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学_李文学起义真没想到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4-10-18

其父字阿成拉罗摆夷人,祖籍小里自么村人,后迁舍苴地村,后又入瓦卢村,为潘氏庄主佃户。 1855年,李文学之父在上山打猎中被猛兽所伤,不治身亡。

李文学_李文学起义真没想到

 

李文学(1826―1874),又名李正学,彝族,云南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瓦卢村)人清末云南哀牢山区各族农民起义领袖其父字阿成拉罗摆夷(彝族)人,祖籍小里自么村人,后迁舍苴地村,后又入瓦卢村,为潘氏庄主佃户。

其母张氏,罗罗濮夷(彝族)人,世居弥渡瓦卢村,南诏先王三十九代遗裔1855年,李文学之父在上山打猎中被猛兽所伤,不治身亡其母痛不欲生,服毒自杀,被深入哀牢山区“促夷起义,应援天国”的王泰阶、李学东所救,李文学因之结识两位太平军战士。

1856年,李文学在王泰阶、李学东的协助下,在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聚众五千余人,誓师起义李文学慷慨激昂地宣读了起义檄文: “我哀牢之夷民,历受汉庄主之欺凌,僻之山野,贫苦为生,几十世矣,自满贼入主,汉庄主与之狼狈为奸,苛虐我夷汉庶民,食不就口,衣不蔽体,白发爹娘,呻吟于床,幼弱子女,扶门饥啼。

方今刃及颈项,岂容奢冀免死?矛逼胸堂,何望乞怜求生?本帅目睹惨状,义愤填膺,膺举义旗,驱逐满贼,除汉庄主望我彝汉庶民,共襄义举;则天下幸甚!我哀牢庶民幸甚!”起义军占领密滴村(今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密滴村)后,处决了密滴村罪大恶极的大庄主潘云溪。

没收庄主李丕的房子作为帅府不久,李文学的好友杞彩顺率两千多名起义军参加了李文学的队伍,李文学的队伍迅速壮大,人数达一万多人此后,起义军又取得红岩大捷,李文学前往大理会见杜文秀杜文秀出城五里相迎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表示要团结协作,共同对敌,并肩战斗,迎接胜利。

当时,力量较强的杜文秀以“总统兵马大元帅”的资格,加封李文学为“大司潘”镇守蒙乐(今南涧地区)、哀牢(今哀牢山地区)、南诏山区李文学起义不断胜利,将领们共同推举李文学为“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任命王太阶为参军,杞绍兴、刘炳贤为副参军,李学东为上将军,鲁得胜为副上将军,帅府内设立左右将军和督粮官,以李学明为右将军,鲁发美为副将军,罗自美为左将军,李明学为副将军,鲁东应为督粮官,笪荆、鲁安林为副督粮官。

同时,在起义军控制的军事要地,暂设右左南三个督府,徐东位为右都督,字安东为副将军,札绍兴为左都督,字阿乌为副将军,杞彩顺为南都督,杞彩云为副将军李文学为领导的农民革命政权建立后,向清王朝反动统治者及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激烈斗争,将“帅府、督府近邻之庄主田亩,悉收为军耕,”在根据地内,实行“免租薄赋”等政策措施。

从而,在哀牢山地区建立了一个“民富而府实”的政体经10年的奋斗,根据地扩大到今云南南涧、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源、新平、元江、墨江等10多个县的大部分地区,其督府也由原来3个增至8个在已建立的根据地范围内有彝、汉、回、白、苗、傣、布朗、哈尼、僳僳等多种民族,总人口达50多万人,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军调集重兵围攻大理,李文学率部将李学东、李明学等带领3600余人救援大理杜文秀政权,不料南涧失守,被清军围困,李学东战死,李明学叛变,出卖了李文学1874年3月28日,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

这场斗争时间长达18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团结村与瓦卢村交界处——李文学故居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密滴村——李文学纪念馆

李文学纪念馆

李文学纪念馆前点将台上的李文学骑马塑像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团结村磨刀箐——李文学纪念碑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乡下村曾经的起义军帅府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城53公里的 “乌龟山”——李文学殉难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