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怎么写_后记怎么写格式图解全程干货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可有可无,有时出于教案格式的需要,参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列上两三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束之高阁....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然而并没有将目标作为设计和开发教学的关键成分....
1 回复后台留言1.1 可以把后记写成论文答:感谢这位老师的鼓励,第一,论文质量要求高蒙蒙细语的后记还达不到这个层次,若写完这一轮新教材的教学后记之后,可能会考虑向期刊投稿,也期待能有机会让自己的后记变成铅字留在刊物里。
第二,论文有规范的格式后记很随意、很自由,没有格式的约束,且微信公众号属于自己自娱自乐的教学园地,随心而写,论文与后记侧重点不同第三,论文往往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反复打磨但每一节的后记都需要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拖延过长不仅会很快遗忘,不仅达不到写后记的目的,也会失去写后记的动力。
即使知道备课还可以更充分一些,课堂还可以更有效一些,方法还可以更多样一些,但因时间的限制,到了规定的时间就得发布,道理如同上课,备课还不够充分但是上课时间到了,也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按照设计思路开展教学,每一次的遗憾只能留到下一届修改、完善。
1.2 教学设计的探讨问题答:有些老师可能要准备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后台会留言咨询某一节课应当如何上,希望蒙蒙细语提一些建议,特别感谢大家的抬举,但蒙蒙细语还是建议老师们把教学设计传到后记群里,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群里大家相互交流,效果一定比单独问蒙蒙细语好很多,因为目前蒙蒙细语的教学水平还很低,对教学设计而言,也都只是起步阶段。
1.3 学科专业知识的疑难问题答:也有后台留言咨询生物学学科专业知识的疑难问题,当有时间要回复时,发现已经不能回复,因后台有时间限制,不能一一给大家回复,希望大家谅解蒙蒙细语建议,老师们可以直接进入夏献平老师组建的中学生物学互动平台讨论群( Q Q 542539455),大家有何教学疑问,可以群里咨询,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提升。
2 学写教学目标2.1 教学目标全局化《生物学概念教学论》(赵占良)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设计教学策略、检测教学效果、调控教学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可有可无,有时出于教案格式的需要,参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列上两三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束之高阁;有的教师仅仅根据教材来设计教学目标,而对学习环境、学生基础等缺乏必要的分析,甚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就某一节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或写在黑板的显要位置,然而并没有将目标作为设计和开发教学的关键成分,使目标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并不一定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对如何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如何处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几个关系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读到这段话,部分老师也会与蒙蒙细语有着同样的感受,既认同又困惑,认同的是自己也经历过上述赵老师所说的经历,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困惑的是,除了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呢?现在就以这一节作为例子,分析个人的一些思考。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
看到“概述”就容易想到新课标继续沿用旧课标的行为动词,属于了理解水平,教学目标分类需要大家了解布鲁姆、安德森、马扎诺的认知目标分类学看到“3.1.1”的描述,自然明白新教材课文的标题为何加了“通常”,为何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小字,这些是大家备课时都特别熟悉了的,之所以再次提出来,就是提醒自己,备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标准。
接着看看教参给出的目标:
教参给出的第二个目标相对隐蔽,DNA结构的多样性与特异性编排在这一节,虽然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但是回想必修一的核酸的内容,回想到前一节DNA模型的讨论题,总感到知识重复但又一直没有得到解惑的心理状态,是否可以讲DNA结构时,就可以提前讲述DNA结构的多样性与特异性?是否也在提醒我们,备课时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教材顺序,在单元整体规划下,局部的小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加以调整。
也不知道大家上课时是否有上述的体会?但是完成了第4章(基因的表达)就会更加明白,第3、第4章就是一个大单元,只有完成了5个次位概念,才能达成这一重要概念(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制定学期目标、单元主题时,就应当一并全局考虑,通盘思考,“每一节课,都是迈向课程总目标的一小步只有确保每一小步都走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才能实现有效教学[1]”
2.2 教学目标精准化只有目标细化,知识才容易达成,教学才不容易落空也就是在教参或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再细化,作为本节的具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时,需要把本节的教学目标再细化到“任务清单”中去,通过一个个问题,一项项资料,一个个探究,完成细化的小目标,让课堂教学有据可依,不偏离主线,由于本节教学难度不大,我们就可以有一点时间来思考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策略,比如,应当如何细化教学目标,从赵占良老师的“对中学生物教学概念教学目标分类的设想”中,蒙蒙细语进一步学习了本节教学目标的概述、举例说明、运用、说明等行为动词的具体含义。
概括(概述、扩展):抽象出一般主题或要点,确定知识的基本结构以及关键特征,基于信息建构新的概括举例(示例、具体化、举例说明、示范):找出一个概念或者一条原理的具体例子实施(执行、进行、探究、运用、解决、调查):把概念和规则应用于熟悉的任务。
说明(构建、建模、阐明):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说明现象背后的原因假若我们对行为动词也很模糊,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课标或者教材提供的教学目标也是不清晰的,在执行课堂教学时,教学重点或者方向会有失偏颇本节教学,蒙蒙细语也尝试利用《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等著)的“五成分目标”来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因为不理解,因此,下图的具体目标就凭借自己的感觉先大致写一写,以后再不断纠正。
2.3 目标达成评估化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需要评估,此时想起了假期学习的UbD理论(首次学习UbD理论),虽然目前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多数还是通过习题检测来评价,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学生已经理解或者掌握了相关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除了纸质
“习题”,还可以需要学生做些什么呢?蒙蒙细语尝试按照UbD理论,思考逆向设计的阶段2(评估证据),即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证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哪些内容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蒙蒙细语尝试用来评估的方法如下(1)画出基因在
DNA上的示意图,画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示意图 (2)尝试给遗传效应下定义,老师纠正,再提供三个案例,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案例属于遗传效应?(3)各自用分枝发画出排序为4位数的碱基序列,相互对比各自序列的异同点。
(4)各组拿出上一次制作的立体结构模型图,对比各组模型碱基序列的异同,尝试寻找到两个序列完全相同的模型(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以概念图的方式画出把脱氧核苷酸、基因、DNA以及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其他同学相互补充与完善。
(6)呈现几个生活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案例使用了基因检测技术,除了上述例子,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工作用到了基因技术?(7)RNA病毒如何传递遗传效应,涉及正负链RNA,RNA病毒的复制与DNA复制有何不同?
教学时,蒙蒙细语困惑的是,为达到教学目标,究竟需要提供多少项事实性资料,每一个事实性资料多少文字才更适合?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料还有必要增加一个吗?或者有必要减少教材的某一个事实性资料吗?增加与减少事实性资料对目标的达成影响有多大,如何根据课堂反馈,需要加材料还是减少材料?减少就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吗?增加就一定更有利于目标达成吗?教学同样需要考虑“性价比”,每每想到评价,蒙蒙细语总能理解为何大家都无奈的爱上“刷题”,也许是因为比刷题更好的方法可能需要老师们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且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策略。
即使很累,蒙蒙细语也总是希望能少刷一点题,让课堂回归该有的样子3 易错知识留存每完成一章或两章的教学,往往都会有单元检测或练习,这是教学常规,若没有这样的检测,很难弄清此阶段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问题是班级共性问题,哪些问题又是个别问题,老师不仅要心理清楚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记录,且记录的数据要有保存。
这里说三个小问题第一,前概念的纠错难度当单元检测的试题再次出现类似“为何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分析时,虽然课堂讲过好几次,但部分学生依然答错,这说明这一问题对部分学生来说,一直都没有理解,用同样的方法再讲一次就真的明白吗?针对这些学生是否需要更换其他方法?是否再让他们再次分析自己的想法?暴露他们的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易错的知识难以被纠正,除了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关以外,是否与老师第一次授课时的解析或评讲方法有关?是否说明学生对分离定律测交实验的数据1:1并没有真实掌握?第二,相似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比如,本次月考,某题A选项为正确答案,其他答案都为错误项,同一个老师任教的两个班,选D选项的同学两个班的数据巧合相同,或者非常接近,这种巧合的数据是在其他题也经常发生,这是否说明老师授课方法与内容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证明检测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第三,教材课后习题答题错误统计看着简单的课后习题其实有一定的区分度,有些老师可能不一定在乎教材习题,当然学生现场答题错误率都很低时,就没有必要讲,若错误率很高,第一时间你是否有意识统计过学生对课后习题答错的概率?或者粗略的做好标记。
听听学生错误的原因,把错误原因记录在题目旁边,因为学生错误原因其实并不一定是老师的想法以上三个常见的小问题,若老师记录了学生错误原因,有了大致的数据统计,并保存在教材里,为往后或者下一届的教学就提供了参考,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不容忽视,教学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参考文献【1】赵占良.生物学概念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105-128附1:教学后记“开学第一课”几种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分析 新教材绪论教学的新思考“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后记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后记“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后记“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后记“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后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后记“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教学后记“细胞膜的结与功能”教学后记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教学后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后记“被动运输”教学后记“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后记“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后记“细胞呼吸的原理与应用”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教学后记
“细胞的增殖”教学后记“细胞的分化”教学后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后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后记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后记“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后记“伴性遗传”教学后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后记“DNA的结构”教学后记 创新=高效?无创新=低效?(兼谈DNA的复制) -----------------------------------------------------
附2:成长随笔想给随笔找个新家敢于质疑 乐于互动 勤于写作一次次打破原有的认知局限专业成长难以突破的自我剖析首次学习UbD理论这次发言暴露了蒙蒙细语的多项弱点体验一次“全科”备课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