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_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越早知道越好
绪 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气上古期的第一段,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
绪 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气上古期的第一段,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文字产生——书面文字——殷商甲骨卜辞、殷商及西周青铜器铭文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巫史不分——巫觋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史官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日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2.西周——“学在官府”——贵族(六艺:礼乐射驭书数)3.春秋战国——分封制解体,“士”阶层兴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三、先秦散文的历史发展轨迹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一)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2.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3.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其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
(2)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2.尚质的文学倾向墨家尚质,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墨子之所以反对华丽的言辞,是担心在游说过程中君主只陶醉于文辞,而忽略了游说者的真正意图,以致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
此观点对后世文学尚质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3.“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孔子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兴、观、群、怨”说,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途径“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可看作是儒家的文学纲领,更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
(1)“兴”是指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使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2)“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定,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
(3)“群”是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诗歌和音乐一样,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凝聚点,应该反映共同体的情感(4)“怨”为“刺上政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恩怨之情,这种情感往往是指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
4.自然朴素的文学追求(1)道家认为天地自然不但隐含着至上的真理,同时也显现了“大美”通过自然的“大美”以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2)道家认为文学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3)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4)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子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因此,淡泊宁静的情思要求着平淡的形式,朴素自然的文学风格才能和自然无为的精神相协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