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告诉别人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故事简介)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12-28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不再提及以城换璧之事,但秦国在军事上、外交上对赵国的进攻从未停止过。那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又是如何发生的?在这其中蔺相如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人们广为传颂的将相和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不要告诉别人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故事简介)

 

蔺相如超人的胆识和谋略、不畏强暴的人物个性和人格魅力,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国不再提及以城换璧之事,但秦国在军事上、外交上对赵国的进攻从未停止过那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又是如何发生的?在这其中蔺相如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人们广为传颂的将相和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千古名相蔺相如》第三集——《渑池之会》,为您讲述。

上一讲我们讲述了蔺相如以非凡的智慧、随机应变、相机行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礼献璧、以智取璧、以勇保璧、以理归璧,坚持了“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外交原则,终不辱君命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事件后,虽然秦国不再提及以城换璧之事,但秦国还是一如既往,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都从未放弃对赵国的进攻,秦国吞并其他诸侯国的步伐日益加快。

在“完璧归赵”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秦国在联合列国进攻齐国的时候,就在韩魏之东占据了以陶为中心的一大块地盘,使得韩魏两国顿成强秦俎上之肉,秦国试图将燕赵与楚魏韩拦腰隔开,达到“断山东纵亲之腰”的战略目的。

公元前283年,也就是“完璧归赵”发生后的当年,秦国为实现其“断山东纵亲之腰”的战略目标,便长驱东下,沿河略地秦国首先向魏国发动了猛攻,一直打到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危在旦夕当时以东方霸主自居的赵惠文王,立即出兵10万,大举南下救魏,燕昭王也派兵8万配合赵军行动,秦军闻讯被迫退兵。

这一事件标志着赵国已成为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秦赵对立从此拉开了帷幕偏居西部一隅的秦国,随着国力日趋强盛,东进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首当其冲的便是与秦国接壤的韩国但秦国的最终目的还是欲击败与自己实力相当的赵国,秦赵两国的战争愈演愈烈。

公元前282年(赵惠文王十七年),也就是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的第二年,秦借口赵国不积极配合秦国联合攻齐,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十八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

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十九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两万人秦国对赵国的连续进攻,致使赵国在三年之内,连失四地然而,就在秦赵两国战事不断的时候,远在南方的楚国,并没有等闲视之,楚国派大将庄踽率军乘机向秦反攻,很快夺回了黔中郡,并乘胜追入秦之巴郡,攻取了旧巴国的都城枳(今重庆涪陵)。

秦的后方基地巴蜀地区已经面临着即将丧失的危险在秦国后院起火的形势下, 秦昭王考虑到之前虽然三次发兵东进攻赵,但赵国并没有因为战场一时之失利而屈服于秦国因此,秦国企图通过缓和与赵国的关系,以便首先解决秦国与楚国之间军事冲突的燃眉之急,于是秦在对赵国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采取了权宜之计,企图通过外交压力迫使赵国屈服,至少也要达到让赵国保持中立而不影响秦国解决秦楚冲突的大局。

由于受到楚国的牵制,秦国君臣权衡再三,决定先通过外交手段凌驾于赵国之上,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秦昭王最终选择了与赵王会晤的策略那么,这场会晤将是怎样的结局?蔺相如在与秦王的第二次面对面的交锋中又会做出哪些常人无法想象的举动呢?。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国为集中力量对付楚国,秦昭王打算与赵国讲和,并派了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会晤渑池位于现河南省境内,战国时处在秦国的地盘上当年的秦赵会盟、互修友好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那里,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渑池之会。

这段故事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话说秦国使者把秦王的邀请送到赵国后,赵王的心里有点犯嘀咕,心想你秦国连续三年攻打我赵国,为何现在突然要与我赵国讲和?并不是说赵王内心里有多么畏惧秦国,只是担心秦王设圈套耍阴招,因而犹豫不定,不想去赴会,因为赴会之地安排在秦国的地盘上,局面控制不好,就有可能会好去而难归。

廉颇、蔺相如两位大臣商量之后,认为这是秦国为调整其军事战略在外交领域对赵国施加压力,寻求战略平衡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一定要去赴会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还是去得好。

”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并带蔺相如同行廉颇带领大军亲自护送赵王到了赵国西南边境,临分手时很是郑重地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

”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可见此次赵国在赵王赴会之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秦王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赵国君臣心里都没有底,但考虑政治影响,赵惠文王在做好最坏的打算后依然踏上了赴会之路。

果然不出赵国君臣的预料,会晤刚刚开始秦王就首先向赵王发难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按照外交礼仪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有几分醉意的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 赵王没有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在这种场外交合,赵王弹曲一支,不管他是因为惧怕秦王也好,还是处于外交礼仪的应酬也罢,我看都无大碍但这时,秦王却令史官将此记入秦史,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那么现在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一个“命”字,改变了双方身份的关系,只有上对下、君对臣可“命”,这说明秦王是在以地球村霸主老大的身份在胁迫赵王鼓瑟,已经完全超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礼仪的关系,这分明是在羞辱赵国,当然这会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

一个“命”字,让整个会场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此时,跟随在赵王身旁的蔺相如早已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惊人之举作为随同赵王的蔺相如,依他的一贯性格和多年来对待秦国的强硬态度,见此状自然是大为不悦,面对秦王恃强凌弱,戏辱赵君,蔺相如义愤填膺,于是正气凛然,但还是很客气地邀请秦王击缶,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也高兴高兴。

”秦王听了非但不接受,反而勃然大怒,不肯答应秦王的态度表明他骨子里都是藐视和小觑赵国的,的确是把自己摆到了高人一头的大国霸主的位置,不愿以平等身份和礼仪对待赵国和赵王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依旧是很恭敬地献给秦王,但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就说:“尊敬的秦王!事不过三啊,我已经请了你两次了!你作为大王怎能不礼尚往来啊?”秦王怒目斜视蔺相如,丝毫没有一点愿意接受蔺相如击缶请求的意思蔺相如怒发冲冠:“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之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就是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这时,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了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给我退下!”吓得侍卫连连后退这时虽然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但想到数年前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在秦庭上的英勇无畏之状,醉酒也清醒了几分,心想怎么今天又碰上了这个难对付的蔺相如了,不免有几分恐惧,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击缶助兴蔺相如的大义凛然之举挫败了秦王先发制人的策略,同时,让这场角逐的对立双方又重新回到一个平等的起点然而,两国之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很不服气,又出新招:“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斗智斗勇,直到宴会终了蔺相如以其智勇,屈秦王于五步之内;制敌于樽俎之间;抑秦威扬赵志;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他的耿耿丹心、浩然正气实令世人景仰!秦王虽然未能捞到丝毫便宜,但考虑到他还需要稳住赵国以对付楚国的麻烦事情,同时他更知道赵国良将廉颇还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即使使用武力也未必能得到多少好处,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

随后秦、赵签订了盟约,双方士兵将盟书及兵器礼仪性地埋藏于此,以示罢兵修好,并捧土为丘,遂成会盟高台最后,秦王还是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也暂时停止了战争回国之后,赵惠文王鉴于蔺相如挽回了颜面、捍卫了尊严,便提升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举动,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而且与蔺相如的矛盾不断加剧之前,我们讲到,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一开头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时,用到了“良将”与“舍人”两个词,二者之地位可谓是一贵一贱,对比鲜明。

出于人物刻画之需要,这时司马迁就已为之后两人产生矛盾而埋下了伏笔如今会盟“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不过四年时间,蔺相如就从“舍人”到“上大夫”又升到了“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可谓是平步青云。

对此,廉颇的心里不能接受史记中是这样记述廉颇的话的廉颇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就是说,我在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就是耍耍嘴皮子,他出身低下,怎么能在我之上呢?同时,廉颇还在公开场合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如果我见到蔺相如,一定好好羞辱他蔺相如听说这件事以后,便主动回避廉颇每次上朝时,都请病假,尽量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有一次,蔺相如带着随从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故意迎面而来,为避免冲突,便指使车夫急忙将车子调转方向,在小巷内回避(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回车巷)。

相如的门客便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他们忍不下这口怨气,于是对蔺相如说:“我们之所以远离家乡到这里来为您服务,是因为仰慕您,想在您这里扬眉吐气而现在您与廉颇同为朝庭大臣,廉颇口吐狂言羞辱于您,而您却惧怕他而处处躲避,简直害怕得太过分了。

平常的人尚有脸面荣辱,何况身为将相呢?我们太无能了,请允许我们辞职离开”蔺相如听后婉言说道:“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势力大(厉害)呢,还是秦王势力大(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秦王那样威焰万丈,那么厉害我都敢在他的宫廷上当众叱责并羞辱他。

蔺相如虽然不才,难道唯独害怕廉将军不成吗?我之所以避让他,是因为考虑国家的安危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轻易用兵,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二人如果将相不和,相互争斗,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那对赵国的安危是很危险的事啊。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先国家之急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蔺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蔺相如宽广的胸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深深感染了众门客而此时蔺相如退而让颇的举动也逐渐被廉颇所知,那么,这位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又会怎样做呢?。

后来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深为蔺相如胸怀宽阔、以国事为重所感动,羞愧万分廉颇很想备一份厚礼去赔不是,便派人打探蔺相如的喜好来人却说:蔺相如府第既无珠宝玉器,又无仆童美女,只在床后墙上挂一荆杖云云廉颇听罢,二话没说,心想那荆杖无非是为打人用的吗!自己身体硬朗,就让他打两棍又有何妨?于是便脱掉上衣,赤着上身,背一根粗粗的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门前求见。

到了蔺相如府,廉颇当庭跪下向蔺相如请罪,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蔺相如一看见那荆杖,浮想联翩,急忙将廉颇搀起,并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此时蔺相如已是泪流满面。

廉颇不知道其中原由,定要问个究竟,二人就堂前叙话,蔺相如讲起当年随老母亲离别故乡蔺子坪村,东出太行,到了河南辉县的太行山里,老母亲以编荆筐为生、举荆杖警醒自己、传荆杖伴随自己的往事只听得老将廉颇是涕泪俱下,拉了蔺相如跪到床头的荆杖前,叩头拜为异姓兄弟。

史书记载为“刎颈之交”两人坦诚畅叙,将相和好,发誓同生死、共患难,成为至交后人因此写诗赞扬他们:“昔日相如与廉颇,一将一相保赵国回车负荆共高风,千秋争说将相和”从此之后,将相和的故事两千多年间就一直被人们传为千古佳话。

在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节中,大史学家司马迁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此评价之高,凡67字,实可谓字字千金!两千多年间,将相和的故事被代代相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的精神实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要问,一位功勋卓著、时时命系国家安危的大将军 廉颇,真的是这样一个小肚鸡肠之人吗?这其中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隐情呢?。

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大家就不难发现, 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政治背景:那就是当时赵国内部存在着外交策略的分歧。

“将相和”故事的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赵国国内两种交外策略的分歧,调和鼎鼐,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这里边,实际上最高明的人乃是赵惠文王廉颇虽不反对合纵抗秦,但更主张利用秦国的力量,对秦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的策略,以便先对燕、齐、魏等国下手,想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力争赶上秦国。

赵王当然知道廉颇的想法,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万一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将会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平衡,使得手下的能人既可形成合力,又可互相制约。

蔺相如作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水平高就高在这里他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都是要使得赵国强大起来,这正是王上的深意,也正是国家之大义。

廉颇忠贞爱国,是赵国难得的军界重臣,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相如的意思和风度,终被蔺相如的国家大局观所折服,廉颇自然也会为当初自己一时义气用事“不想为蔺相如擦屁股”而导致失地损兵感到惭愧再者,他也感觉到了蔺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故甚感内疚,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自将相和好后,赵国的政局的确是相对稳定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历史上这个时期从前279 到前260长平之战爆发持续了大约20年左右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秦国的离间计、年轻的赵孝成王拒谏而用人不当,终于造成后来赵国出现上层的波动,进而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这场被看作是赵国的亡国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呢?年事已高的蔺相如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又会做出怎样惊人的举动呢?《千古名相蔺相如》系列节目第四集 《抱病进谏》,继续讲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