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吧_大众文学网-排行榜-手机阅读全程干货
80年代初,这是大众文学的发轫期。开始之初,主要是引进港台的有关作品,如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霍元甲》、《陈真》等电视连续剧。
80年代初,这是大众文学的发轫期开始之初,主要是引进港台的有关作品,如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霍元甲》、《陈真》等电视连续剧然后逐步办刊物,如《今古传奇》、《章回小说》(1985年1月创刊)、《传奇文学选刊》(1985年1月创刊)、《中国故事》(1985年11月由《中国故事选刊》改名)等;出作家,如聂云岚、陈屿、冯骥才、柳溪、吴越、冯育楠、朱晓平、彭风;出作品,如《玉娇龙》(根据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改编)、《夜幕下的哈尔滨》、《津门大侠霍元甲》、《大盗燕子李三传奇》、《江湖风云录》、《刑警队长》、《括苍山恩仇记》、《傍晚敲门的女人》、《黑色诱惑》、《瓜棚女杰》、《珊瑚岛上的死光》等。
购销两旺,才形成气候,引起讨论
这一阶段,政治意识形态还占据中心地位,经济改革尚未正式启动由于没有与之对应的坚实的现实物质条件,所以,人的欲望的解放不仅是模糊的而且往往以抽象的形式演进着,致使此期的大众文学鱼龙混杂,难以决然与精英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割断联系。
另一方面,当时社会的经济改革尚未付之具体实施,这决定了以经济利润为旨归的大众文学"知趣"地退居边缘,听凭精英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为争夺权力话语不时地发生冲突其实,就精英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学而论,它们当时的确也程度不同地处在颇为激烈的酣战之中(如1981年、1986年两次"反自由化"和"清污"运动,三次有关"朦胧诗"的大讨论),对大众文学无暇顾及。
大众文学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但也许是"祸兮福所倚",这种特殊的境遇正好为当时的大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大众文学比较容易地通过了"政治审查",取得了一张绿色的"通行证",并逐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大众文学这样凌厉逼人的进攻姿态,精英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并非没有顾忌,它们之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更多的似乎是本能地予以排拒这就形成了大众文学与它们之间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三角关系"。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学比较宽容忍让因为按照人类文化学的理论,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精英文学、大众文学分别属于主文化、反文化、亚文化主文化代表国家意志和官方正统趣味,强调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上的规范,偏于稳定保守;反文化是一种激进文化,它主要强调对传统被视为合法性话语的批判与突破,是知识分子雅趣和内在的反制约性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亚文化是一种从属文化或曰副文化,它代表社会时尚和大众,虽然它也有自己特有的观念、行为规范和利益,但从总体上看仍属于主文化所代表的大群体,受到主文化程度不同的支配,因而从文化价值取向上接近保守,是一种保守性的文化。
因此,主文化与亚文化天生就具有合谋结盟的可能这种结盟对稳定社会文化是有利的,但对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却颇为不利出于前者的考虑,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支持的
可能是缘由于此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对大众文学尚比较宽容,大体能与之和平共处,因为大众文学不会也不能对它构成致命的威胁当然,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标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也给大众文学一个限度:不准逾矩写色情与暴力;而且基于精英文学因思想艺术上的前卫性、探索性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为了加强自身的领导权,密切文学与读者的联系,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事实上对大众文学是呵护和偏爱的,有时甚至无意地走到一起,结成暂时的同盟军。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片子艺术质量并不高,它所表现的"好人一生平安"的主题也缺乏时代感,但老百姓和政府都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慧芳"一时不胫而走,演员凯丽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