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_中国文学研究期刊真没想到
最近拜读了侯洪先生的《纪录片的诗学想象:历史与文本研究》一书。著作从纪录片发展历史的视野来论述纪录片的主体性创造,作者把它称之为“诗学的想象”,特别是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依托,试图对纪录创作的几乎所有领域进行观照,这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最近拜读了侯洪先生的《纪录片的诗学想象:历史与文本研究》一书著作从纪录片发展历史的视野来论述纪录片的主体性创造,作者把它称之为“诗学的想象”,特别是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依托,试图对纪录创作的几乎所有领域进行观照,这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纪录片创作是现实留存的影像与作者主体的表意动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纪录片的“真实”描绘为一个坐标图的话,竖线是影像系统,它的内涵是哲学意义的“存在与现实的印象”;横线是表意系统,它的内涵是主体性的“动机与表达”。
两者的交叉点就是纪录片的“真实”,过去我们认为,处于中央的交叉点是平衡的,而偏离了一方就很容易失衡但是我们遇到了挑战,sora文生视频模型打破了影像系统的这一“平衡”,类似网络游戏般的虚拟场景、情景再现或科幻动画等,使得影像系统的一条线有可能变为零或趋近于零。
《诗学想象》看到其中的发展轨迹,并试图描述由此可能出现的纪录片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影像其实只是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物质现实的存在形态,它并不是物质现实本身这种“非物质性”,使得影像与现实分离开来,让影像具有了“符号”的功能。
因此,纪录影像就具有了双重特性,摹写现实的“记录性”和作为表意符号的“指意性”指意,往往是根据创作者的表意动机,让影像隐含某种意象性或抽象性的表意能力它将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某种特殊的造型处理,从具体事物的描写中跳脱出来,形成隐喻或“类概念化”,去创造一个内心视像,从而形成一种心理意象。
此外,画面的直接形象还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产生引申意义,这种意义具有抽象的理性色彩画面的抽象意义在于创作者的动机与主动的赋予,进而还能由此引申出不同的层次,艺术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等等这些反映的都是作者的主体表达能力。
该书关注到了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表意文本,其实是一个表意系统,是一种用影像语言的书写,是一个作者创作的结果如果我们从客体存在与主体动机的关系来探讨,可以发现,诗学想象是超越纪实的主体动机的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过去常说,表意系统,有三个层次:呈现、呈现的超越和诗化的品格。
呈现,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指示意义产生于影像的结构之中,影像直接指示出了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同时又根据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取向,形成了多层次的意义结构但是,这些都是以现实的存在为依据的呈现的超越,是一种内涵意义的表达,是在影像表面意义的基础上,经过了理性升华和象征化提炼。
影像的内涵,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同时它又渗透了创作者知性、社会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因素,成为对简单意义的语意整合与引申在这里,“动机”和“超越”是两个重要的观察点诗化的品格,是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通过影像操作,使原本对现实的观察,变为对影像审美价值的确认,从而使影像增添表达审美意义的功能。
审美意义,是附加于内涵意义之上的非实用性的意涵,是一种艺术品格和精神内涵我们在探讨纪录片的表意结构时,把它作为意义生成系统的最高层次来看待但是,它是从对现实影像流动的纪实化展现中传达艺术精神的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困惑,在诗化的意义系统中,影像与动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客体现实与主体表达的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过去,我们把纪实性纪录片,定位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再现系统和媒介,它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它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复刻着社会文化的意义和观念而艺术性的纪录片,一般认为是个体化的主体性文化叙说,尽管它涉及的面可能很广,表现的对象可能众多,但是,它是感性的,人性化的,非功能性的。
著作将纪录片放在历史的视野下,去透视人类浪漫的审美需求,从文本中去提炼隐藏的诗意,并赋予它们文学性和文化性的含义,让艺术性诗学成为纪录片的应有之义,这的确是有独到之处的(作者系电视学者)注:本文原载于《文艺报》,中国作家网转载。
图书简介本书由导论和十个专题章节组成,每章又下辖理论导引和文本分析两大框架在130余万字中,搭建起场域性的多维层面阐释纪录片的价值域:一种作为档案的历史和国家记忆、民族记忆、文化记忆和人类记忆的维护与分享的媒介记忆建构平台,展示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以及世界上不同文明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与独特性;同时,通过文本分析的框架平台,可以看到一种作为媒介哲学的纪录片,既是指向纪录片本体的自我反思也是作为纪录片人及其受众置身媒介中的存在、世界中的存在的自我展示。
此外,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的建构性、批判性的文化力量及其多功能性的价值,正是通过一个个经典文本的解读展示出来,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平衡性,战争的冲突与生态破坏的创伤性以及我们如何面向数字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想象,都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纪录片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侯洪,男,汉族,成都市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传播、国际(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传播以及媒介文化与比较文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部级课题以及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
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及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评审及项目成果鉴定专家、中央电视台特邀节目评奖专家、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评委、四川大学世界纪录片影像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著作有:《诗学生成比较研究:以中法近现代诗学为视角》(2020)、《国家公关时代:视听媒介与国家形象塑造》(主编,2015)、《受众心理与国家安全电视宣传策略研究》(合著,2012)、《纪录片概论》(副主编,2010)、《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2006)、《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织与发展传播研究》(2015)、《法国诗学概论》(译著,1990)等,参写的著作有《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论》。
此外在《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影》《电影文学》《当代文坛》《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80篇,有的被《新华文摘》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地理》《外国文学研究》转载。
滑动查看完整目录上册目录前言 1导论 迈向纪录片诗学的坦途 1第一节 合法性归宿:“真实”的知识谱系与“诗学”的历史根基 4一、后现代语境下的纪录片真实性的诗学突围 5二、纪录片理论重建的哲学和诗学启示 8
第二节 历史性回眸:世界纪录片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15一、 从筚路蓝缕的开创到身份的确认、直接电影 / 真实电影时代及论文电影的兴起 17二、新纪录电影及“后格里尔逊时代”的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审美意识 45
三、世界纪录电影发展格局中的中国纪录片及其主体性建构 49第三节 21 世纪纪录片理论研究前沿与纪录片诗学构建的关联性 59一、“后制品”时代的纪录片新发展样态与跨学科研究路径 60二、从平面到立体:纪录片的诗学新视界 63
三、纪录片诗学建构的历史关联与理论透视 65参考文献 66上编 诗与史 纪录片的发现与使命第一章 出发:从人类学走向艺术和真理的世界 75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76一、身份:从人类学及影视人类学到人类学纪录片 76
二、历史: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88三、地方性想象:中国四大地域民族文化与纪录影像美学风格的表征 121四、创新:当代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趋向及范型136第二节 文本分析143一、 文本Ⅰ 世界经典纪录片兴起的坐标—— 以《北方的纳努克》和《亚兰岛人》为例 145
二、 文本Ⅱ 世界经典纪录片的新阶段与新视角—— 从《夏日纪事》到《中国新年》三、 文本Ⅲ “后格里尔逊时代”人类学纪录片的跨学科生成—— 基于反身实践及媒体人类学视角下《人类溯源》与《文明》的人类文明再审视156
四、文本Ⅳ 实验民族志影像的新标识—— 以《甘地的继承者》为例 162五、文本Ⅴ 当代人类学片的前沿坐标—— 以《利维坦》与短视频为例166六、 文本Ⅵ 中国系列1·东北古老民族文化失落的背影与现代转型的困惑—— 以《最后的山神》和《神鹿呀 我们的神鹿》为例 177
七、 文本Ⅶ 中国系列2·西南泸沽湖地域摩梭人的女神与现代转型的期盼—— 以《三节草》为例181八、 文本Ⅷ 中国系列3·西北(新疆)本土遗产的挖掘—— 以《祖鲁》为例186九、 文本Ⅸ 中国系列4·东南乡土的地方性意象—— 以《金翼山谷的冬至》为例 191
参考文献197第二章 修辞:艺术影像的塑形与影像媒介的祛魅 202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205一、“艺术纪录片”的命名及其史学地位的考察 205二、价值:传播学与社会文化学视野下艺术纪录片的特征与功能245
三、品质:艺术纪录片对纪录影像世界的祛魅 256四、效用:影像媒介对艺术记忆的重构 266五、中国艺术纪录片的在场及其主体性地位的张扬 280第二节 文本分析 297一、 文本Ⅰ 世界艺术纪录影像的早期篇章—— 纪录语汇的开创与风尚 298
二、 文本Ⅱ 纪录影像作为一种自我解放艺术的张扬—— 以六部作品为中心 306三、 文本Ⅲ 视觉文化视角下的艺术纪录片之旅—— 以七部作品为中心 321四、 文本Ⅳ 纪录影像中艺术空间话语的构建—— 以八部作品为中心 331
五、 文本Ⅴ 纪录影像之艺术中国题材的图像绘制与多重凝视—— 以新近多部作品为中心345参考文献 362第三章 国家:主流话语的引领与融合368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371一、主流文本的特性: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当前发展路径与传播格局 371
二、书写路径与媒介空间:主流纪录片生成的历史语境与文化逻辑 379三、传播策略与效果:大众化与审美愉悦的融入与姿态 388四、国际题材的拓展:当代主流纪录片发展的新面向 401五、品格与追求:当代主流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407
六、功能的新开拓:纪录片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与媒介圈搭建 413第二节 文本分析418一、 文本Ⅰ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开创与拓展—— 以《望长城》《国家记忆》《山河岁月》《记住乡愁》和《中国》为例 419二、 文本Ⅱ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视野—— 以《互联网时代》《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 450
三、 文本Ⅲ 当代主流纪录片的新叙事与新样态—— 以《本草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461四、 文本Ⅳ 当代主流纪录片与公共外交的媒介塑形—— 以《泊客中国》《从〈中国〉到中国》《中国缘》为例 474
参考文献 487第四章 民间:独立制作的崛起与探索 491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492一、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缘起与发展 492二、探索与共存:独立纪录片的特性、发展现状和挑战 504三、审美镜像:独立纪录片的视觉追求与风格化特征 523
四、个性化叙事:题材的边缘化与批判性思维 528五、市场、平台与他者:国际纪录片节/ 影展的运作与传播 538六、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话语场构建策略、国际化进程与新样态趋向 548第二节 文本分析 557一、 文本Ⅰ 独立纪录片底层记忆的开启与创伤记忆的另类表达——《流浪北京》与《二十二》 558
二、 文本Ⅱ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叙事与故事化叙事策略——《归途列车》与《四个春天》 566三、 文本Ⅲ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人物肖像新绘——《中国梵高》与《摇摇晃晃的人间》 575四、 文本Ⅳ 中国独立纪录片中的女性凝视及其话语功能探析—— 以《回到凤凰桥》《姐妹》为中心兼及《掬水月在手》581
参考文献 592下册目录中 编 镜与灯:记忆与主题影像的拓展第五章 城市与记忆:纪录片的城市叙事与历史的在场 601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603一、城市的发展与传播:关于城市的多维研究视野 603
二、纪录片的城市记忆:城市纪录片的兴起与发展 629第二节 文本分析 663一、 文本Ⅰ 城市礼赞·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讴歌—— 从《二十四美元岛》到《柏林:城市交响曲》 664二、 文本Ⅱ 城市图像·记忆与视觉化风格—— 以《尼斯印象》和《纽约,纽约》为例 669
三、 文本Ⅲ 城市危机·后工业文明的哀歌—— 以《失去平衡的生活》为例 673四、 文本Ⅳ 都市印象·东方之城的追忆与影像叙事的互文—— 以《德兴坊》和《海上传奇》为例 676五、文本Ⅴ 世博印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城市之光》为例 681
六、 文本Ⅵ 凝视城市·当代影像新叙事与“后格里尔逊时代”的多模态呈现—— 以《临安的记忆》、《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纽约:美国最繁忙的城市》《纪实72 小时》(中国版)、《洛杉矶影话》为例 685参考文献 693
第六章 灾难与记忆:二战·难民·抗疫的纪录影像三重奏 698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698一、不忘历史的文字书写:关于战争的多维研究视野 698二、纪录片的战争记忆:反法西斯战争影像的历史叙事与当代话语形态 713
三、战后新风险与非传统安全的创伤 734第二节 文本分析 748一、 文本Ⅰ 新闻纪录片与舆论战—— 以《我们为何而战》为例 749二、 文本Ⅱ 全球记忆的东方叙事之魅—— 以《东方主战场》为例 751
三、 文本Ⅲ 战争另类记忆的新标识—— 以《黑暗之课》为例 754四、 文本Ⅳ 记忆的反思与批判·“二战”纪录片人文批判的新向度—— 以《战争迷雾》为例 757五、 文本Ⅴ 战乱记忆之维·离散难民纪录片的反身实验—— 以《当保罗穿越大海》为例760
六、 文本Ⅵ 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与全球抗疫的媒介记忆·新冠肺炎遭遇战的中外叙事—— 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好久不见,武汉》《纽约:新冠日记》为例 763参考文献 771第七章 体育与记忆:赛场风云与极限挑战的多样态叙事 776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777一、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发展与本质 777二、媒介记忆在现代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780三、记忆的在场与体育纪录片的叙事范型和张力 788四、数字时代中外体育纪录片发展的图景 794
第二节 文本分析 801一、 文本Ⅰ 奥运纪录片的首座里程碑·双重“竞赛”的神话——以《奥林匹亚》为例 801二、 文本Ⅱ 奥运纪录片的东方转场·承前启后的东京记忆——以《东京奥林匹克》为例 806三、 文本Ⅲ 奥运影像的中国记忆·东方风采的复合叙事——以《筑梦2008》和《我们的奥林匹克》为例 809
四、 文本Ⅳ 攀登精神与全球传播的在场—— 以《喜马拉雅天梯》为例 814五、 文本Ⅴ 极限运动的浪潮—— 当代西方体育实验短片的创新性评述 819参考文献 826第八章 生态与记忆:同一个星球的凝视与绿色影像的表达 830
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831一、新的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 831二、绿色记忆作为一种认知和信念的引领 845三、绿色记忆与叙事新大陆的开创:纪录片书写的多维生态视角 847四、记忆的风景:双重视角下生态纪录片的中西比较 857
第二节 文本分析 874一、 文本Ⅰ 敬畏生命的唯美之歌—— 以《迁徙的鸟》为例 875二、 文本Ⅱ 吹响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保护的号角—— 以《海豚湾》和《平衡》为例 880三、 文本Ⅲ 敬畏大地的“地球— 祖国”之歌—— 以《蓝色星球》和《家园》为例 887
四、 文本Ⅳ 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之歌—— 以《森林之歌》《众神之地》和《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例 893五、 文本Ⅴ 与大地的对话·艺术即自然与创造—— 以《河流与潮汐》为例 904参考文献 910下 编 技与思:世界纪录影像的新纪元
第九章 创新与异质同构:西方新纪录电影与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开拓 917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 919一、西方新纪录电影的兴起及“后格里尔逊时代”的来临919二、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划时代意义 942
三、自传体纪录片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观察 953四、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的风格和价值追求 970第二节 文本分析 979一、文本Ⅰ 在废墟中挖掘真相—— 以《浩劫》为例 980二、 文本Ⅱ 真理的斗牛士与信仰的追求者—— 从《华氏9 / 11》到《风的故事》 986
三、文本Ⅲ 新纪录运动崛起的呐喊—— 以《彼岸》为例 993四、 文本Ⅳ 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后浪与回声—— 从《北京的风很大》到《冬日》 1001五、 文本Ⅴ 影像记忆的时代见证者—— 以“张以庆作品现象”为例 1008
参考文献 1018第十章 技术拓扑与影像新视界:纪录影像的后现代表征 1023第一节 学术聚焦:主题·语境·话语1024一、艺术新形态创生的开放式时代语境 1024二、新艺术形态的范式转向与审美空间拓展 1032
三、新艺术形态的媒介社会化生存与政治生命诗学的追寻 1041四、新艺术形态的勃兴:边缘与跨界的涌动、拓展与颠覆1048第二节 文本分析 1125一、 文本Ⅰ 动画纪录片的追问:记忆与真相的捍卫—— 以《芝加哥10》和《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为例 1125
二、 文本Ⅱ 动画纪录片的品格:技术与艺术共生的融通—— 以《博斯,魔鬼的天使翅膀》和《奥斯卡》为例 1129三、 文本Ⅲ 中国动画纪录片的历史叙事创新—— 以《大唐西游记》和《中华五千年》为例 1134
四、 文本Ⅳ 科幻纪录片叙事的跨学科重塑与融贯—— 以《我们到底知道多少?》为例 1142五、 文本Ⅴ 媒介— 哲学视野观照下的科幻纪录片创作探视—— 以《机器人革命》为例 1146六、 文本Ⅵ 科幻纪录片的媒介社会化预言—— 以《你瞧,网络世界的幻想》为例 1151
七、 文本Ⅶ 数字实验性纪录片的时间美学窥探—— 以《鲁尔区》和《行者》为例 1156八、 文本Ⅷ 数字时代下虚拟纪录片的新范式转向探究—— 以全球首部虚拟纪录片《我的第二人生》为例1163九、 文本Ⅸ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伪纪录片”的创新性模式呈现—— 以《总统之死》为例 1166
十、 文本Ⅹ 中外虚拟现实纪录片的开创与体验创新—— 以《流离失所》和《山村里的幼儿园》为例 1170十一、 文本Ⅺ 纪录片的全新形态与美学重构之创举—— 以“参与交互型”纪录片为例. 1176参考文献 1183
附录纪录片影展及相关传播平台资源汇总 1189后记 1194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