采访了节目主创,谈起了这么多年创作背后的情感寄托;采访了本季导师,说起了这个节目已然成为音乐圈每个夏天的「现象」;采访了从这个舞台上成名的歌手,回顾了他们曾经梦想的起点。
而通过观众、主创、导师、学员等等不同面向的人的采访,节目有意识地把更多观众引领到这个有关回忆、有关情怀的「话语场」,产生情感共鸣,寻找并重塑自己与节目的情感连接比如笔者,就会在这个回忆杀的话语场中,回顾起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确就是在《中国好声音》掀起的这波综艺浪潮中笔者方才进入专业评论,由此推想,或许《中国好声音》也是不少电视人进入综艺行当的原点。
二来,在于「复古色彩」的情境演唱在竞演现场,每年的节目开场都是四位导师联袂出演的一个表演大秀,而今年的特别之处则在于增加了一个新环节——四位导师各自在不同复古色彩的情境场景中进行一支歌曲的独立表演
这段演唱跟《中国好声音》以往的、惯常的方式都不相同,不止在于声音的表达,而是有环境的、场景的元素,道具、置景、灯光,都在营造一种强烈的复古气息,比如曾经流行的卡带、邓丽君的海报这种致敬意味的复古表演,其实像极了一种「清醒催眠」,也让观众由此打开回忆闸门,可以更动容地回忆起前面七年《中国好声音》的经典瞬间。
三来,则在于「好声音潮」的新生歌者首期节目,最令笔者动容的一句话是那英说的——「这些年《好声音》陪伴着长大的这批孩子,终于出现在这个舞台上了」是的,本季节目在选手特性上,最特别之处便在于,很多人都是在《中国好声音》的感召下踏上了音乐之路。
比如,来自新疆山村的18岁少女马杰雪,11岁开始看《中国好声音》,7年之间把这档节目作为她的音乐老师,终于在7年之后努力地站上了这个舞台;
比如,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张天予,他是首届《中国好声音》冠军选手梁博的学弟,艺考时候历经重重困难,是梁博的音乐给了他支撑的力量由此,我们才意识到,在每年如此多音乐类节目迅速消耗掉成熟歌者的同时,早在七年前《中国好声音》大热开始,就暗暗形成了一股再造血液的「好声音潮」,。
年复一年都有更多热爱音乐的孩子进入音乐的领域,打磨音乐的技艺,终于以七年为一个周期,成为了足够站上这个舞台的另一批优质学员所以,开句玩笑话地说,《中国好声音》简直是一档「长线的音乐养成节目」,七年前在一群少年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七年后这群懵懂少年成为了音乐青年回归舞台。
这种时光的力量,很让人动容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会让普通观众有所触动,更会让节目主创深感动容——《中国好声音》的确是值得坚持的事儿,它的价值与影响,不仅在于某个夏天,甚至在多年后的另一个夏天,以另一种姿态给予回馈。
新鲜感:「情怀」下的「新变化」「情怀」与「新鲜感」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冲突的恰恰相反,是相互转化,相互提升的事实上,我们就在本季节目中,看到了很多基于「情怀」创造出来的「新鲜感」首先,正是因为这种情怀的感召,才有这些新鲜血液的年轻歌者。
我们还发现,这批在「好声音潮」中成长出来的年轻歌者,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比如22岁的应届毕业生洪雨雷,他是那种甜甜的、暖暖的、少年气的风格;
比如19岁的浙江音乐学院大一学生邢晗铭,她是那种外表呆萌、内心灵性的女孩儿,除了有一副天赋秉异的好嗓子,更有一番对音乐独特的理解方式;比如22岁的吉林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张天予,他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力量感强的、很有「劲儿」的另一种风格。
可以看到,这批「好声音潮」中成长的年轻歌者,音乐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洪雨雷表演的是具有少年感的校园民谣;邢晗铭选择的则是与她性格贴合的更偏于灵魂的世界音乐的表达;而张天予的个性也与他喜欢的摇滚相互融合——外表调皮,内心很正。
而这种音乐与个性之间的紧密相连,也让表演与人物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
其次,从选手挖掘与叙事重点上,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历经七年沉淀之后的《中国好声音》,开始呈现出一种「成熟」的气质在表达音乐本身这种作为审美、作为艺术的感官体验之外,今年的《中国好声音》让笔者眼前一亮之处便在于它开始侧重表达一些具有人文关怀深度、社会属性热度的人物和故事——其实,在歌者之中,也蕴含着人生百态。
比如,有关于创业女性的理想坚持第一位歌者崔佳莹,创立了一家艺术学校并兼任声乐老师,一手操劳学校各种大小事宜,非常辛苦家人虽然支持,但也表示心疼而她自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只在课堂上教着孩子,却再无登上过舞台。
比如,有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纪晓君,来自宝岛台湾的一名卑南族歌者,此前从未登上过类似舞台。她说,音乐是卑南族人进行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而她,也的确多年以来致力于此,受到了庾澄庆无尽的敬意。
再比如,有关于大山深处的家庭命运马杰雪与她的父母双亲,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多年以来都有相互亏欠之感一面,是父母非常支持她走音乐之路,但是无法承受学习音乐的巨大开销,只能在精神上为她鼓气;另一面,是在选择治病还是选择让女儿参加音乐比赛之时,父亲选择把家里有限的钱给了孩子追逐梦想。
即使如今,仍有太多的梦想,因为现实的艰难、条件的有限,而不得不退让、妥协、放弃
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历经多年的《中国好声音》似乎也来越「成熟」了,它开始以音乐为切口,不仅去挖掘音乐人本身的故事,更去延展其所关联的人文话题这在笔者看来,绝不是「故作深沉」,而是由此挖掘到了更好的音乐人物,因为这些有思考的、有经历的音乐人,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发声的音乐人,或许才可能真正地以歌咏志。
最后,综合以上种种,我们发现,本届《中国好声音》似乎正在弱化那种激烈的、对抗的竞技感,而释放了更多的暖意,更浓的情怀我们看到了更多家庭元素的融入,在后台,家长与选手一起等待,在舞台上,选手也更愿意分享家人与其一同经历的音乐之路;我们看到了更多情怀部分的表达,不管是节目前的集体采访,还是开场时的情境演唱。
正是因为本季《中国好声音》有意识地去放大它的情怀感,而这种情怀感是让人柔软的、放松的,让人能够联想到家人的、联想到美好的,所以,便自然需要把比较刚性的、竞技的意味给弱化下去,才会带来一个整体节目的完整性与均衡感。
而由此稍稍调整的节目调性,也成为节目带给观众新鲜感的一种整体感受。
1号结语历经八年的《中国好声音》,非常聪明地在本季抓住了「情怀」与「新鲜感」用「情怀」让观众跟随节目,仿佛进行了一场「清醒催眠」,由此进入到一种时光交错、时光穿梭的体验之中,产生一种交融于生命体验的共情感受,它抓住了「怀旧」这一具有魔力的社会心理;。
又用「新鲜感」继续刺激与丰富观众的节目体验,如果只有念旧,没有创新,观众只会对其抱持一期的热情,却无法延续一季的热度可以说,「情怀」只是把观众代入话语场的一个短期引子,「新鲜感」才是把观众沉淀用户池的一个长线策略。
双管齐下,效果最佳。「1号互动影视季」推荐阅读专区点击图片跳转原文国内研究· 科普篇:
·时评篇
国外研究·纵览篇
·理论篇
·历史篇
点「阅读原文」直达「传媒1号互动影视共研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