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菜畦(菜畦的正确读音)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1

“畦”,普通话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一般是长方形的,如菜畦;二是用于计算种在畦上的

速看菜畦(菜畦的正确读音)

 

“畦”,普通话读作“qí”,《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一般是长方形的,如菜畦;二是用于计算种在畦上的作物的数量,如种了一畦韭菜两畦葱。

三畦菠菜而在黄县话中,“畦”的读音发生改变,“qí”变成“xí”,但这里有个复杂的情况,声母“x”在黄县话中读为两套声母,分别为“ʃ”和“ç”,前者读如西、席、细,后者读如稀、喜、戏“畦”在黄县话中读如鞋(在黄县话里,“鞋”的韵母不是。

ie,而是i,读作çi),调作阳平至于为什么声母会发生改变,一直是我想搞明白的我坚信,每一个声母的变化后面都有一段故事,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谜底 后来我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查询到《本草纲目》“萝藦”条:“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

其根白软其叶长而后大前尖根与茎叶,断之皆有白乳如构汁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大如马兜铃,一头尖其壳青软,中有白绒及浆霜后枯裂则子飞,其子轻薄,亦如兜铃子商人取其绒作坐褥代绵,云甚轻暖。

《诗》云:‘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音畦,解结角锥也此物实尖,垂于支间似之”

䒷蒌此条不仅让我知道芄兰即是萝藦,也就是黄县人口中的䒷蒌,更让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本草纲目》说“觿音畦”,这里用的是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较常见的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注音字和被注音字的读音一定是要相同的。

这说明“觿(xī)”“畦”至少在李时珍那个年代读音还是相同的,后来“畦”音发生变化,读作“qí”,两者读音才不相同而在黄县话中,两者的读音仍然相同,都读作“çi”原来不是黄县话的发音有问题,而是普通话不知什么原因改变了声母,黄县话却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

“畦”的用法在黄县话里也更加丰富,可以作量词用,也可以指田埂围起的长条形的地,比如黄县话说的整地,就是指播种前进行耕地、耙地、平地等工作,也包括开沟、造畦,有了畦就便于浇水、施肥和管理“畦”在黄县话里还有更加灵活的用法,在整好的畦田里播种,也称作“畦”,比如:我畦儿点菠菜。

指的是在畦儿里撒上菠菜种子,长出菠菜后慢慢间着吃还有一种,有点像南方的培育秧苗,就是将植物的种子或块根栽进整好的畦儿或温床上,待发出芽来再进行移栽,这也叫作“畦”

地瓜生芽儿比如“畦地瓜芽儿”,这在山里人来说是件大事,山塂薄地种不了庄稼,只能种些谷子、地瓜之类的杂粮畦地瓜芽儿之前要先造温床,黄县话称为“火炕”,一般是在山脚下依着山势建成一排,有一人多高,上面是铺着沙子的火炕,下面开有大大的灶口,畦地瓜芽儿的时候要架上火头烧,日夜有人值守。

这里的温暖和热闹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小孩子,特别是到了晚上,看火的人弄两块做“母儿”的地瓜扔进炭火里,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烤地瓜的甜香与焦香,用黄县话来形容,就是让人直“拉拉漦水” 用来畦地瓜芽儿的地瓜叫作“地瓜母儿”,一般多是麦茬地瓜,发芽率高。

黄县南部山区种的地瓜分两种,一种是春茬地瓜,五一前后地温升上来之后种下的,收完麦子之后,剪下春茬地瓜的蔓儿,插到麦茬地里,这叫“押地瓜”,是靠地瓜的茎扦插繁殖的,称为麦茬儿地瓜老黄县有句谚语,“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麦茬儿地瓜一定要在霜降前收拾利索,见不得一点霜。

它的生长期短,营养物质积累少,不如春茬地瓜好吃,主要是用来做种的不过麦茬地瓜体形细长,不抗火,开锅一捂就烂乎了,有些老头老太太还是喜欢吃这一口的

地瓜栽儿等到第二天春天,用窖藏的麦茬地瓜做母儿畦地瓜芽儿,生好的地瓜芽儿提出来,叫“地瓜栽儿”,种到地里就是春茬地瓜了,春茬地瓜铰蔓(ǎn)儿扦插又成为麦茬儿地瓜,如此就开始了又一个轮回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