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陆文夫_美食家陆文夫小说新鲜出炉
很多人知道陆文夫,是因为“美食家”这个称号,也是因为《美食家》这本书。
书中把朱自冶这个“好吃”的人物刻画得生动无比为了吃,他可以天不亮起来赶头汤面,为了吃可
很多人知道陆文夫,是因为“美食家”这个称号,也是因为《美食家》这本书。
书中把朱自冶这个“好吃”的人物刻画得生动无比为了吃,他可以天不亮起来赶头汤面,为了吃可以娶官僚遗弃的姨太太,为了吃也可以和晚年才结婚的老婆吵架闹离婚朱自冶对苏州美食如数家珍,比如朱鸿兴的头汤面、陆稿荐的酱汁肉、玄妙观的油炸臭豆腐、松鹤楼的传统苏帮菜等等。
以吃为线索,陆文夫讲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
后来《美食家》被翻译成好几国文字,仅在巴黎就销售十万余册不过当大家用“美食家”一词形容陆文夫时,他却自嘲不过是“馋人”而已作家王蒙曾说:“苏州因他更加苏州,文夫因苏州而更加文夫”苏州是陆文夫观察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他也致力于让世界了解到更全面、多视角的苏州。
陆文夫并非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与苏州的初次邂逅是在1944年,16岁的陆文夫来到苏州姨妈家养病,独自出行,被风光吸引,入夜才归家“我到姨妈家只是稍作片刻,便沿着山塘河向虎丘走去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是当年苏州风光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我被这天堂的美景惊呆了:塔影、波光、石桥、古庙、河房……她的美妙超过了我的想象我逛过了虎丘山又乘马车去寒山寺,看完了寒山寺意犹未尽,还到枫桥对面的小吴山上走了一趟回来时已是万家灯火了,姨妈家的人急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乡下来的孩子出了什么事,至少是在苏州迷了路。
”——陆文夫《姑苏之恋》
虎丘之后陆文夫解释:“我不是迷了路,而是着了迷,觉得这苏州简直是一部历史书,一幅风景画。”应该就是从此刻开始,陆文夫的心便一直留在了苏州。
拙政园望北寺塔苏州带给陆文夫的,不止于一块土地、几年光阴,他对文学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事实上都来自于这块土地苏帮菜偏甜口,有人对苏帮菜的印象就是“糖醋”,陆文夫把自己的文风称为“糖醋现实主义”,既有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泥土腥,又有苏州市井中飘来的油烟味。
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地道而真实这里有才子佳人,但更多的是饮食男女、市井居民;这里有园林古迹,但更多的是小桥流水、寻常巷陌;这里有昆曲评弹,但吴侬软语里的家长里短从不曾停歇他告诉读者,这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的天堂那般不食人间烟火,这座城市也有其悲欢离合,这座城市的月亮也会阴晴圆缺。
陆文夫还在十全街开了间酒楼,名为“老苏州茶酒楼”他亲自撰广告,曰:“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1988年12月苏州杂志社成立,由苏州市文联主办的双月刊《苏州杂志》正式出版。
苏州杂志社以叶圣陶生前捐赠给文联报关使用的滚绣坊石弄5号故居作为社址,请陆文夫出任主编办刊宗旨的四句话中有三句话来源于陆文夫在市文联开会时的发言,即“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2005年6月,在《苏州杂志》刚好出版了100期时,陆文夫先生却永远离开了苏州。
一本本《苏州杂志》就像是陆文夫先生写给苏州的一封封情书,情意绵延,万水千山
陆文夫在叶圣陶故居“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睡熟了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象银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莲那不太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白杨,把婆娑的树影投射在狮子马路上,使得街道也洒上了朦胧的睡意”——陆文夫《小巷深处》
苏州小巷之于陆文夫,一如上海弄堂之于张爱玲、北京胡同之于老舍。园林盛景在他眼中,评弹细语在他耳中,苏州风味在他口中,苏州文化在他心中。陆老先生虽已不在,有些味道从未改变。
来源:情调苏州、古吴轩书店
阅读,让苏州更美丽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转发、点赞、点“在看”,一起阅读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