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答案_蒲留仙写书翻译文言文奔走相告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08-18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2.翻译下列句子。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蒲留仙写书文言文答案_蒲留仙写书翻译文言文奔走相告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参考答案:

1. ①觉:(被)发现 ②忿:愤恨 ③故:所以 ④狱:案件每题1分,共4分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

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 ④略不动心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分)①离开,离去②等候,等待③曾经 ④一点也不,丝毫不2.(6分)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⑵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省略成分的少补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⑶(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2分,错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3.(4分)路不拾遗(或:拾金不昧)(1分);寄金不取(1分)。

作者认为抵御长期的诱惑更难畏斋生活困难,而那箱钱一直存在他身边,如果他意志不坚定,很可能找一些借口把钱先用了(2分)【译文】有个秀才叫何岳,号畏斋曾经再一次走夜路的时候捡到200两银子,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劝自己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上带着银子来到捡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找了过来,问了他银子的数目和封识(封印的标识),全都吻合,就还给了那个人那人希望分给何岳一些银两表示感谢,何岳说:“如果我捡到这些银子而不告诉任何人,这些不就都是我的了么,难道我会在乎这点?”那个人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何岳又曾经教书与官宦之家,那家的官员因为有事进京,把一个箱子交给何岳保管,里面有几百两银子,说:“过一段时间来取”走了好几年,毫无音讯,听说这个官员的侄子因为其他的事情到南边来,并不是为了取回箱子于是托他把箱子带过去。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在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贪心;那金钱寄放在他家多年,而他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注释】

①行室:田间休息处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③豕:猪1.解释加点词语(4分)(1)一屠暮行 ( ) (2)顾无计可以死之( )(3)股直不能屈( ) (4)遂负之以归 ( )2.翻译句子(6分)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负之以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

1. (1)晚上 (2)使……死 (3)大腿 (4)背着【评分】每题1分,共4分2.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狼的威胁:逼 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 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译文】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

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

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蒲留仙写书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故⑧笔法超绝【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 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②必令畅谈乃已 ③必强执与语 ④如是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到 ② 才 ③拉 ④像这样2.(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3.(4分) (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2)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译文】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于令仪诲人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 长厚:为人忠厚。

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如其欲与之 ②既去③乃邻舍子也 ④恐为人所诘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②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③盗大感惭,卒为良民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4分)参考答案:1.①给 ②离开 ③竟然或原来 ④追问【评分】每题1分,共4分2.①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②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 ③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意思对即可)【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译文】 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

”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 (4分)(1)既学而归 (2)孟母方绩(3)孟母以刀断其织 (4)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2、翻译(6分)(1)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2)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3)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1.(1)已经 ( 2)正在 (3)用 (4)拜师学习。

2.(1)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2)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3)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3.围绕用孟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tuó,口袋,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

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以善酿致富 ⑵或遣童婢沽……⑶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⑷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⑵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⑶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4分)参考答案:1.(1)凭借、依靠 (2)派遣,打发 (3)超过。

⑷快步走2.⑴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⑵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⑶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3.(1)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评分】每条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译文】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

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

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

”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

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江乙对荆宣王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注释】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1.解释加点词语(4分)(1)子无敢食我也(2)天帝使我长百兽

(3)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4)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2.翻译句子 (6分)(1)子以我为不信(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2分)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2分)

参考答案:1.(1)吃(2)做……领袖(3)逃跑(4)明白2.(1)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2)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3)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3.狐假虎威4. 这个故事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表现狐狸的聪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坏人为了欺负好人和干坏事,总要找到一种势力作为靠山,打着一块招牌,掩护自己,吓唬别人。

善良的人们,要学会识破这种骗术【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九、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

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 ) ②悉割半为薪 薪:( )③明旦去 旦:( ) ④侃犹不返 返:(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译文: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译文:③路已远,君宜还译文: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答:参考答案:1.①素:向来,一向②薪:柴,柴禾③旦:天亮,早晨④返:回去【评分】每题1分,共4分2.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学生对陶母的做法并不认同,只要自圆其说,即酌情得分【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十、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 (3)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犹 ( )(4) 悉以作钉 以(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陶公性检厉,勤于事译文:(2)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3)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译文: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4分)参考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咸不解其意 咸(全、都)(2)值积雪始晴 值(遇到,碰上……的时候。

) (3)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犹 (还)(4) 悉以作钉 以(用来)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陶公本性节俭,在做事上非常勤快(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

(3)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4分)【译文】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

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十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日:“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日:“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好:( )(2)公使吏禁之 之:( )(3)则外莫敢为也 莫:( )。

(4)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逾:(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2)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3)逾月,而国莫之服3.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1.(1) 喜欢(2)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3)没有人(4)超过【评分】每题1分,共4分2.(1) 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2)大王让宫内女子这样穿,但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卖马肉.。

(3) 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译文】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这种行为,(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十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永之氓咸善游 咸: ②中济,船破,皆游 济:③有顷,益怠 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遂: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②何不去之!③汝愚之甚,蔽之甚!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参考答案:1.①咸:都②济:渡,渡河③怠:疲惫④遂:于是,就【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①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②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评分】每文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众客和之( )

②亦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 ④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2.翻译:(6分)①天之于民厚矣②不如君言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什么?你对鲍氏之子的话如何看待?

(4分)参考答案:1.①附和 ②也 ③一同 ④相似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3.责难、驳斥【译文】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

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鲍家男子年龄二十岁,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种类不同而已。

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张之万之马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A.畜一红马( )B.公不许 ( ) C.之万怪之 ( )

D.比公乘之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②此乃劣马,故退之③盖此马愿从主也3.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A.畜一红马(养) B. 公不许 (同意 、 答应)C. 之万怪之 (对…感到奇怪) D. 比公乘之 (等到)2.(1)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2)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

(3)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3.因为军人虽识马,但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以其道策之【译文】张尚书张之万,养了一匹红马,非常神勇,曾经日行千里,却没有气喘吁吁有一个军人看见非常喜爱,派人来买,张之万不答应。

那人一定要买,张之万无奈,于是让那人牵了去没过几天,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很奇怪,询问缘故,那人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掀了下来连连换了几个人,都被掀了下来这匹马是劣马,于是退回来”张之万求之不得,于是退回了钱收回了马。

等到张之万乘马时,非常温驯,和以前一样原来是这匹马希望跟随主人十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④,覆以绣衣,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⑶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①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④卓:同“桌”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云耕者入坏冢而得 云得(2)公以百金答之 答(3)笑谓坐客曰 谓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非故也,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表现了韩魏公什么样的品质?(4分)参考答案:1.(1)说获得,得到 (2)答谢。

(3)对……说【评分】每空1分,共4分2.(1)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劝说所有客人饮酒 (2) 不一会儿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 (3)(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3.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等【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承拙斋家传张惠言(清)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注】①侷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圈画改订诗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九试于乡,不得举( )⑵客有至者,则延入( )⑶常语学者曰( )

⑷于身心何所益(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译文: ⑵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译文:⑶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1.⑴任用,选拔⑵领,邀请⑶告诉,对……说⑷好处2.⑴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⑵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⑶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3.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⑸勤奋著书⑹热情好客【译文】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他的父亲叫承兑,因为孝顺闻名乡里,从事编写地方志的工作。

承拙斋在宜兴向杭生老师学习,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涉猎诸子百家,写诗歌、八股文等,并且把亲自做事当作自己的追求补学生员,参加了九次乡试,都没有考中借所学的知识教授学生,终老一生作《爱吾庐记》来自我表述,文章的内容是:“爱吾庐是承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不能遮蔽风雨、太阳;庭院 狭小,没有奇葩异卉可以娱乐眼睛有书几千卷,先生在房屋中昼夜讲习有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别授予一部经书,每天和他们辨析所学文章中的问题让他们写诗歌文辞,以圈点他们的文章为乐趣。

没有童仆使唤,有到爱吾庐的人,就请进来,用粗陋的饭食招待,相对而坐,与他们谈论古今圣贤之人,就像在几案边会晤一样先生用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作为地基,用身体力行来登堂入室,用惩戒怨恨、遏制欲望为院墙,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为门户,用读写书策、吟咏诗歌为花园。

保全我没有受到尘俗玷污的本性,处于这个地方就心情安定,进入这个地方就自得其乐,这些是没有必要向其他人说的”他的乐趣就是这样他常常对学生说:“文章、诗歌的词句文法都是小技艺,对身心有何好处?读圣贤书,难道就像这样吗?”他的儿子承志,进京参加会试。

临行前,承拙斋告诉他:“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得失之间,要慎重对待!”承志的兄弟都恭顺谨慎、努力学习,这都是他们的父亲教的承拙斋写有《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八股文若干篇享年六十六岁,在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十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 (4分)①诸子禽之 禽: ②汝素寡悔 素: ③问其所欲 欲: ④卒为良民 卒: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②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③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4分)参考答案:1.①禽:通“擒” 抓获 ②素:一向,平时 ③欲 :想要 ④卒:最终2.①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②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③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感悟言之有理即可【译文】曹州人于令仪,原来是个以贩卖货物为业的小商人他为人宽厚,从不欺骗人,晚年时家道殷实富足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到于令仪家里行窃,被他几个儿子抓住了。

原来小偷是邻居家的儿子于令仪问他:“你一向为人本分谨慎,何苦要当小偷呢?”小偷回答道;“不过是被贫穷逼成这样罢了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如能得到十千钱,就足够穿衣吃饭了”于令仪就按他说的数目,付给了他钱。

小偷拿了钱以后,已经走出去了于令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他那小偷不知是否有变,非常害怕于令仪说:“你如此贫困,夜里带着十千钱回家,我恐怕你在路上,要被人怀疑盘问,就麻烦了”于是于令仪留下小偷,在自己家里过夜,到天亮后,才让他回去。

小偷经历了这样的人和事,很受感动,大为惭愧,后来终于成了一个良民十八、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书谢御史吴敏树【清】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莫敢诘 莫: ②先生文章名一时 名: ③汝敢笞我! 笞: ④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假: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②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③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参考答案:1.① 没有人(谁)②著名 闻名 ③ 用竹板打 ④借 2.① 宰相和珅位高权重,气焰嚣张② 这辆车怎么能再让宰相乘坐呢!③ (他)喜好山水,于是游遍了江苏浙江一带,所到的地方,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捧着竹杖草鞋欢迎他。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谢御史因鞭打和珅家奴,焚烧和珅的车子而被削职的故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译文】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十九、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将三军 将:__________ ②吴起不悦 悦:__________③好用兵 好:__________ ④方是之时 方: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6分)①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率领 ②高兴 ③喜爱 ④正当,在2.①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

②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③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二十、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有一老父衣粗衣 ②孙叔敖再拜曰 ③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④官益大而心益小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穿 ② 两次 ③离开(背弃) ④小心谨慎2.(1)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2) 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

(3) 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3.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孙叔敖是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 【译文】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

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二十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①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②人于萑苻③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⑨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注释】①(服)使…服从②〔取〕同“聚”③〔萑苻〕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④〔汔〕读音qì,接近,差不多⑤〔从〕通“纵”⑥〔诡随〕放肆谲诈⑦〔絿〕读音qiú,急,急躁⑧〔遒〕迫近,聚集。

⑨ (慢) 对上司无理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故鲜死焉 ②疾数月而卒 ③不及此 ④盗少止 2.翻译下列句子(6分)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很少 ② 病 ③到,等到④稍稍,稍微2.(1)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

(2) 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3) 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3.答:说明为政者要宽严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4分) 【译文】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主政。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轻视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

”(子产)病数月后死去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很多盗贼,(他们)从沼泽地招集人手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此地步”发步兵去攻击沼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才)稍微被遏止。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