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西晋八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8

学历史很容易犯得一个错误认知就是以果导因。

燃爆了西晋八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晋武帝司马炎)   学历史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认知就是以果导因,例如,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由于造反的都是王爷,所以认为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八王,是西晋搞了分封制造成的   再比如,唐朝的宰相比较多,三省长官、六部尚书都是宰相,所以,我们想当然的就认为这是皇帝为了制约宰相,所以要多设立几个宰相,分宰相的权利。

其实压根不是这样,李世民刚开始搞了那么多宰相是为了群策群力发挥大家的才智治理好贞观之治我们有时候很容易结论先行,根据事情的表象就断定某一件事情的真相,最后往往推演出相差千里的结论   再比如,一个政策制定之后,本来为的是目的A,逻辑上也能自圆其说,但是最后导致了B的历史现象的发生,我们后人看到这条政策的时候就想当然的以为最终实现了结果A。

例如唐朝的科举制度,为了打破士族门阀对于官职的垄断,结果由于山东士族自古以来以诗书礼仪传家,反而在科举考试中如鱼得水,笔者之前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唐朝五姓七家当宰相的人数,啪啪打了科举制的脸(见下表)科举制让寒门子弟崛起是在宋代才发生的转变,主要也是因为扩招和宋代的重文政策。

士族宰相数量清河崔氏23赵郡李氏17博陵崔氏15荥阳郑氏11陇西李氏10范阳卢氏8太原王氏5本篇文章笔者只探讨一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要知道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首先最基本的先要知道这件事情发生的过程:在此先对西晋八王做个关系表

爵位姓名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

具体经过如下:①晋武帝去世后安排皇族汝南王司马亮和外戚杨骏辅政;②皇后贾南风勾结楚王杀杨骏、杀司马亮;③皇后贾南风又杀楚王;④赵王看不下去了,杀皇后;⑤齐王又和成都王、河间王这两吃瓜观众杀了赵王;⑥然后三个闹翻了被长沙王找到机会,又杀了齐王;

⑦长沙王又太二逼,被东海王杀了。⑧然后东海王又和河间王、成都王干起来,把他俩都干掉,八王之乱终于结束。

如果简单地从以上的过程来看的话,好像八王之乱就是因为晋武帝分封诸侯导致诸侯王权力过大,这么多诸侯王都产生了野心,最后打得一团糟,葬送了西晋王朝所以还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一些比较细致的分析,抓住其中的蛛丝马迹找到真相。

一切的源头要从晋武帝立了白痴太子晋惠帝开始,既然选了一个白痴当太子,那么势必要留下辅政大臣,自古以来,皇帝托孤是很有讲究的,其重要考虑到托孤大臣的能力、忠心、以及互相之间的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等等最成功的托孤莫过于刘备托孤诸葛亮,虽然诸葛亮独掌朝政,但是兢兢业业,起码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保住了江山。

而李世民的托孤也很有讲究: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关陇集团的代表/外戚+山东豪杰的代表(军方的代表),看起来也不错像失败的托孤如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江山被夺;周世宗柴荣,托孤给赵匡胤,江山被夺那么晋武帝司马炎给儿子留下的托孤大臣又有什么讲究呢?

一个是外戚杨骏、一个是司马家族的宗师(掌管训导宗室子弟之事)汝南王司马亮,外戚+宗室的平衡,外戚是很难篡位的,宗室也得用,不用的话堵不住司马家族悠悠众口,但是又不敢用太能干的,有篡位的风险,所以无能有懦弱的老头子司马亮就成为最好的选择。

如果杨骏能干的话,这个政局勉强也能维持下去,但是恰恰杨骏也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虽然是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与杨修同族,但是这一支明显已经落寞了,所以没有政治才能当一个白痴皇帝+两个无能的托孤大臣的政治局面出现时,想要风平浪静是万万不可能了。

于是野心家贾南风第一个跳出来。(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