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美食的古诗_形容美食的古诗词句居然可以这样
伴着这些美丽的诗词,小编也祝大家元宵佳节喜乐平安~一定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哦!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称元夕、元宵大概因为是春节庆典的尾声,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贺,正月十五上元之夜是最为热闹的节日了天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地上万盏灯火一派通明,星月灯烛,交相辉映,更有歌舞笙乐,上元灯节成了最有诗意、最为销魂的时刻,多少爱情故事在此时上演,多少异性的倾慕在此时发生,多少诗人有感而发,留下了华美缠绵的诗词篇章……。
在浩如烟海古诗词中,有相当数量元宵诗词。古诗词中的元宵节,千姿百态,富时代特征,让人爱不释手——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杨广】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是隋炀帝写的一首元宵节观灯的诗文此诗极力渲染当时元宵节的热闹气氛中间两联已基本对仗,形象地写出了节日的灯火辉煌首联透露出当时的元夕已被佛教徒用为宣教弘法,末联的描写让人看到的则是宫廷生活的奢华。
“正月十五夜【唐 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的首联总写节日气氛:彻夜灯火辉煌,京城驰禁,整个城池成了欢乐的海洋“火树银花”形容灯采华丽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
这虽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况如许,足见隋唐时代洛阳皇城端门的元宵节观灯盛况
“十五夜观灯【唐 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
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上元夜【唐 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全部是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这是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
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生查子·元夕【宋 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
谁也不曾料到,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青玉案·元夕【宋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 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这首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京都元夕【金 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金哀宗正大二年,即公元1225年,当时诗人家住登封县,他自己在汴京任国史院编修官,来往于汴京与登封之间这年他在汴京度元夕,看到元夕之时京都的繁华,写下了这首诗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元宵【明 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在美好的夜晚,如果只有灿烂花灯而没有皎洁的明月,实在不能让人尽情欢畅;如果只有皎洁的明月而没有灿烂的花灯,也不能算作真正的春光宵禁制度的盛行,让古人们对金吾不禁的元宵夜期待不已,这一夜,正是应该男欢女爱、纵情享乐的时刻。
“清平乐·上元月蚀【清 纳兰性德】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此篇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蚀时所见的景象,后二句赞美其景象不比寻常,即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之情景;前二句写月蚀渐出呈现“初弦’夕之景,后二句写蚀出复圆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多是借景语铺叙,语直而能深曲,真情弥满,委婉动人
怎样,读了这么多绝美的元宵节诗词,大家是否为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所感染?我大中华诗词的魅力,在此刻尽显于字里行间伴着这些美丽的诗词,小编也祝大家元宵佳节喜乐平安~一定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哦!来源:腾讯儒学、中小学教育网。
编辑:孟灵修、江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